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山譯學子應了解的藝體知識(2 / 3)

10. 文與合文。印章文字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時為了布局上的需要,將繁簡懸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對稱,將文字的次序作逆時針方向處理,就是“文”。有時為將單數字排列成雙數字那樣均衡,或將一簡一繁的文字或兩個較簡單的文字處理成隻占一個字的地位,這便是“合文”。

11. 草、隸、楷外文字。除篆書以外其他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須參考“元押”、“龍門二十品”、“漢簡”等資料,使之有金石氣息。

偶以外文字母入印,也要以漢字結構變通處理,使之渾然一體。

12. 加邊、界劃。在創作中,為求全套印譜之形式多變,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類界劃、邊框。所要注意的是,所采取的界劃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傳統體製,如在周秦格式中,填以漢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顯得不倫不類了。

13. 十宜十忌。十宜:筆劃、字多的印宜排列安詳;筆劃、字數少的印宜排列沉著;方筆方形字宜豐滿;圓筆或圓形筆宜挺勁;單筆無所依者挺而略帶濡澀;有相同筆劃的字宜緊湊而排列得有參差;多轉折之字宜靈活;字的橫劃或直劃宜刻得渾厚;朱文一般宜刻得秀勁;白文一般宜刻得質樸。十忌:筆劃方正忌板;筆劃圓轉忌滑;字數少忌散漫;字數多忌雜亂;巧忌纖媚;拙忌狂怪;筆劃瘦忌單薄;筆劃肥忌臃腫;筆劃轉折忌露角;字之起筆、終筆忌尖

而銳。

推薦書目:

1. 怎樣學篆刻. 李早編著. 西泠印社,2000 年版.

2. 正反篆刻字典. 毛振家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年版.

3. 新編篆刻五十講. 王義曄編著. 西泠印社,2007 年版.

4. 篆刻趣談. 葉一葦著. 西泠印社,2006 年版.

5. 齊白石篆刻及其刀法. 汪星燚編著. 西泠印社,2003 年版.

藝術

【雕塑】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岩、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雕塑作品是指為美化城市或用於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

雕塑的基本形式包括圓雕、浮雕和透雕。圓雕指不附著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的立體的雕塑;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隻供一麵或兩麵觀看;透雕又稱為鏤空雕,是界於圓雕和浮雕之間的一種雕塑。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有單麵浮雕和雙麵浮雕,有邊框的又稱為鏤空花板。

雕塑按使用材料不同,又可分為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漆雕、貝雕、根雕、冰雕、泥塑、麵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一、中國雕塑發展簡史

1. 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 年~公元前1600 年),主要是屬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繁盛階段的遺物。這一時期雕塑的造型還都是依附整體器物上的飾物,均為粗略的,誇張式的,具有極強裝飾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陶塑人像。石雕與骨雕人像僅有少量出土。

2. 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221 年),這個時代雕塑作品側重於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鼎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3. 秦代雕塑(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6 年)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寫實逼真。雕塑在建築裝飾、陵墓裝飾和“明器”中發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秦建築裝飾表現在宮室、苑囿、亭閣樓榭和陵墓神道建築上。最為壯觀的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觀”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

4. 漢代雕塑(公元前206 年~公元220 年),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已從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發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這個時期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5. 魏晉南北朝雕塑(公元220 年~公元581 年),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佛教思想與儒學思想碰撞、交融時期。因此,統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廟,鑿窟造像,利用直觀的造型藝術宣傳統治者思想和教義。代表性的石窟為: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石窟內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鑄銅等,佛像雕塑遂成為當時中國雕塑的主體。

6. 隋唐雕塑(公元581 年~公元907 年),經過隋和初唐的過渡階段,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使雕塑藝術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此時的佛雕作品既具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其雕塑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

7. 宋及金雕塑(公元960 年~公元1279 年),宋代以城市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空前繁榮,佛教日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形象。造像藝術集中轉入南方,如廣元、大足、安嶽、杭州、贛州都是摩岩造像較集中之地,尤其是大足石刻無愧為中國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觀。宋代的彩塑較為發達,在佛雕造像上較唐代有了較大變化,此時的佛雕造像以觀音菩薩居多。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風格多受宋影響,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8. 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 年~公元1911 年),元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雕塑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明清兩代雕塑大多更強調實用性與玩賞性功能,體現出工藝品的特色,這些裝飾性、玩賞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陳規限製,麵貌各異,也可以算是明清時期雕塑藝術的一個亮點,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瓏、精致剔透、精雕細鑿,藝術上逐漸轉向個人化、內聚性的風格。而一些與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市民群眾及知識階層有著較密切關係的各種小型的案頭陳設雕塑和工藝品裝飾雕刻,則有顯著的發展,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代表著這一曆史時期雕塑藝術的新成就。

9. 現代雕塑(公元1911 年後),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前後到30 年代,許多青年赴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學習雕塑。他們歸國以後,大多從事藝術教育,成為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促進了中國各種形式雕塑的發展。這個時期比較大的創作有為紀念孫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製的紀念像和設計抗日戰爭英雄紀念碑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的架上雕塑、大型紀念性雕塑、園林雕塑、城市環境雕塑、民間雕塑與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藝術都有了長足發展,標誌著中國雕塑藝術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二、雕塑的藝術功能

雕塑按其功能,大致還可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陳列性雕塑五種。

1. 紀念性雕塑

所謂紀念性雕塑是以曆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件為主題,也可以是某種共同觀念的永久紀念。用於紀念重要的人物和重大曆史事件。一般這類雕塑多在戶外,也有在戶內的,如中山陵中的孫中山雕像。戶外的這類雕塑一般與碑體相配置,或雕塑本身就具有碑體意識。如1990 年建成的“紅軍長征紀念碑”,堪稱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雕塑藝術綜合體。

2. 主題性雕塑

主題性雕塑,顧名思義,是某個特定地點、環境、建築的主題說明,它必須與這些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並點明主題,甚至升華主題,使觀眾明顯地感到這一環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紀念、教育、美化、說明等意義。主題性雕塑揭示了城市建築和建築環境的主題。在敦煌縣城有一座標誌性雕塑“反彈琵琶”,取材於敦煌壁畫反彈琵琶伎樂飛天像,展示了古時“絲綢之路”特有的風采和神韻,也顯示了該城市擁有世界聞名的莫高窟名勝的特色。這一類雕塑緊扣城市環境和曆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個性和追求。

3. 裝飾性雕塑

裝飾性雕塑是城市雕塑中數量比較大的一個類型,這一類雕塑比較輕鬆、歡快,帶給人美的享受,也被稱為雕塑小品。這裏專門把它作為一類,是因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你的生活空間,它可以小到一個生活用具,大到街頭雕塑。所表現的內容極廣,表現形式也多姿多彩。它創造一種舒適而美麗的環境,可淨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我們平時所說的園林小品大多都是這類雕塑。

4.功能性雕塑功能性

雕塑是一種實用雕塑,是將藝術與使用功能相結合的一種藝術,這類雕塑也是從你的私人空間(如台燈座),到公共空間(如遊樂場)等無所不在。它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環境,啟迪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在生活的細節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功能性雕塑其首要目的是實用,比如公園的垃圾箱、大型的兒童遊樂器具等。

5. 陳列性雕塑(架上雕塑)

陳列性雕塑又稱架上雕塑,由此可見尺寸一般不大。它也有室內、外之分,但它是以雕塑為主體充分表現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風格和個性,甚至是某種新理論、新想法的試驗品。它的形式手法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內容題材更為廣泛,材質應用也更為現代化。但不管怎樣它都給有才能的藝術家提供了創造性的空間,並保證了人類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之一——雕塑,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以上所說的五種分類並不是界線分明的。現代雕塑藝術相互滲透,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如紀念性雕塑也可能同時是裝飾性雕塑和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也可能同時是陳列性雕塑。

推薦書目:

1. 中國雕塑史. 梁思成著.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年版.

2. 圖說世界雕塑. 吳曉歐編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3. 中國國粹藝術讀本:雕塑. 王照宇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8 年版.

4. 世界雕塑名作100 講. 王家斌,王鶴著.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年版.

5. 過程與結果——雕塑創作研究. 滕小鬆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藝術

【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是以粘土為主要原料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煆燒製成的材料以及各種製品。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煆燒而製成的各種製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於它的範圍。陶器的製作有近萬年的曆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製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的故鄉在中國,英語“china”若大寫就是“中國”,而小寫則是“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的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一、陶瓷藝術的曆史

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大量出現了陶器。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陶器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到了商代,出現了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的白陶,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時的白陶被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東漢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多為青瓷。這些青瓷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麵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製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 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麵,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是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明代精致白釉和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製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製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二、陶瓷藝術設計語言的魅力

陶瓷是由風化的岩石(瓷土)與水所塑造並經火的燒製而形成的堅硬物質,因此陶瓷也被稱為再生的岩石。陶瓷從造型到裝飾再經火的燒製的過程中,運用了許多手法並產生了豐富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陶瓷藝術設計的獨特語言魅力。

1. 陶瓷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陶瓷是由瓷土與水混合在一起形成“泥”的狀態,而“泥”有極強的可塑性,它可以通過各種成型和裝飾手法加工塑造成各種形狀、色澤、肌理等效果,形成陶瓷藝術獨特的語言。

2. 陶瓷裝飾手法的豐富性

陶瓷有彩繪、刻劃、印壓、捏塑、印刷(花紙)、施釉和燒製等裝飾手法。經常在一件陶瓷作品上使用多種方法綜合裝飾。

3. 陶瓷藝術語言的表現力

由於陶瓷具有的可塑性和裝飾手法的豐富性,因此極大地豐富了陶瓷語言的表現力。它可表現出自然物的形製與紋理,也可表現出諸如紙張、皮革、布、金屬等人造物的質感和肌理。

4. 陶瓷獨特的裝飾語言——火的藝術

陶瓷不同於其它藝術的重要特征在於“火”。陶瓷也被稱為“火的藝術”,而陶瓷燒製的過程,即是裝飾的過程。我國古代陶瓷藝術中許多陶瓷釉色的發色和產生的窯變、結晶等變化,都是在火的燒製過程中產生的,因此說“火”是陶瓷重要的裝飾元素。

三、當代陶瓷藝術的三種類型

當代的陶藝從形製上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器皿形的陶瓷作品。這類作品以陶為媒材,利用了陶土特有的質感,隱喻著本真的回歸,探索純粹的形式構成。但它和傳統器皿注重實用不同,現代陶瓷實用和美的功能開始分離,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傳統陶瓷所秉承的“對稱之美”,重新塑形成為陶藝新的課題。與繪畫追求純粹的視覺效果和雕塑對多種媒材的綜合實驗不同,陶瓷的物理特性不僅決定了它的形式美,也決定了它與其他媒材的根本區別。陶藝的形式主義是在陶的特質下對形式表現的可能性的追問。同時,陶藝的創作不僅需要創造精神,還要善於在製作過程中發現偶然的效果。

第二類是陶瓷雕塑類的作品。這類作品側重自我觀念的表達,就像我們每天都想尋找新鮮的自我,藝術家可以把這種對於自我的探求訴諸藝術作品之中。陶藝作為表現自我的手段,藝術家在作品中傾注了某種感情或認知,敏感地把握住自我的生存狀態,實際上也就表現了當代社會生活的共同經驗。

第三類是組合類陶瓷作品,即陶瓷與其他材質相結合的作品。這種類型是對文化的批判或對曆史的追思。陶瓷的基本要素水、土、火在材質上有著全球化的共同語彙,但是不同的形態與樣式有著較為相異卻明確的文化針對性,這種狀況也正顯示了中國的當代陶藝在世界現代藝術語境中的話語權,是一種突破和飛躍。

當代陶瓷的三種類型,都不把實用當作主要功能,更多注重的是它的藝術性。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用現代藝術理論的語言來規範它們。當然,類型並不代表風格或藝術流派,它隻是對現代陶藝在形式、題材、內容和主題上的綜合考察。

四、瓷器珍品——青花瓷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青花瓷,特別是明代和清朝前期的青花瓷,因藝術精美,且存量日見減少,是收藏的珍品。

推薦書目:

1. 陶瓷. 王先嶽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9 年版.

2. 古陶瓷收藏投資必讀. 魏偉新編著. 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 年版.

3. 中國當代陶瓷大師作品觀賞. 董崇飛著.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9 年版.

4.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鑒賞. 李飛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

藝術

【電影】

電影,也稱映畫。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裏,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電影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而來,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征。在藝術表現力上,電影不但具有其他各種藝術的特征,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複製放映。有關辭書上對電影的定義是:電影是

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以及還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電影藝術是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麵和聲音為媒介,在銀幕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裏創造形象,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門藝術。

電影分類按照內容分為動作片、喜劇片、紀錄片、科幻片、恐怖片、武俠片、動畫片、戰爭片等。

一、電影的發明和發展

1. 歐美發明電影的曆史

早在1829 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 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麵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誌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 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 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 年,法國的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 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 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 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 分鍾。而1851 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 秒,這時候“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 年至1878 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裏奇用24 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 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 年9 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 年,美國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10 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1890 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40 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1891 年,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電影的鼻祖——“西洋鏡”。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隻能由一個人去“窺看”,借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促進了電影的發展。1893 年,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

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1895 年,倫敦的巴德艾卡和R.W. 保羅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法國的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兄弟,嚐試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獲得成功,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在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的大門》的影片,同年12 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12 部影片,並出售門票。盧米埃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兄弟的拍攝和放映活動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 年12 月28 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電影之父”。

1896 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遊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3 年E.S. 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1905 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 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 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 萬人次。

2. 中國電影發展的曆史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 年,經曆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電影事業獲得進一步發展。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製、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近三年來中國有30 多部影片在40 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3. 電影製作和放映技術的最新發展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電影製作和放映技術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近年先後出現了超大銀幕電影、動感球幕電影、水幕電影、環幕電影、立體電影等新穎的形式,滿足著人們不斷提高的欣賞需求。

二、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 年8 月11 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 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製。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 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 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 年攝製,該片采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 世紀30 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 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 年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 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 年攝製。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譯製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範、陳涓翻譯,周彥譯製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0 年譯製。我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 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 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視製片廠攝製。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 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準,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 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棟、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4 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徐進、桑弧編劇,桑弧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 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中國第一部剪紙片——1958 年萬古蟾導演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 年拍的《青春》,李雲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中國第一部現代音樂故事片《震撼》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和北京法宣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強強聯手,共同打造而成。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5 年,俄國人科勃采夫開設了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原址就在道裏區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交口處,這也就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 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福地,不遠萬裏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製公司。

三、國內外主要電影節和獎項

(一)電影節在世界具有影響的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權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戛納國際電影節;東西方電影對話的橋梁——柏林國際電影節;電影節的電影節——倫敦國際電影節;為了和平與友誼——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北美洲的電影節——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我國影片獲獎最多的電影節——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亞洲最大的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國內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

(二)電影獎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曆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被稱為“歐洲奧斯卡”。法國凱撒獎(C ésar Awards),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每年評選美國十大電影。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每年進行年度10 部最佳日本電影、10 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誌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舉辦的中國電影最高榮譽獎。

推薦書目:

1. 中國電影史. 鍾大豐,舒曉鳴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年版.

2. 天堂電影院——52 部美麗電影閱讀筆記. 阿簡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

3. 電影學. 劉宏球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

藝術

【電視劇】

電視劇是一種專為在電視機熒屏上播映的演劇形式,它兼容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藝術等諸種因素,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一般分單本劇和係列劇(電視影集)。生活中,電視劇的定義已經狹義化,僅指電視係列劇(TV series),而非其他形式。

一、電視劇類型及藝術特征國內外有3 種類型的電視劇:

1. 電視戲劇,主要是按舞台劇的法則創作的電視劇,帶有濃鬱的戲劇藝術特色;

2. 電視電影(亦稱電視影片),基本上是按蒙太奇技巧攝製的電視劇;

3. 狹義的電視劇,主要是根據麵對麵交流的特點和“引戲員”的結構方式製作的電視劇。此外,還有許多電視劇兼取幾類之長,難以明顯歸入哪一類。由於製作電視劇的物質材料(攝像機和錄象磁帶)、傳播媒介(電視屏幕)以及欣賞方式(以家庭式為主)等方麵的特殊性,使這種藝術樣式具有以下的特性:

①由於電視屏幕的麵比電影銀幕小得多,因而,在電視劇中一般都盡量少用全景和遠景,大多采用中、近景和特寫。特寫鏡頭不但在電視劇中頻繁出現,而且延續的時間幅度也大。它在電視劇中除有突出和強調作用外,還是敘述劇情的重要手段。

②電視劇中語言因素占有重要地位。由於麵對麵交流的特點和特寫的大量運用,使得對白和獨白的作用大大加強,一些電視劇還經常采用第一人稱的自敘方式,本身就像是一段長長的獨白。電視劇的這種敘述方式,在家庭環境中顯得親切感人。

③電視劇特別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展示人物內在思想感情的變化。有人認為,電視劇是對“生活的轉播”。熒屏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空前縮小,因而對演員的表演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力求生活化、樸實而自然,切忌舞台表演中動作與音調的放大和誇張,需要較為本色的表演和即興式的創作,才能給人以“生活自身形態”的感覺。又由於電視劇欣賞方式(家庭式)的特點,使它的篇幅靈活自由,可以有10 多分鍾的電視小品,也可以有長達幾集甚至幾十集的電視連續劇。

二、中國電視劇題材分類我國電視劇題材主要以曆史時期劃分為當代題材、現代題材、近代題材和古代題材,每個類別裏再根據內容作進一步區分。

1. 當代題材

年代背景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各類電視劇為當代題材劇,可根據具體的故事內容分為:當代軍旅題材、當代都市題材、當代農村題材、當代青少題材、當代涉案題材、當代科幻題材、當代其他題材。

2. 現代題材

年代背景為1949 年至改革開放前的各類電視劇為現代題材劇,可根據具體故事內容分為:現代軍旅題材、現代都市題材、現代農村題材、現代青少題材、現代涉案題材、現代傳記題材、現代其他題材。

3. 近代題材

年代背景為辛亥革命至1949 年以前各類電視劇為近代題材劇,可根據具體故事內容分為:近代革命題材、近代都市題材、近代青少題材、近代傳奇題材、近代傳記題材、近代其他題材。

4. 古代題材

年代背景為辛亥革命以前的各類電視劇為古代題材劇,可根據具體故事內容分為:古代傳奇題材、古代宮廷題材、古代傳記題材、古代武打題材、古代青少題材、古代曆史題材、古代其他題材。

重大題材

重大題材特指原廣電總局關於重大革命和曆史題材文件規定的題材,根據故事內容分為重大革命題材和重大曆史題材。三、中國電視之最中國最早的一台黑白電視機:1958 年1 月由天津無線電廠裝配成功,牌號為“北京”。1973 年該廠研究試製出一批彩色電視。中國最早的一台雙畫麵彩色電視機:1958 年1 月由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無線電18 廠研製成功。

中國最早的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1958 年5 月1 日開始試播,9 月2 日正式播出。1973 年5 月1 日試播彩色電視,同年10 月1 日正式播出。1978 年5 月1 日,正式改名為中央電視台。

中國最早播出的電視文藝節目:1958 年5 月1 日北京電視台開播第一天,播出《工廠裏來的三個姑娘》、《大躍進的號角》、《小天鵝》、《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等。

中國最早播出的國外電視節目:1958 年5 月5 日北京電視台播出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為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和我國第一座電視台開始實驗廣播而寄來的祝賀詞和電視新聞片。

中國最早播出的電視新聞:1958 年5 月15 日北京電視台播出的題為《“東風牌”小轎車》的圖片新聞。中國最早攝製的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1958 年6 月15 日在北京電視台用現場直播方式播出。中國最早的一位電視播音員——沈力(女):1958 年12 月2 日通過熒屏口播新聞。中國最早的一位電視劇導演——胡旭,他導演過《一口菜餅子》、《黨救活了他》、《除夕夜》等電視劇。中國最早攝製的一部電視報道劇——《邱財康》。中國最早的一部由學生自編自演的電視劇是北京二中初二學生李冰寫的《向往大海》。中央電視台最早自己加工的大型文藝節目:1961 年4 月20 日播出的《介紹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央電視台最早譯製的一部國外電影故事片,是1979 年7 月由菲律賓駐華使館向我國提供的影片《我們的過去》。中國錄製的最早的一部電視連續劇:1981 年中央電視台播映的《敵營十八年》(共9 集)。

中國最早的一次電視劇評獎:1981 年3 月至4 月由中央電視台主辦。評獎範圍是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在1980 年1 月至1981 年3 月播出的131 部(集)電視劇。獲得一等獎的電視劇有《凡人小事》、《有一個青年》等。這一評獎活動開始被稱為“全國優秀電視劇獎”,1983 年更名為“全國電視劇飛天獎”,1992 年定名為“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中國最早的一座鋼筋混凝土彩色電視發射塔:1982 年在武漢龜山修建落成,塔總高度為220 米。中國最早的一次在國外舉辦的“中國電視周”:1984 年1 月在法國巴黎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中國最早的電視製片廠——北京電視製片廠:成立於1983 年9 月17 日,現名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中國最早的一部大型電視連續劇,是1985 年播出的28 集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

中國最早的一部電視係列動畫片:1985 年錄製的《芒卡環球旅行記》,共26 集,每集15 分鍾。中國最早的研究電視劇的專著是王維超編著的《電視劇初探》。中國最早的大型室內電視連續劇——50 集電視連續劇《渴望》:1990 年由北京電視台、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聯合錄製,該劇由李曉明編劇,王石等改編,魚曉威導演,張凱麗、李雪健等主演。

中國最早的電視係列喜劇——25 集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1991 年由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拍攝,王朔、馮小剛、金炎導演,葛優、呂麗萍等主演。

注:以上各項“最早”資料僅限於中國內地,不含台灣及港澳。

推薦書目:

1. 電視往事:中國電視劇五十年紀實. 宋強,郭宏著. 漓江出版社,2009 年版.

2. 當代中美主流電視劇比較. 郭豔民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年版.

3. 當代熱播電視劇讀解. 楊曉林等編著. 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4. 電視劇創作. 王強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年版.

5. 中韓電視劇比較研究. 李勝利,範小青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年版.

藝術

【環境藝術】

“環境藝術”是一個大的範疇,綜合性很強,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空間規劃,藝術構想方案的綜合計劃,其中包括了環境與設施計劃、空間與裝飾計劃、造型與構造計劃、材料與色彩計劃、采光與布光計劃、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劃等其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Richard P.Dober )解釋道:“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愛管閑事的藝術,無所不包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影響環境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裝飾人存在領域的能力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城雕、壁畫、建築小品等都屬於環境藝術範疇。

一、環境藝術的內涵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二戰後在歐美逐漸受到重視的,它是二十世紀工業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中,科學、經濟和藝術結合的產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作為有機的整體統一起來。

有人把環境藝術的定義概括為:環境藝術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認為“環境藝術是一種場所藝術、關係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

所謂場所藝術,不僅指物質實體、空間外殼這些可見的部分,還包括不可見的,但是確實在對人起作用的部分,如氛圍、活動範圍、聲、光、電、熱、風、雨、雲等。它們是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觸角和心理、生理、物理等方麵的諸多因素。形成“場所感”的關鍵問題是,經營位置和有效地利用自然和人文的各種材料和手段(如光線、陰影、聲音、地形、曆史典故等),形成這一環境特有的性格特征。

所謂關係藝術,是指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必須恰當地處理各方麵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環境諸因素之間的關係,因素內部組成之間的關係等。關係可以分成不同層次、不同的範疇:如人—建築—環境;人—社會—自然;人—雕塑—背景……諸關係的核心是人,因而以尺度(或尺度感)作為衡量關係處理得好壞、水平高低的標準。“尺度”(Scale)在這裏主要是從視覺角度講的,它不同於“尺寸”,尺寸是客觀地度量出來的,而“尺度”(或“尺度感”)是主觀的度量,即人所具有的感受,不是具體的尺寸。

對話藝術則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環境所包括的“關係”無窮之多,它們必須有機地組合起來,彼此“對話”;另一方麵,人們普遍希望“對話”,這是當代環境以人為主的民主性特征,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是物質的豐富和表層信息變化的享有,更不能容忍那種非人性的壓抑人的環境。人們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追求美和美感的享受。既是“對話”,就發生了人如何與環境對話的問題。

二、環境藝術的特點

環境包羅萬象。在各種環境中,大自然是天然環境,即第一環境;城鄉建築及其建築的室內空間是人造環境,即第二環境;園林、農場、水庫之類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環境。一般意義上的環境藝術是指人造環境。

造型、光色、尺度、比例、體重、質地等形式美,是環境藝術的基本語彙。功能、空氣、聲音、溫度、氣味等因素,也須綜合考慮。因而所謂“藝術”既有視覺的,也有聽覺的和嗅覺的,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它是一項非合作不可的綜合創造。好的環境藝術必須體現兩個主要特征:

1. “景”與“情”的統一

“景”是指自然景觀的選擇和人文景觀的營造,使環境融入風物,成為民族傳統的縮影或現代文明的集錦。鑒於環境藝術的巨大體量,包涵的豐富信息,存在時限的相對長久性,它不啻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直觀的表征。在環境藝術的設計與創造中,設計師們總會不失時機地輸入情感,體現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環境中的情調,烘托民族的風格,抑或也體現設計者的個性。

2. 人與自然的和諧融處

“人是自然之子”這句話,揭示了人與自然須臾不可分離的關係。另一方麵,一切建築又都是以使人與自然相對分離和隔絕來保護人,避免人“風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環境,都意味著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破壞。環境藝術正是要在這種改善與破壞中,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以人為主,物以人用”。建築造址更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形、色、聲、光、氣的處理均為使人愉悅。道路、樓梯、門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場、車庫、垃圾站等配套設施,也得考慮人的行為習慣。

三、環境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我國古代建築和城鄉、園林設計十分重視各種環境因素。古代盛行“風水學”,盡管含有不少迷信落後因素,不過也保存了大量古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經驗和資料,但環境藝術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學科和行業,我國是自1985 年才開始起步的。1985 年,中國建築學會在北京召開了中青年建築師座談會。建築作為環境藝術的性質,在會上引起廣泛的重視,與會建築師重溫了《華沙宣言》(1981 年第14 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主題為“建築·人·環境”),會後,開始有人撰文探討有關環境藝術問題。1987 年,《中國美術報》專門召開了以環境藝術為主題的座談會。與會的專家開始籌建中國環境藝術學會。1988 年,《環境藝術》叢刊創刊號問世。1989 年,中國環境藝術學會(籌)等舉辦“中國80 年代優秀建築藝術作品評選”,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1992 年10 月8 日,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成立,該會宗旨為:建築設計、城市規劃、環境科學、美學、造型藝術以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界人士攜起手來,為提高人民生活環境質量,創造中國當代環境藝術,保障人類健康永續發展而努力。1995 年元月,中國建設文協環境藝術委員會等主辦的“中國當代環境藝術優秀作品”(1984~1994)評選結果公布。

近20 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空前地加速加大。城市建設、住宅區的建設速度與規模也是空前的。城市廣場、街區、公共建築、私人住宅開始加強環境設計與裝修。環境設計與施工隊伍急劇膨脹,每年的產值高達數百億上千億之多。這些環境建設都存在著十分迫切的藝術文化要求。

但總體來看,我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目前處於“正在上路”的階段。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環境藝術在我國“有行無思”,還沒有成業。近年來,我國雖然有大量環境藝術的實踐,但是,環境藝術作為一個行業和學科,國內尚沒有公認的科學的行業標準、行業規範,更沒有進行相應的學科理論建設。環境藝術處於“有行無思”、“有行無業”的尚未成熟的狀態。值得重視的是,由於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特殊性,其主角是建築,是城市空間,是構成建築與城市空間的材料、結構骨架、立意等。所以,規劃師、建築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主導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而現在有些重要的環境藝術項目,因為對規劃師、建築師的作用認識不夠,致使這些項目完成得不夠好,這是令人遺憾的,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規劃師、建築師在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主導作用。

推薦書目:

1. 建築與環境設計藝術. 胡峰,劉克華著. 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

2. 環境藝術設計十論. 李瑞君著. 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年版.

3. 環境藝術簡史. 莊嶽,王蔚編著.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 年版.

4. 藝術教育叢書:環境藝術教育. 楊文會著. 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5. 建築與環境藝術速寫. 吳昊主編.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2008 年版.

體育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體育的廣義概念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製約,並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體育的狹義概念是一個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和意誌品質的教育過程,也是對人體進行培育和塑造的過程,並且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麵。

一、“體育”的起源及概念演進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曆史,但是“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因為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在古希臘,遊戲、角力、體操等都曾被列為教育內容。進入19 世紀,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範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直到20 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我國體育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孔子施教的科目中就有射箭(射)和駕車(馭)的內容。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它最早見於20 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 年至1906 年間,就有13000 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

回國後,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二、體育的分類

按照領域分類法,體育可分為大眾體育、專業體育、學校體育等種類,包括體育文化、體育教育、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體育設施、體育組織、體育科學技術等諸多要素。

(一)大眾體育

大眾體育亦稱“社會體育”和“群眾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製宜和業餘、自願、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二)專業體育

專業體育即競技體育,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社會體育活動。目前全世界通行的競技運動項目有田徑、體操、球類、遊泳等數十項(本書僅能擇要介紹),各國還有自己的特殊項目,如中國的武術。世界上較為流行的競技運動項目大部分包括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中。競技運動項目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奧運會項目和非奧運會項目、女子項目和男子項目、運動大項和小項、強勢項目與弱勢項目、冷門項目與熱門項目,國際(地區)比賽項目和國家特有比賽項目等。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麵的潛力,為此要進行科學的、係統的訓練和競賽。競技運動的特點是:1. 充分調動和發揮運動員的體力、智力、心理等方麵的潛力;2. 激烈的對抗性和競賽性;3. 參加者有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技藝;4. 按照統一的規則競賽,具有國際性,成績具有公認性;5. 娛樂性;6. 觀賞性;7.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學校體育

學校體育教育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學校體育屬於教育範疇,無論在哪種社會條件下,都受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影響和製約,並通過培養人才為之服務。學校體育與學校德育、智育共同組成完整的學校教育體係,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項基本內容和基本途徑。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對增強民族體質和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學生具有促進智力發展、培養高尚品德和堅強的意誌品質、提高審美能力以及娛樂休閑等多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按照不同用途,還劃分出藝術體育和醫療體育:

藝術體育是指以音樂、舞蹈、服裝等藝術表現方式為烘托,把不同藝術化的體育運動項目的內容進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組建來實現本運動項目的基本內容,以運動技能和藝術表現為主要內容的具有較強觀賞性和審美價值的身體文化娛樂活動,大致分為體育舞蹈、健美操、體操、花樣滑冰等。

醫療體育是指運用體育手段治療某些疾病與創傷,恢複和改善機體功能的一種醫療方法。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其特點有:1. 是一種主動療法,要求患者主動參加治療過程,通過鍛煉治療疾病;2. 是一種全身治療,通過神經、神經反射機製改善全身機能,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的目的;3. 是一種自然療法,利用人類固有的自然功能(運動)作為治療手段,一般不受時間、地點、設備條件的限製。通常采用醫療體操、慢跑、散步、自行車、氣功、太極拳和特製的運動器械(如拉力器、自動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為治療手段。宜因人而異、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並配合藥物或手術治療和心理疏導。

三、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 多個體育項目,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遊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犛牛,苗族的蕩秋千、劃龍舟,壯族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轉變為對抗性比賽項目的“投繡球”,朝鮮族的跳板,滿族的滑冰,侗族的騎木馬(踩高腳),瑤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風箏,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龍舟競渡、風箏、秧歌、圍棋、氣功、太極拳等,則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都共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龍舟。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仿龍造形,以龍取名的龍舟,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一個獨具民族風格的創造。龍舟競渡具有濃厚的娛樂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在南方的水鄉地區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風箏。風箏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飛行器,其製作在中國極為普遍,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四地的風箏自成一派,別具特色,聞名世界。每逢4 月是濰坊一年一度的風箏節。

秧歌。秧歌是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因其舞動幅度較大,故由藝術表演逐漸變為健身運動,尤其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圍棋。圍棋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關於圍棋的文字記載,後流傳到日本、韓國及歐美國家。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正式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現已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

武術。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實戰形式為主的,既能健身自衛,又可養生保健的體育項目,幾千年來,一直在民眾中廣泛傳播。

太極拳。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眾多拳種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曆史。它融合古代道家養生修煉術,並結合陰陽與經絡學說創編而成。太極拳動作舒緩連貫,要求以意導體,意、氣、體三者協調配合,以靜製動,以柔克剛。

氣功。氣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曆史。它對祛病強身、陶冶性情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武術和氣功不僅風靡中國,而且還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國還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各民族體育健兒歡聚一堂,競獻技藝。

四、大型體育賽事

1. 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會)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包含多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國際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了和平與友誼的象征。與之有關的還有殘奧會、冬奧會、特奧會和聽障奧運會、青年奧運會等。我國已承辦一屆奧運會(2008 北京)。

2. 亞運會。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屆,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間舉行。最初由亞洲運動會聯合會主辦,1982 年後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主辦。自1951 年第一屆始,迄今共舉辦了16 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承認亞洲運動會為正式的亞洲地區運動會。我國已承辦兩屆亞運會(1990 北京,2010 廣州)。

3. 全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是中國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首屆運動會於1959 年9 月13 日至10 月3 日在北京舉行。全運會每四年舉辦一次,一般在奧運會結束後一年舉行。全運會比賽項目的設置除武術外基本與奧運會相同。

推薦書目:

1. 體育. 《體育》編委會編.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

2. 中國古代體育簡史. 劉秉果著. 中華書局,2010 年版.

3. 體育——身體的表演. 趙岷,李翠霞,王平著. 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年版.

4. 健身體育. 尹士優主編.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年版.

5. 體育運動處方及應用. 關輝主編.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

體育

【田徑】

田徑(track and field)或稱田徑運動,是徑賽、田賽和全能比賽的全稱。以高度和距離長度計算成績的跳躍、投擲項目叫“田賽”;以時間計算成績的競走和跑的項目叫“徑賽”。田徑比賽由田賽、徑賽、公路路跑、競走和越野跑組成,此外還包括部分田賽和徑賽項目組成的“十項全能”。下麵分類予以介紹:

一、徑賽

1. 短距離跑

簡稱短跑。跑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能力,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比賽形式。據史料記載,短跑是公元前776 年古希臘奧運會惟一的競技項目,距離為192.27 米。現代短跑起源於歐洲,最早被列入正式比賽是在1850 年的牛津大學運動會上。運動員比賽時必須使用起跑器,聽信號統一起跑,必須自始至終在自己的跑道內跑動。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女均為100 米跑、200 米跑和400 米跑。

2. 中距離跑

簡稱中跑。從19 世紀中葉開始,原來的880 碼跑和1 英裏跑項目逐漸被800 米跑和1500 米跑項目所替代。運動員比賽時不使用起跑器,聽信號統一起跑。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女均為800 米跑和1500 米跑。

3. 長距離跑

簡稱長跑。最初項目為3 英裏、6 英裏跑,從19 世紀中葉開始,逐漸被5000米跑和10000米跑替代。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女均為5000 米跑和1000 米跑。

4. 跨欄跑

起源於英國。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柵欄的遊戲演變而來。跨欄跑最早使用的欄架是掩埋在地麵上的木支架或柵欄,1900 年出現可移動的倒T 字形欄架。1935 年有人將T 形欄架改成L 形欄架,L 形欄架支腳的另一端朝向運動員的跑進方向,稍加阻力即可向前翻倒,減輕了運動員過欄時的恐懼心理。奧運會比賽項目分男子110 米跨欄跑、400 米跨欄跑;女子100 米跨欄跑、400 米跨欄跑。男子110 米跨欄跑的欄高為106 厘米,400 米跨欄跑的欄高為91.4 厘米;女子100 米跨欄跑的欄高為84 厘米,400 米跨欄跑的欄高為76.2 厘米。比賽時,運動員必須跨越10 個欄架,除故意用手推或用腳踢倒欄架外,身體其他部位碰倒欄架不算犯規。

5. 接力跑

田徑運動中惟一的集體項目,以隊為單位,每隊4 人,每人跑相同距離。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起源於古代奧運會祭祀儀式中的火炬傳遞,有的認為與非洲盛行的“搬運木料”或“搬運水壇”遊戲有關,也有的認為是從傳遞信件文書的郵驛演變而來。奧運會比賽項目分男、女4 ×100 米接力跑和4 ×400 米接力跑。運動員必須持棒跑完各自規定的距離,並且必須在20 米的接力區內完成傳接棒。

6. 障礙跑

19 世紀在英國興起。最初在野外進行,跨越的障礙是樹枝、河溝,各障礙間的距離也長短不一,19 世紀中葉開始在跑道上進行。1900 年第2 屆奧運會首次設立障礙跑,分2500 米和4000米兩個項目。從1904 年第3 屆奧運會起將障礙跑的距離確定為3000 米,並沿用至今。女子障礙跑開展很晚,國際田聯1997 年才開始推廣。全程必須跨越35 次障礙,其中包括7 次水池。障礙架高91.1~91.7 厘米,寬

3.96 米,重80~100 公斤。400 米的跑道可擺放5 個障礙架,各障礙架的間距為80 米。運動員可跨越障礙架,也可踏上障礙架再跳下,或用手撐越。

7. 馬拉鬆

馬拉鬆原為希臘的一個地名。公元前490 年,希臘軍隊在馬拉鬆平原擊退波斯軍隊的入侵。傳令兵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從馬拉鬆跑到雅典城,在報告勝利的消息後,因體力衰竭倒地而亡。1896 年舉行首屆奧運會時,顧拜旦采納了曆史學家布萊爾(Michel Breal)以這一史事設立一個比賽項目的建議,並定名為“馬拉鬆”。比賽沿用當年菲迪皮德斯所跑的路線,距離約為40 公裏。1908 年第4 屆奧運會在倫敦舉行時,為方便英國王室人員觀看馬拉鬆賽,特意將起點設在溫莎宮的陽台下,終點設在奧林匹克運動場內,起點到終點的距離經丈量為26 英裏385 碼,折合成42.195 公裏。國際田聯後來將該距離確定為馬拉鬆跑的標準距離。女子馬拉鬆開展較晚,1984年才被列入第23 屆奧運會比賽項目。1896年首屆奧運會後,馬拉鬆賽在世界各地廣泛舉行,美國從1897 年起舉行波士頓馬拉鬆賽,至2000 年已舉辦了104 屆,成為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馬拉鬆賽。馬拉鬆在公路上舉行,可采用起、終點在同一地點的往返路線或起、終點不在同一地點的單程路線。比賽時,沿途必須擺放標有已跑距離的公裏牌,並要每隔5 公裏設一個飲料站提供飲料,兩個飲料站之間設一個用水站,提供飲水或用水。賽前需經身體健康檢查,合格者方可報名參加比賽。因比賽路線、條件差異較大,故國際田聯不設世界紀錄,隻公布世界最好成績。

8. 競走

起源於英國。19 世紀初,英國出現步行比賽的活動。19 世紀末,部分歐洲國家盛行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競走旅行。1866 年英國業餘體育俱樂部舉行首次冠軍賽,距離為7 英裏。競走分場地競走和公路競走兩種。場地競走設世界紀錄;公路競走因路麵起伏等不可控因素較多,成績可比性差,故僅設世界最好成績。運動員行進時,兩腳必須與地麵保持不間斷接觸,不準同時騰空,著地的支撐腿膝關節應有一瞬間的伸直,不得彎曲。比賽時,運動員出現騰空或膝關節彎曲,均給予嚴重警告,受3 次嚴重警告即取消比賽資格。1908 年首次進入奧運會,當時的距離是3500 米和10 英裏。從1956 年奧運會起定為20公裏(1956 年列入)、50 公裏(1932年列入)。女子競走於1992 年才被列入奧運會,距離為10 公裏,2000 年奧運會改為20 公裏。

二、田賽

1. 跳高

起源於古代人類在生活和勞動中越過垂直障礙的活動。現代跳高始於歐洲。18 世紀末蘇格蘭已有跳高比賽,19 世紀60 年代開始流行於歐美國家。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臥式、背越式等過杆技術,現絕大多數運動員都采用背越式。跳高橫杆可用玻璃纖維、金屬或其他適宜材料製成,長3.98~4.02 米,最大重量2 公斤。比賽時,運動員必須用單腳起跳,可以在規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試跳,但第一高度隻有3 次試跳機會。男、女跳高分別於1896 年、1928 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2. 撐竿跳高

起源於古代人類利用木棍、長矛等撐越障礙的活動。作為田徑運動項目首先在英國開展,19 世紀末開始流行於歐洲國家。撐竿最早使用木杆,最高成績為3.30 米;1905 年開始使用重量較輕、有一定彈性的竹竿,最高成績達到4.77 米;1930 年出現較為堅固的金屬竿,運動員無撐竿折斷之慮,可以提高握竿點,加快助跑速度,最好成績達到4.80 米;1948 年美國設計製造出重量更輕、彈性更強的玻璃纖維竿,目前使用該竿已突破了6 米的高度。撐竿跳高的橫杆可用玻璃纖維、金屬或其他適宜材料製成,長4.48~4.52 米,最大重量2.25 公斤。撐竿的長度和直徑不限,但表麵必須光滑。運動員一般都自帶撐竿參加比賽。比賽時,運動員必須將撐竿插在插鬥內起跳;起跳離地後,握竿的手不得向上移動;可以在規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試跳,但每一高度隻有3 次試跳機會。男、女撐竿跳高分別於1896 年和2000 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3. 跳遠

源於人類獵取或逃避野獸時跨越河溝等活動,後來成為軍事訓練的項目。跳遠為公元前708 年古代奧運會五項全能項目之一。現代跳遠運動始於英國。跳遠的騰空動作有蹲距式、挺身式和走步式。最初運動員是在地麵起跳,1886 年開始采用起跳板。起跳板白色,埋入地下,與地麵齊平,長1.22 米,寬20 厘米,距沙坑近端不少於1 米。起跳板前有起跳線,起跳線前有用於判斷運動員起跳是否犯規的橡皮泥顯示板或沙台。運動員必須在起跳線後起跳。比賽時,如運動員不足8 人,每人可試跳6 次,超過8 人,則先試跳3 次,8 名成績最好的運動員再試跳3 次。以運動員6 次試跳的最好成績排列名次。男、女跳遠分別於1896 年和1948 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體育

4. 三級跳遠

起源於18 世紀中葉的蘇格蘭和愛爾蘭,兩者跳法不同。現規定必須使用蘇格蘭跳法。比賽時,運動員助跑後應連續作3 次不同形式的跳躍,第一跳為單足跳,用起跳腿落地;第二跳為跨步跳,用擺動腿落地;第三跳為跳躍,必須用雙腳落入沙坑。男、女三級跳遠分別於1896 年、1992 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5. 推鉛球

起源於古代人類用石塊獵取禽獸或防禦攻擊的活動。現代推鉛球始於14 世紀40 年代歐洲炮兵閑暇期間推擲炮彈的遊戲和比賽,後成為體育運動項目。鉛球的製作經曆了用鐵、鉛以及外鐵內鉛的過程。正式比賽男子鉛球的重量為7.26 公斤,直徑11~13 厘米;女子鉛球的重量為4 公斤,直徑為9.5 ~11 厘米。比賽時,運動員應在直徑2.135 米的圈內,用單手將球從肩上推出,鉛球必須落在落地區角度線以內方為有效。男、女鉛球分別於1896 年和1948 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6. 鐵餅

起源於公元前12 到公元前8 世紀希臘人投擲石片的活動。公元前708 年第18 屆古代奧運會,鐵餅別列為五項全能項目之一。現代奧運會史上,曾有過雙手擲鐵餅的比賽項目(左手+ 右手)。擲鐵餅技術經曆過原地投、側向原地投、側向旋轉投、背向旋轉投幾個發展過程。鐵餅可用木料或其他適宜材料製作,男子鐵餅重2 公斤,直徑22 厘米;女子鐵餅重1.5 公斤,直徑18.1 厘米。比賽時,運動員應該在直徑2.50 米的圈內將餅擲出,鐵餅必須落在40 度的角度線內方為有效。男、女鐵餅分別於1896 年和1928 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7. 鏈球

起源於中世紀蘇格蘭礦工在勞動之餘用帶木柄的生產工具鐵錘進行的擲遠比賽,後來,逐漸在英國流行。鏈球的英語詞意即鐵錘。19 世紀後期,鏈球成為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運動會比賽項目。當時使用的器械是帶木柄的鐵球,後來,為了便於投擲,將木柄改為鋼鏈,鏈球由此而來。擲鏈球最初采用原地投,後逐漸改進為側向投,旋轉一圈投、兩圈投、三圈投,現運動員多采用四圈投。男子鏈球重7.26 公斤,總長117.5~121.5 厘米,女子鏈球重4 公斤,總長116.0~119.5 厘米。比賽時,運動員必須在直徑2.135 米的圈內用雙手將球擲出,鏈球必須落在40 度的角度線內方為有效。圈外有U 形護籠,確保投擲安全。男、女鏈球分別於1900 年、2000 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