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通往幸福的路(1 / 1)

以為正走向幸福之路,其實是踏上了迷途,人們誤入迷途,隻是因為原來那顆聰穎無暇的心被貪心掩蓋了,以至於失去了辨別能力。隻有不起貪念,保持自己的無暇之心,才能看清通往幸福的路。

弘一法師講解《觀無量壽佛經》這一經本時,曾用一句話來解答人們對“煩惱”二字的提問:“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大師雲:“此文是《觀無量壽佛經》中佛為韋提希夫人所說的,她覺悟了,她親眼看見的。當時她遭遇家庭變故,痛不欲生,求釋迦牟尼佛替她找一個安身之處,不願再住在這個世界。佛很慈悲,並沒有給她介紹一個地方,而是把十方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變現在她跟前,她看來看去,覺得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最好的地方,請佛幫助她生到極樂世界,不願意再待在這個娑婆世界。韋提希夫人此種舉動是警惕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留戀娑婆世界的人。”

有時候人們所追求的並不是他們內心想要的,他們隻是受了外界的迷惑,置身於暫時的煩惱而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大師講經,並非要每個人都棄世出家,隻是教化眾生如何看破世間煩惱,如何回歸真我。無德禪師收了很多年輕的學僧,並告誡他們必須把所有的俗念忘掉,做到“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給龍天”,否則山門是不會容納他們的。

但是學僧們卻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有的好吃懶做,有的貪圖享受,有的向往外麵的花花世界。

無奈之下,無德禪師隻得將他們召集起來,希望可以度化他們。

無德禪師對學生們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如果聽完之後你們依舊不能有所悟,就請離開。”

有個人死後,靈魂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剛一進門,司閽就問他:“你喜歡吃嗎?你喜歡玩嗎?你討厭工作嗎?”

這個人說:“我喜歡吃喝玩樂,不喜歡做任何事情。”

司閽說:“那好,這裏正是你最好的歸宿。這裏有很多誘人的食物,你可以隨便吃喝;也可以在這裏無憂無慮地睡覺,不會有人打擾;這裏還有很豐富的娛樂活動,讓你盡情地歡樂。”

聽完司閽的話,這個人很高興地留了下來。

很快三個月過去了,這個人漸漸厭煩了這種生活,跑去見司閽,央求道:“這種日子實在是太乏味了。因為玩得太多,我已經膩了,對娛樂提不起任何興趣;由於吃得太飽,我的身體不斷發胖,行動非常不方便;由於睡得時間太長,我的頭腦已經變得很遲鈍。您能給我找一份工作嗎?”

司閽笑了笑說:“實在很抱歉,這裏沒有工作。”

又過了三個月,這個人實在忍受不了了,又跑去找司閽:“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再不能工作,我寧願下地獄!”

司閽哈哈大笑道:“這裏本來就是地獄啊!這裏能讓你失去理想、失去創造力,沒有了前途、沒有了希望,你的意誌將會漸漸消沉,人格也會漸漸腐化。這種心靈的煎熬,比上刀山下油鍋的皮肉之苦不知要痛苦多少倍!”

人生的意義不是享福,而是經曆實現夢想的過程,經曆通向幸福的過程。所以,有夢想、有創造、有挑戰、有目標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一切被煩惱所擾,被誘惑所蒙蔽的選擇都是離自己越來越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