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民,為了學界宣言,都不知不覺的流露一種熱誠,與學生共表同情。六月四日,南商會開會集議,各商人聞風前往,不下千餘,偏警兵無理取鬧,硬要把他攔阻,遂致眾情大憤,以為如此壓迫,非罷市不足對待,越宿便即實行。南市各商肆,先行罷市,法租界各商家,照樣閉門,公共租界,一律照辦。又俄而英租界中,如永安、先施兩大公司,亦皆杜門謝客。到了午後,無論華租各界,所有大小商店,統已關門閉戶,不納主顧,街上隻有學生奔走,分發傳單,巡警往來,防備鬧事,餘外無非是各處行旅,偵探消息,好好一個大商埠,弄得煙雲失色,簫鼓無聲。過了一宵,商店仍舊閉市,華界一帶,由警官挨戶曉示,勒令開門,照常交易。商人早已將答語預備,說是賣買自由,不勞警官過問。好一個回話手本。警官倒也無詞可駁,悻悻自去。租界中的洋巡捕,不過沿路巡查,維持秩序,卻未曾硬行幹涉。惟商肆各懸掛白旗,上麵寫著,無非是“萬眾一心,同聲呼籲,力抗漢奸,喚醒政府”等語。全市旗布飄颺,做了一種特別的招牌。又越一日,華界租界,隻有幾家吃食店,半開半掩,略賣些餅餌糕粽,惠顧行人,此外依然抱著關門主義。警察署不能漠視,又派出武裝警察,遊行華市,用了一派威嚇的厲詞,逼令開市。商民或怕他凶焰,勉強除去排門,及警察去後,複將排門關好,拒絕買賣。再過兩天,閉市如故。
看官你想上海一隅,是中外各國交通的埠頭,行人似蟻,比戶如鱗,怎能好幾日不做買賣?華人為反對政府起見,就使受些困難,尚是甘心,那洋商豈肯無端受累,聽他過去?當下由中外官吏,迭電中央,報明情狀。政府至此,也不得不改變方針,就是安福派亦無法擺布,隻好聽令政府,自行處置。政府乃擬將曹、陸、章三人,一並免職,並釋放先後拘禁的學生。這消息傳到上海,閉市已經六日了。商會因遍發通告,傳知各業,所有要求各事,目的已達,應即於次日開市交易等語。到了翌晨,各商人購閱新聞紙,尚未載有免除曹、陸、章三人命令,恐京中所傳未確,仍然閉市,直到晚間,方得駐滬總領事法磊斯,轉奉駐京英公使朱爾典氏來電,證明曹、章、陸三人免職命令,已由徐政府頒布,確鑿無訛。電文由英公使寄滬,可知曹、陸、章之免職,還是假手外人。且由總領事勸告商學兩界,開市上課。商界已有一星期停止交易,既已得遂一部分的請求,乃全體開市,照常營業,並在門首各掛五色國旗,作為民意勝利的慶賀。學生團又拍電至京,問明被拘學生情狀,旋得京中各學校複電,已經一律釋放。於是學生團選出代表,向大小商號道謝,自歸各校上課去了。
是時南京、杭州、武昌、漢口、天津、九江、山東、廈門各處,因聞滬上罷市,亦皆先後相繼,一致要求,或五日,或三日,連工界亦相約罷工,群起抵製,所以安福派不能堅持,徐政府方得行使命令,這也好算得眾誌成城,有此效果哩。惟曹汝霖既已罷職,交通總長一缺,暫任次長曾毓雋代理。徐總統尚恐得罪安福,且慮國民為了青島問題,再有要求,因提出辭職谘文,送交參眾兩議院,一麵通電各省,自述谘文內容。略雲:
國步艱難,百度糾紛,世昌力絀能鮮,謹於昨日谘行參眾兩院辭職。其文曰:“本大總統猥以衰年,謬膺眾選,硜硜之性,本不承任。惟以邦人責望之殷,督以大義,固辭不獲。其時歐會肇始,關係綦巨,而國內和平之望,亦甫在萌芽,一線曙光,萬流跂矚。私衷竊揣,以為此時對內對外,皆為貞元絕續之交,不乘茲著手,迅圖挽救,後將無及,所以躊躇再四,不得不勉膺巨任者,固期有所匡救也。歐會成立以來,經過詳情,業經谘達國會在案,原擬全約簽字,惟提出關於膠澳各條,聲明保留此項,原屬不得已辦法。但體察現情,保留一層,已難辦到,即使保留辦到,於日、德間應有效力,並不變更,而日人於交還一舉,轉可借端變計,是否於我有利,此中尚待考量。若因保留不能辦到,而並不簽字,不特日、德關係,不受牽製,而吾國對於草約全案,先已明示放棄,一切有利條件及國際地位,均有妨礙,故為兩害從輕之計,仍以簽字為宜。前此因膠澳交還,未有確證,政府亦深為顧慮。近日迭接全權委員等報告,日代表在三國會議中,已有宣言可證,英外部亦正式來函,聲明日本將膠澳連同完全主權,交還中國一層,係屬切實。日外部對於還付膠澳問題,亦已有半公式之聲明,由駐京日使送達外部。凡茲各節,雖未列在草約,固已足資證明。即美總統前於保留辦法,極表讚助,近亦謂須與公法家詳慎考酌。此時內審國情外觀大勢,惟有重視英、美、法、日各國之意見,毅然全約簽字,以維持我國際之地位。惟我國內輿論,堅拒簽字如出一轍,在人民昧於外交情形,固亦在意計之中。而共和國家,民為主體,總統以下同屬公仆,欲徑情措理,既非服從民意之初衷,欲以民意為從違,而熟籌利害,又不忍坐視國步之顛躓,此自對外言之,不能不引咎者一也。至於和平計劃,不外法律事實諸端,曩在就任之初,目睹兵氛未銷,時局危迫,竊以為非促進統一,無以謀政治之進行,即無以圖對外之發展,迭經往返商榷,信使交馳,始有會議之舉。果其誠意言和,互謀讓步,則數月以來,從容籌議,何難早圖結束。乃滬議中輟,群情失望,在南方徒言接近,而未有完全解決之方,在中央欲進和平,而終乏積極進行之效,執成不悟,事勢多歧,築室道謀,蹉跎時日。循此以推,即使會議重開,而雙方隔閡尚多,必至仍前決裂,一摘再摘,國事何堪?此皆本大總統德薄才疏,無統治國家收拾時局之智能,知難而退,竊慕哲人,此就對內言之,不能不引咎者一也。抑且民為邦本,古訓昭然,本大總統來自閭閻,深知疾苦,亦冀厲行民治,加惠群生,稍盡藐躬之責,乃以統一未成之故,闤闠凋零,萑苻四起,士卒暴露,老弱流離,每念小民痛苦之情,惻然難安寢饋,心餘力絀,愧疚滋深。自維澹定本懷,原無名位之見,經歲以來,既竭疏庸,無裨國計,雖閣製推行,責任有屬,國人或能相諒,而揆諸平昔律己之切,既未能挈領提綱,轉移元會,猶冀以難進易退之義,率我國人。謹谘達貴院聲請辭職,幸早日提議公決,另行選舉,以重國政。至此項選舉,手續紛繁,在未經選舉新任大總統以前,本大總統一日在職,仍當盡一日之責,相應谘達貴院查照辦理”等語。各該地方長官,務當督飭所屬,保衛地方,毋稍疏虞,是為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