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和民族(1 / 3)

第四章 大和民族

中國人談論日本,恐怕話題最多的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日的那場戰爭。的確,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侵略,從來沒有像日本侵略中國那樣慘絕人寰;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侵略,從來沒有像日本軍國主義者那樣企圖從肉體和精神上徹底摧毀一個民族。

七十年過去,中日那場戰爭漸漸成為史書中的一頁,隨著中日政府關係的複蘇,民間對日本人仇視也從曾經的不共戴天,到如今寬宏大度的一笑泯恩仇,態度上的轉變,也使得中國人越來越多的站在客觀角度去觀察日本,觀察日本人民獨特的民族性,從他們的身上找尋民族優勢,尋找共存共榮的基礎。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學界至今仍聚訟不決。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一)“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二)“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三)“演變說”(或稱“連續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讚同“人種更替說”,也不大重視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穀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從各時代日本人的體質結構來看,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是毫無疑義的。考古學已證明在10萬年乃至20萬年以前(即舊石器時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島生息。但是,由於尚無這一時期的人類骨化石的發現,因而無從了解其體質特征。目前,在日本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豐橋市牛川町發現的“牛川人”,約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聖嶽人”,其生活時代均不超過3萬年前,已進入“新人”階段。它們的體質特征是身材較矮。例如,在衝繩島發現的“港川人”,距今約18000年,男性身高約155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與中國大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較,較之華北地區的身材較高的“山頂洞人”,他們更類似於在中國廣西發現的身材較矮的“柳江人”。可以認為,在冰河期海麵較低而出現陸橋時,“古蒙古利亞人”(廣泛分布於東南亞)之一部,從中國大陸南部移居到衝繩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們便是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母體。

從1萬年前到公元前3世紀,是日本的繩紋時代。由於已渡過冰河期,海麵上升,日本列島與大陸隔絕,一般認為,繩紋時代人與大陸來往甚少。目前,已發現數幹具繩紋人的遺骨。

從其體質結構來看,雖因時代和環境的不同,同為繩紋人也有體質差異,但大都保留著“古蒙古利亞人”的典型體征,如身材矮、臉型短、鼻扁平等,與現代日本人顯然不同。然而,自繩紋時代晚期開始,又有亞洲大陸移民進入日本。到彌生時代,大陸移民急劇增加。

1953年,九州大學教授直良信夫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縣土井浜發現了200餘具保存良好的彌生人遺骨。其體質結構與繩紋人明顯不同,其特點是身材高(平均約162—163厘米)、臉型長等,更接近於現代日本人。經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彌生時代的大陸移民,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蒙古東西伯利亞等東北亞地區,屬“新蒙古利亞人”係統,最初居住於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後逐漸向東擴散,經近畿地區擴散至關東地區。在擴散過程中,他們不斷與原居民(繩紋人的子孫)混血。不過,學者們對大陸移民的人數與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其估價卻大相徑庭。

持“演變說”的學者認為,這些來自東北亞的大陸移民,因後續乏人,在混血過程中,逐漸為原居民集團所吸收,其影響不大。而持“混血說”的學者,則運用當代的人口統汁法和擬態模型法推算,移民過程近千年(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7世紀),大陸新移民的人數可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在有些地區應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們認為混血之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們的想象。

自然人類學家埴原和郎便持此說。誠然,他們也承認地域的差異,認為在彌生時代來自東北亞的新移民大多居住於北九州地區。其一部分曾擴散至近畿和關東地區,而地處偏遠的東北地區、北海道、西北九州,離島地區,則較少或幾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響,仍以繩紋人的子孫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於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認為是未受混血影響的繩紋人的直係子孫。於是,在彌生時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構造,即移民係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西日本)和繩紋係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東日本)。而且,指紋、耳垢、齒冠的類型調查以及近年來新興的血液、病毒的遺傳因子調查,亦似乎支持這種“二重構造”說。當然,在彌生時代,也可能有中國江南地區的移民,直接或經南島地區進入日本.但日本學者的有關研究尚不多見。

彌生時代後的古墳時代(3世紀至6世紀),大陸移民仍不斷進入口本,且繼續向東日本扣各地擴散,與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續進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構造”仍然存在。直至現代依然如此。隻是繩紋人係統的影響,日漸縮小而已。因而,從體質結構來看,日本民族絕非單一民族,而是在漫長的曆史中,由來自東南亞的人口集團和來自東北亞的人口集團,不斷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