一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
以戰則利
【原文】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①,利糧道②,以戰則利③。
【注釋】
①先居高陽:意為搶先占據地勢高且向陽之處,以爭取主動。
②利糧道:指保持糧道暢通。利,此處作動詞。
③以戰則利:以,憑借。此句承上“先居高陽,利糧道”而言,意謂若能先敵抵達,占據高陽地帶,並保持糧道暢通,如此進行戰鬥則大為有利。
【譯文】
凡是我們可以去,敵人也可以來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區,應搶先占領開闊向陽的高地,並積極保持糧草補給線的暢通,這樣有利於對敵作戰。
【釋譯】
孫子認為,戰地地形一般有“通”、“掛”、“支”、“隘”、“險”、“遠”六類。在“通形”地區的處置方法是:要占據地勢高的位置,並且確保糧食等後勤軍需供應的暢通無阻,如此便可取得戰爭的勝利。“通形”地區,一般交通發達,敵、我都可以進入,所以搶占了有利位置等於抓住戰爭的先機和主動。
三國時,荊州成了各路兵家的必爭之地,因為荊州連接魏、蜀、吳,交通四通八達,糧產豐富。孫權要一統江南,必取荊州;曹操要跨過長江,實現統一大業,必取荊州;劉備要奪取西州,也非據有荊州不可。三家為奪取荊州絞盡腦汁、機關算盡。赤壁戰敗,曹操隻好逃出荊州,為了聯合劉備抗曹,孫權隻好借出荊州。赤壁勝利是孫、劉兩家齊心協力的結果,劉備可以理直氣壯地將荊州占為已有,但為了孫劉聯盟,劉備采取諸葛亮的兩全之策,用“借”字,既有生存的一席之地,又不破壞兩家的聯盟。由於蜀國棋高一著,劉備長時間占領荊州,並以此為根據地,向西取得了西川與漢中,孫權無話可說。
二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
【原文】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①。
【注釋】
①掛形者……難以返,不利:往,前往、開往。返,返回。備,準備。出,出兵。
【譯文】
凡是可以前進、難以返回的地區,稱作“掛”;在掛形的地域上,假如敵人有防備,我們出擊就不能取勝,而且難以回師,對我軍就不利了。
【釋譯】
凡是地形複雜的地方,易進難出。對於這種情況,將帥要靈活處理,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我方要出奇製勝;在敵人有防備的情況下,就要果斷離開,以免造成軍隊的損失。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故事:曹操攻克南鄭之後,司馬懿、劉曄建議應迅速攻蜀,不然諸葛亮為相、關張為將,蜀地既定,攻取將十分困難。曹操以蜀地可以往,難以進為由,一直按兵不動。曹操在勝利的情況下,審時度勢,知難而退,實乃明智之舉。一是勞師襲遠,後方空虛,孫權、關羽如抄後路,則前後受敵;二是劉備軍力旺盛,蜀地易守難攻,勝負難料;三是入川凶險,長途跋涉,難以持續作戰。曹操在勝利時能看到部隊潛在的危險,確實是一個高明的統帥。
三支形者,令敵半出而擊之
【原文】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①,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②,我無出也,引而去之③,令敵半出而擊之④,利。
【注釋】
①彼出而不利:敵人出擊也同樣不會得到多大好處。
②敵雖利我:敵雖以利相誘。利,利誘。
③引而去之:引,帶領。去,離開、離去。引而去之,指率領部隊偽裝退去。
④令敵半出而擊之:令,使。擊,反擊、攻打。
【譯文】
凡是會使敵我兩軍出擊均不利的地段就叫做“支”。在“支形”的地域上,敵人雖然以利相誘,我們也不要出擊,而應該率軍假裝退卻,誘使敵人出擊一半時再回師反擊,這樣就有利了。
【釋譯】
對於敵我雙方都不利的地形,要審慎決策,辨明凶險,不要輕易冒險出擊。我方要善於利用敵方弱點,誘敵深入。然後使敵於不利,從而取得輝煌戰果。
德軍的著名將領埃爾溫·隆美爾號稱“沙漠之狐”,以狡詐善戰著稱。他在戰爭中,屢次大敗英軍。1942年8月15日,英軍任命伯納德·勞·蒙哥馬利為將軍。蒙哥馬利利用隆美爾急於速戰的特點,製造假情報誘敵上勾。隆美爾不聽勸阻,不知不覺中了圈套,陷入了英軍精心設置的地雷區。雙方最後會戰的拉吉爾地區,正是“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的地區;在這種地形上應當是敵人利誘我方出戰,我也不能貿然出擊。但隆美爾忽略了地理因素,而使自己的部隊一開始進攻便陷入困境,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德軍傷亡4800餘人,損失了70多門火炮和50餘輛坦克。這是英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贏得對德作戰的勝利。
四此六者,敗之道也
【原文】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①。卒強吏弱,曰弛②。吏強卒弱,曰陷③。大吏怒而不服④,遇敵怒而自戰⑤,將不知其能,曰崩⑥。將弱不嚴⑦,教道不明⑧,吏卒無常⑨,陳兵縱橫⑩,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釋】
①走:跑、奔,這裏指軍隊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