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地形篇(2 / 3)

②弛:渙散難約製。

③陷:陷沒。此言將吏雖勇強,但士卒沒有戰鬥力,將吏不得不弧身奮戰,力不能支,最終陷於失敗。

④大吏怒而不服:大吏,指小將。句意為副將憤怒,不肯服從主將的命令。

⑤遇敵怒而自戰:意為心懷不滿的“大吏”遇敵時,擅自出陣作戰。怒,怨恨,心懷不滿。

⑥崩:比喻潰敗。

⑦將弱不嚴:指將帥懦弱無能,毫無威嚴以服下。

⑧教道不明:指治軍缺乏法度、軍隊管理不善。

⑨吏卒無常:無常,指沒有法紀、常規,軍中上下關係處於失常狀態。

⑩陳兵縱橫:指布兵列陣雜亂無章。

料敵:指分析、研究敵情。

合:指兩軍交戰。

選鋒:由精選的士兵所組成的精銳部隊。

【譯文】

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做“走”。士卒強悍,卻因將帥懦弱而造成敗北的,叫做“弛”。將帥強悍,卻因士卒懦弱而遭致潰敗的,叫做“陷”。偏將恚怒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憤然擅自出戰,主將又不了解他們的能力,因而導致失敗的,叫做“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訓練教育沒有章法,官兵關係混亂緊張,列兵布陣雜亂無章,因此而致敗的,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的判斷敵情,以少擊多,以弱擊強,作戰又沒有精銳先鋒部隊,因而落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均是導致失敗的原因。這是將帥責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釋譯】

孫子指出,將帥統兵導致軍隊失利的六種情況有:以弱戰強、兵強將弱、將強兵弱、軍令不行、秩序混亂、判斷失誤、以少擊多。兩軍交戰,總有勝敗,聰明的將帥要善於從曆史和現實總結前車之鑒,以資借鏡。

五地形者,兵之助也

【原文】

夫地形者①,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②,上將③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④;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注釋】

①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用兵作戰的重要輔助條件。助,輔助、輔佐。

②計險厄遠近:指考察地形的險要,計算道路的遠近。

③上將:賢能、高明之將。

④知此而用戰者,必勝:知此,言知道並懂得上述道理。用戰,指揮作戰。

【譯文】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積極掌握主動權、考察地形險惡、計算道路遠近,這些都是賢能的將領必須掌握的要點。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能夠勝利,不了解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失敗。

【釋譯】

孫子認為地形、環境乃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運用地形的最高原則在於變害為利,揚長避短。如果能因地製宜,活用地形,就可以以弱擊強,以少勝多。他強調地形乃戰爭中不可缺少的輔助要件,將帥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精明的戰爭指揮者,不僅能準確地判斷敵情,並且十分重視對地形的考查,研究地形的險易、遠近,並針對具體的敵情製訂取勝的謀略和行動計劃,從而進攻,可乘虛而入,而防禦可憑險堅守,穩操勝券。漢獻帝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軍征伐南陽張繡。張繡聯合劉表共同抗曹,曹軍受挫,退兵至安為與張劉聯軍對峙。一日曹操得報袁紹欲犯許都,操恐有閃失,即日回兵。探子報告張繡,張繡欲追,謀士賈謝認為追之必敗。劉表、張繡不聽,率軍追趕,結果中了曹操埋伏,大敗而歸。賈謝曰:“可休兵再追,必大獲全勝”。表疑之,不肯複追。繡信之,自引一軍前往,曹兵果然大敗。劉表問賈謝其故,謝曰:“前曹軍敗走,操善用兵,必以勁派殿後,或以伏兵待我,必敗。許都有事,曹兵急於退兵,見已破我追軍,料我必不敢複追,自然不複為備,我乘其不備而追之,故能勝也”。

六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原文】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①,而利合於主②,國之寶也④。

【注釋】

①唯民是保:民,百姓、民眾。保,保全。此句謂進退處置隻求保全民眾。

②利合於主:指符合、滿足國君的利益。

③國之寶也:即國家的寶貴財富。

【譯文】

進不謀求戰勝的名聲,退不回避違命的罪責,隻是想著保全百姓,舉指符合國君利益,這樣的將帥,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釋譯】

軍隊要絕對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否則各行其是,必然成為一盤散沙。但軍隊也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審時度勢,見機行事,為的是不誤戰機,奪取勝利。如果一心苟且從命,一味“唯上”、“唯書”、“不唯實”,必然損兵受辱。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率軍20萬於廣陵,西渡淮水,會合楚王劉成的軍隊,攻占了淮陽,而後乘勝西進,其勢甚銳。景帝拜周亞夫為太尉,揮師出武關,據榮陽,進攻吳楚聯軍。吳楚並力攻梁,梁王劉武求救於周亞夫,周拒不發兵。梁王轉而求救於景帝,景帝命周亞夫發兵救梁,周亞夫知聯軍勢盛,但不持久,仍不發兵救梁。因而一麵派遣騎兵隊力出淮泗口,以絕吳楚聯軍之後,斷其糧道;一麵率大軍進至昌邑,再進至下邑,深溝高壘。吳楚軍聽聞糧道被斷,急於求戰,周亞夫卻仍堅壁不出。聯軍人心離散,劉濞引軍撤退,周亞夫全力反擊,大敗吳楚聯軍,梁圍不救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