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個戰國紛飛,群雄並起的時代,就像《三國演義》片尾曲中所唱“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可是時空變化,歲月流逝,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卻不曾被帶走,那些在曆史的天地中縱橫馳騁的鮮活麵孔,跨越前年,依然在眼前飛揚,在我們心中永恒……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說出了三國人物的榮耀和悲哀,也道出了蜀漢創建者劉備的心聲。他創造了小人物的夢想,從草席少年,走上了皇帝的神壇;但是他的萬丈高樓卻並非一夜之間平地而起,他的成功也並不是一個英雄的神話,他走過的每一個腳印,都印上了兩個字——堅實。
他的人生不是由鮮花和掌聲堆砌起來的,伴隨他一生的隻有兩個字——失敗。每個人都會經曆失敗,但是隻有劉備用失敗堆砌出來了一個蜀漢江山。
如果非要找一個詞概括劉備的成功經驗的話,我希望是百折不屈。
劉備是從24歲的時候正式開始追逐自己匡扶漢室的人生理想的。那時的他,就像我們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滿腔抱負,一身幹勁,拉著一幫兄弟就跑進了軍營。鎮壓黃巾軍被任命為安喜尉,讓劉備嚐到了一絲甜頭,也讓他體驗到職場的殘酷,因為沒過多久,他就因為鞭打監察官不得不棄官逃命。
但是劉備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沒過多久,他又投入軍營,重複上次的遭遇,當小官,被打敗、逃跑。不同的是,這次,他遇到了公孫瓚,他生命中的一個貴人,當上了公孫師兄的別部司馬,開始有了睜眼看世界的機會。
見識大開的劉備,因為抗擊袁紹有功被升為平原相,可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在劉備身上再一次得到驗證,這次他不僅是丟官,還差點丟命。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博激流。曆盡苦難癡心不改,少年壯誌不言愁。”在人生的道路上,劉備幾次跌倒,幾次站起,卻從不言放棄。
經過十年不屈不撓的努力,他終於在34歲的時候,成為省部級高官。可是這遠不是他多舛命運的終點,隻是一個新的起點而已。
不久之後,他就遭到袁術、呂布的聯合襲擊,失敗之後他被迫投靠曹操。可是曹操這裏並不是他的安身之所,他隻能選擇袁紹,然而袁紹還不如曹操,劉備隻能選擇同為漢室宗親的劉表。可劉表除了給他安逸的物質生活之外,也給了他消磨意誌的機會。
轉眼十年竟成空,當年的熱血青年劉備,看到自己的滿身肥肉,不禁長掬一把英雄淚。好不容易熬到劉表死去,贏得出頭之日,卻又在長阪坡一役中再次跌入穀底。
即使這樣,劉備也從來沒想過放棄,在他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戰爭,太多的失敗,但也就是在這無數次的失敗中,他書寫著一個小人物的成長與輝煌。
有人說,劉備就是個膿包,文不如諸葛,武不如雲長,氣度不如曹操,胸懷不如孫權,除了會逃跑,他還會幹啥?可就是這麼一個人,他讓不肯屈就的諸葛孔明死心塌地為他掌舵領航,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雲長為他拋頭顱灑熱血,讓自詡英雄蓋世的曹操食不安寢卻又讚為英雄;讓“生子當如仲謀”的孫權引為勁敵,卻又不得不結為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