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成就自己帝王之業5(2 / 2)

《道德經》內容:此一書包含了大量的樸素辯證法觀點。老子以道解釋萬物的演變,認為客觀規律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一章中所說的“道”,可以說是宇宙觀和認識論。這一個“道”字,可以說涵蓋了中國的種種哲學和宗教觀念。

道德經的地位與組成:唐朝時,由於統治者的推崇,道家開始興盛,道教也成了國教。《道德經》一書也成了道教三經之首,《道德經》三經即:①《道德經》稱《老子》②《南華經》稱《莊子》③《衝虛經》稱《列子》。

三部經的內容偏重:唐宋以後,儒釋道三家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這三家中,佛家偏重於出世;儒家以孔孟之學為旨首,偏重於入世;道家則在出世、入世之間,兩者靈活變通。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內容: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對之加以發揚光大的是莊子。

莊子代表作《南華經》,其中論辯之理,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麵,乃至修身處世之道等都有所進一步闡發

地位及其各代表的意義:五千年的文化傳統老莊都有些舉足輕重的地位。清代紀曉嵐對道家學術評之為“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其認為道家思想包羅眾多,精細玄妙,涵蓋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精髓。

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老子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莊子因為發揚了道家思想,和老子並稱“老莊”。老莊所代表的道家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哲學發展。其與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

第一章論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可以說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說出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無名”,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有名”,萬物產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可以稱之為玄妙深“無名”,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有名”,萬物產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玄妙深遠,是洞悉天地萬物變化的途徑。

道和名的意義:

原文應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這裏的恒就是為避漢文帝劉恒而改為常。常即為恒之意。

關於“道”字,古漢語常見解釋如下:一指道路。《說文》:“道者,徑路也。”二指抽象的規律,包括人類社會的法則。《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三指宇宙本源。《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