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
【原文】
視①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②。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③,亂而不能治④,譬如驕子,不可用也⑤。
【注釋】
①視:看待、對待的意思。
②深谿:同“溪”,山澗河溝。深溪,很深的溪澗,這裏喻危險地帶。
③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隻知厚待而不能使用,隻知溺愛而不重教育。厚,厚養、厚待。令,使令、教育。意謂隻知溺愛而不重教育。
④亂而不能治:指上卒行為乖張不羈而不能加以約束懲治。治,治理,這裏有懲處之意。
⑤譬如驕子,不可用也:此句言為將者,僅施“仁愛”而不濟威嚴,隻會使士卒成為驕子而不能使用。
【譯文】
對待士卒就像對待嬰兒一樣,那樣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難;對待士卒就像對待愛子一樣,那麼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厚待士卒而不能使用,溺愛而不能教育,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驕慣了的子女一樣,是不可以用來和敵人作戰的。
【釋譯】
這是孫子關於親兵、治兵的帶兵思想。他主張將“愛”與“嚴”相結合,既要“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更要從嚴治軍,使之“能使”、“能令”。恩威並用,剛柔相濟,令行禁止,不苛不馳,賞罰嚴明,才能讓軍隊上下同仇敵愾,同生共死,提高軍隊戰鬥力。如果寬嚴無度,軍隊的戰鬥力必然銳減。
南宋將領嶽飛愛護士卒,把將士視為兄弟骨肉,老百姓犒勞部隊的酒肉,他總是平分給大家,有時酒的數量太少,他寧可叫人和水進去,也一定叫大家都喝上一口。軍隊遠征,便派自己的妻子去慰問將士們的家屬。將士有病,他親自調藥。將士戰死,他負責安排養育他們的遺孤。但嶽飛治軍又是非常嚴格的,功過賞罰分明,因而部屬都擁戴他,切實執行他的命令。他的軍隊對群眾秋毫無犯,做到“凍死不撤屋,餓死不擄掠”。嶽家軍經過,群眾夾道相迎,“額手示敬,感慕至泣”。因此,打起仗來,總是奮勇爭先,以少勝多。金軍深知:“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八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原文】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①;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②。
【注釋】
①勝之半也:勝利或失敗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指沒有必勝的把握。
②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如果不知道地形不適宜作戰,得不到地形之助,取勝同樣也隻有一半的把握。
【譯文】
隻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作戰,而不了解敵人不可與之對戰,取勝的可能性隻有一半,隻了解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隊不可以進攻,取勝的可能性也隻有一半。既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隊能夠出擊,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可能性仍隻有一半。
【釋譯】
對於敵、我和地理環境這三方麵的因素,如果隻了解其中的某一方麵,其勝負的機率必然參半,隻有對敵我雙方和地理環境有清楚透徹的了解,才能全麵贏得戰爭的勝利。
公元382年冬,前秦王苻堅命呂光伐西域,呂光率步兵10萬、鐵甲騎兵5000西出玉門。越過荒漠,服焉耆,破鬼茲,敗獪胡、渦宿等國,戰勝西域諸國70萬眾,威名大震。前秦王苻堅聞報封呂光為西域校尉,都督玉門以西各軍。公元385年,苻堅為姚萇所殺,苻丕才即位,擔心呂光心存二心,建議涼州刺史梁熙駐高格穀口與伊言關兩處都隘口,控製水源,以製服呂光。梁熙認為呂光長途跋涉,自己以逸待勞必能獲勝。於是梁熙舍棄堅險不守,反與呂光戰於安彌,安彌無險可據,5萬梁軍一戰即敗。武威太守彭濟倒戈,誘捕梁熙獻予呂光。此乃梁熙不知地利,自取其辱,損兵折將。
九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原文】
故知兵者①,動而不迷②,舉而不窮③。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地知天,勝乃不窮④。
【注釋】
①知兵者:通曉用兵打仗之道的人。
②動而不迷:迷,迷惑、困惑。
③舉而不窮:舉,行動。窮,困窘、困厄的意思。句意為行動自由不為所困。
④勝乃不窮:指勝利不會有窮盡。
【譯文】
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動起來不會迷惑,他的作戰措施變化無窮,而不困窘。所以說,了解對方,了解自己,爭取勝利也就不會有危險;懂得天時,懂得地利,勝利也就永無窮盡了。
【釋譯】
孫子十分強調天時、地利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及運用。戰爭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進行,受到氣候、地形等多種自然條件的製約和影響,因此孫子把“天”、“地”都納入了戰爭的五大製勝要素之列,認為天時、地利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將帥的基本職責在於不僅要“知彼知己”,還要“知地知天”,要能靈活運用天時、地利才能取得全勝。即使是現代戰爭,在研究對手的基礎上,也從沒有放棄對天時、地利的研究和運用。普魯士弗裏德裏希二世在《給將領的訓詞》中指出:“如對地理知識一無所知,非鑄成大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