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篇:我的鳳姨(3 / 3)

或許鳳姨悟到了自己性格膽怯的原因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鼓勵與肯定太少。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她傾注了百分的關愛與鼓勵!!孩子在北京時剛好開始學說話。於是她堅持女兒講普通話!這在湘北的鄉土風俗來說,顯得那樣不同凡響!!5歲時便學習二胡,寒來暑往,周周上課,從未間斷。一輛舊自行車,搭載她嘎吱在鄉間的堤壩上。小小年紀,就會拉上一首首動聽的《東方紅》,《南泥灣》。不知贏得多少鄉親們的稱讚。

時光飛逝如箭,在這十幾年的光陰裏,鳳姨日複一日,辛苦勞作,看著女兒一日日的成長,內心卻無比的充實與欣慰!!

社會悄然的變化正改變著一切。首先說學藝術的孩子越來越多,學費越來越高。名目繁多,城裏的孩子,可能是花父母工資的小部分去學藝術,對於鳳姨那是辛苦勞作的血汗錢,幾乎是全部!!而後來隻有靠借債!不消說鳳姨這些年,怎樣勤儉,辛勞,舍不得一切吃穿用度好不容易蓋下的房子至今還裸著牆。隻為了給老師的不菲學費。去省城的車馬生活費,各種考前培訓,買昂貴的專業二胡。可憐的鳳姨一度傷透了腦筋,她怎麼能懂這一切的根源其實是日益畸形發展的藝術高考,你為刀俎,我為魚肉。隻有套得更加勞靠,被剝削得更加徹底的份!!我不願過多的描述,大家盡可能去想象,罄竹難書形容也不為過。

其次最令人難過的是,曾經一度對小佳佳讚賞有加的鄉親們,眼看一個家庭因為學藝術而變得貧困,都忍不住暗地嘲笑,當麵給她潑涼水。麵對風言風語,鳳姨出奇的表現堅定。一種對美好向往,使得她苦行僧般的生活注入了思想的光輝,是她堅守前進的動力,她深信,現在盡可瞧不起她,有一天大家會來羨慕她的!

在這些年間,城郊也在悄然發生著巨變。大家紛紛辦起了民營企業,挖沙的挖沙,開磚廠的開磚廠,拉鋼絲的拉鋼絲,大卡車一趟趟地拉活,揚起大片的黃土。熱火朝天,天翻地覆。鄉親們都思路大開,到處是裸露的黃泥,一眼眼的池塘填埋掉,一座座房子蓋起來。菜地沒有了,辦起了預製板廠,采石廠等等。

與這火熱截然相反的是,大堤因為年年水災,不停地往上加高。沿河堤的人家全部拆遷了。青龍洲沒有了人煙,一邊隔斷把江水都填埋截留了,成了一彎死水,你走在那曾經的美景裏感覺到無比淒涼,到處蕭條破敗,滿目瘡痍。

但確實大夥錢袋都滿了,都勤勞致富了,那些成績差,沒文化的孩子一個個都出落得財大氣粗,牛氣得很。讀書無用,賺錢才是硬道理的風氣,盛行無阻。在這個隻有錢為尊的時代裏,周圍那些靠著改革的春風富裕起來了土八路般的人物。鳳姨對孩子的培養,對美好藝術付出,向往與景仰,這一切此刻隻是人們眼中的笑料!!而她埋頭在菜地幹活的的樣子竟然也那顯得寒酸!不合時宜!可憐!沒文化的他們總是加載輕描淡寫地顯擺他們的財富,心安理得,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讀書有麼子用?學這樣學那樣有麼子用?都是燒錢!!讀完就是待業!

鳳姨更加沉默寡言了,臉更黑更瘦了,飽經滄桑。她還在為女兒考上藝術學院的巨額學費發愁。即便不吃不喝,吃再多苦也不能頂用啊。她隻有更加拚命的勞作!!仿佛勞動能舒緩麻痹她高壓的神經。!可能她無法理解,為什麼她如此努力,還是跟不上時代?為什麼她反而不如人?這是怎麼了一個個成為了老板,頤指氣使的指揮家?他們都沒有念過書,怎麼都成了人上人?難道不是靠讀書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嗎?

她心裏唯一的希望還在,一團小小的火苗支撐著她的生命之焰。她的詩歌,她的音樂,有人已代替她去追尋。這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好態度,還有什麼更偉大的藝術家,能熱愛藝術到傾其所有把她一生的勞動成果當成祭台上的供品呢?

就是我的鳳姨。如今還在喂豬,種菜,賣菜。黝黑的臉,又瘦又小,著實看著心疼的鳳姨的故事。

她種的菜,甚至連捆綁碼放都非常精細化與講究,而且沒有農藥化肥,在如今雞蛋都含有激素與二惡英,吃什麼都不放心的年代,她幾乎代表了種環保與可持續。代表著一種可貴的品質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