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核設施安全有基礎、有保障。我國核電建設參考工業發達和核電先進國家的標準和實踐,全麵借鑒和引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標準和技術導則,構建了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符合和引導中國核電安全、健康發展的核與輻射安全法規體係。
我國正在大規模、標準化設計、建設和運行的核電站,充分汲取了美國“三裏島核電站事故”和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經驗,采用了先進的、經過運行檢驗的核電站成熟技術,我國7座核電站、13台機組投產以來尚未發現明顯的缺陷,20多年沒有發生任何重大核安全事故,多數機組的運行和安全指標高於世界核電站平均值。
我國的核電站從選址、設計、建設、調試和運行、退役五個階段均有嚴格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範要求。國家核安全局對各個階段均實施嚴格的許可證管理製度、有深入細致的技術審查和現場監督。中國核電建設遵循“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原則。
首先,政府監管實行資格審查和許可證管理製度,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和行政管理。
其次,核電建設中涉及的其他領域,如:工業安全、技術安全、職業安全衛生等,分別接受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國家技術監督局、勞動人事部等中央和地方政府監督管理。行業主管或上級主管部門承擔安全和質量的管理責任,負責幫助、指導、督促、檢查和考核下屬單位的安全質量業績和水平。
另外,業主或項目建設單位是承擔和履行核安全責任的主體,必須建立相應的體係確保核安全和質量要求得以貫徹落實。
參建單位或承包商,必須是有資格和經驗的單位,要有嚴格的質量管理體係和良好實踐,建立了符合國家核安全法規、滿足業主質量保證大綱要求的質量計劃。接收業主的監督檢查,接收國家核安全局的例行和非例行監督檢查。
再有,我國核安全監管有重要和良好的實踐,要求參建單位或承包商不得將自己的項目和責任轉包,更不能分包給沒有經驗和資質的第三方。核電作為清潔能源,是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已批準建設12個項目、26台機組,裝機容量2655兆瓦;完成選址待批14個項目、27台機組,預計裝機容量2860兆瓦;合計66台,總裝機容量約為6600萬千瓦。法國核電占總發電量的80%以上,核電占世界總發電量的16%。我國到2020年核電僅占電力總裝機的6%。因此,要實現減排目標、實現2020年清潔能源比例占15%的目標,核電還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說,要發展核電造福人類,但更要確保核安全保護家園。一方麵要有效地識別和防禦核風險,這就需要有比常規工業更高的安全和技術標準作為設計和評價依據,需要采用更加先進、更加成熟和可靠的技術作為核電站安全的技術保障,需要更加嚴格的質量管理和訓練有素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麵就是要加強防禦。在防禦方麵,中國建立了突發事件預防和應對機製。配置必要和充分的資源防止災害的發生、減少災害的影響。同時,國家鼓勵和支持工業界采用安全和先進的技術,在政府層麵建立了嚴格的監督和管理體係,采用了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核安全法規和標準等。
“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這是剛剛頒布的“十二五”規劃的明確要求。隨著核電事業的發展,特別是麵對特大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襲擊,核電安全必須警鍾長鳴。“核電無小事”,一方麵,要吸取福島事故的教訓,不斷提高核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另一方麵,更要時刻保持審慎,對新上核電項目嚴格審批、對核電站選址科學論證、對核電站運行加強管理、對核廢料處置未雨綢繆、抓緊製定《原子能法》等相關法規,在始終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核電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核電有零排放的環保優勢,也有安全風險。在選擇支持核電之前,一位環保人士如此糾結。其實,在人類曆史的進程中,這樣的糾結豈止是核電?汽車與車禍、飛機與空難、摩天大樓與熊熊大火。科技發展提供了便捷,也帶來了風險;發展中不同訴求的交織、衝突,這正是人類社會的“兩難處境”。如何在麵臨兩難時做出權衡,在麵對風險時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術,這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課題,也正是在與這種“宿命”抗爭的過程中,不因噎廢食,不一勞永逸,人類才不斷創造著新文明,實現著更加全麵自由的發展。
在回國的飛機上,我不禁望著身下的這片大地,為上萬的亡魂祈禱,為福島核事故救援的進展揪心。
我還會持續關注輔導核事故,願核輻射的陰雲早日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