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9.曆史的吊詭(4)
革命還總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詩意描繪,它總是強調自己前無古人、空穀幽蘭的獨創性與純潔性,於是,革命對於不甘平庸、總想做出點什麼,否則這輩子就白活了的年輕文化人,具有更強烈的誘惑,甚至可能他們自己就是盜來火種的普羅米修斯……
必須要先提到一個人。
河上肇(1879—1946)。1907年,河上肇到京都帝國大學擔任講師,講授經濟學和經濟學史,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教書匠。十年後,他因寫作出版了《貧乏物語》一書,一炮打響日本經濟學術界。此書包括上篇《有大多數人是貧窮的》、中篇《何以大多數人是貧窮的?》及下篇《如何根治貧窮?》。河上肇對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作了具體深刻的揭露,並試圖從分配上探求其產生的原因,他企圖用抑富濟貧的方法來解決社會矛盾。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次年日本又發生“米騷動”事件,受其影響,河上肇逐步轉向馬克思主義。他認為,社會已分裂為利害相反的兩大階級,僅僅從抑富濟貧入手來根治貧窮,無異與盲人摸象;要尋求從根本上治療貧窮,惟有走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道路。他還提出,作為知識分子,不僅要有議論社會問題的自由,而且要有從事實際運動的自由。
1928年,河上肇辭去教職,告別京都帝大,結束了長達21年的京都時代,投入無產者的實踐運動。他的影響卻深深植根於京都帝大美麗的校園裏。那時日本學術圈都很清楚,讀京都帝大的學生,如果進出校園時不夾幾本有關社會主義或是共產主義思想的書籍在腋窩下,會被同學恥笑為跟不上時代潮流。即使在日後艱苦的戰爭年代,京都帝大也一貫是日本共產主義的大本營。該校的男學生被戲稱為“馬克思男孩”,女生也樂於被人冠上“恩格斯女孩”的封號,可見左派思潮之盛行。而且,受河上肇影響的青年知識分子無遠弗屆,不僅在京都帝大,還在早稻田大學、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等著名高校,課堂上下,校園內外,也時有師生之間學習、討論社會主義理論的盛況。他的直接間接的學生可謂遍及日本社會各個階層。
河上肇的一係列文章及其廣泛影響,引起當局極度不安。一進入戰爭時期,日本政府查禁社會主義思潮,壓製共產黨組織活動,一下變得不遺餘力。1932年間,河上肇被警察逮捕入獄,日本共產黨組織也在1933年前後全部覆滅。日本共產黨的新生力量,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才再度崛起,此後的日本卻成了一個西方民主型國家。
曆史就是如此地吊詭——
河上肇播下的種子,在自己的祖國沒能開花,卻在大海另一邊結出了碩壯的果實。
1917年夏,19歲的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畢業,即籌劃去日本考官費留學。他給同學的贈言是:“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