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平麵媒體的體育新聞報道(5)(2 / 3)

《體育周報》誕生於“五四”運動前夕,為著“革命”而發生,帶著濃厚的革命色彩。它分言論、學說、研究、材料、調查、紀事、講演、音樂、小說、彙報、通信、雜俎等專欄,以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吸引了當時社會各界的名人,陳獨秀、蔡元培、徐一冰、沈定一、王鑒武、陳逢生等曾為其撰稿。就連當時炙手可熱的《新青年》雜誌,也曾在第七卷第一號上以《長沙社會麵麵觀·新文化運動》為題,較為全麵地肯定了《體育周報》。遺憾的是,該刊出版了60期後就銷聲匿跡了。

1922年5月,著名的美國體育專家麥克樂在東南大學創辦《體育季刊》,這本體育專業學術性雜誌對我國近代體育的早期發展,特別是對歐美體育的引進,曾產生過一定的促進作用。

除了《體育界》《體育雜誌》和《體育周報》外,還有其他許多報刊都選定了自己的方式不斷撞擊著中國近代體育史的時鍾。

《新體師範講義》,是上海師範講習所主辦的一本月刊,1917年3月創辦,同年12月停刊,共出版12期。在上海也有一份《體育周報》,1918年12月創刊,1919年2月停刊,共出版48期。北京京師體育研究社在1918年2月創辦的《體育》(季刊),隻出版了一期就停刊了。麵臨同樣遭遇的還有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體育科1918年主辦的《體育研究會會刊》。另外這一時期的體育報刊還有《東亞體專校刊》,由上海東亞體專主辦,1919年12月創刊,1923年7月被迫停刊。還有後來由中華體育協進會在1935年1月創辦的《體育季刊》以及中華體育會於1936年創辦編發的《中華體育》等,中國近代體育報刊一直與體育事業的發展相輔相成,並肩作戰。

盡管這些早期的體育期刊數量較少,出版時間也較短,但它們為後來體育報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們就像頁碼和注釋,“仔仔細細地交代了故事的順序和讀法,國人最閃光的思想精華也恰恰在這一瞬間通過那泛黃的紙張透射出來”。從《體育界》到《體育雜誌》,從《體育季刊》到《體育周報》……這段時間,至少有八種體育報刊先後出現在上海、北京、長沙、南京等地。這些專門傳播體育信息和體育科學知識的期刊與體育運動相伴而生、相互促進,成為中國體育事業這部“上下五千年”的典籍中舉足輕重的元素。

3.新中國的體育刊物

(1)《新體育》的創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各項事業都進入了起步階段,體育事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還未正式成立,但作為籌備委員會的機關刊物《新體育》雜誌於1950年7月1日創刊了。這意味著新中國體育新聞事業的開始。朱德同誌為《新體育》創刊號題詞:“提倡國民體育”,並在創刊號上發表了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上的講話,指出“體育是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衛生保健的一部分……我們的體育事業一定要為人民服務,要為國防和國民健康的利益服務……努力發展體育事業,把我們的國民都鍛煉成為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人,這樣才能更好地從事生產、學習的工作,才能擔當起繁重的新中國建設的任務”。

《新體育》發刊詞明確規定其辦刊宗旨:“建設新體育,要把體育普及到千百萬勞動人民中去。”所以,它的欄目設置也多以體育普及和科學啟蒙為主,如《運動對於生理的影響》《蘇聯體育介紹》《籃球運動的價值和認識》《遊泳》《摔跤》《六人排球介紹》等文章,把《新體育》辦成了“研究和宣傳新體育建設的刊物”。

《新體育》在創刊號中就刊發了“本刊設立‘問題解答’欄”的啟事,歡迎讀者提出有關體育方麵的問題,刊物將“設法請體總籌委會及體育專家等予以解答”,以後又設立了“讀者來信”等欄目,廣泛聯係讀者,不斷聽取讀者意見,取得了顯著成績。

1952年6月20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毛澤東為此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在新的形勢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對《新體育》的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宣傳體育運動,為增強人民體質、加強國防和生產建設服務的重要意義,宣傳好新中國的體育成就;介紹基本的體育科學知識;指導各地的體育工作;介紹蘇聯人民民主國家的體育。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體育新聞事業除了承擔著宣傳體育運動的特點、普及體育運動知識等任務外,還擔負著為國防和軍事服務以及“為此而進行體育科學啟蒙的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