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的“無為”“不爭”“不貪”“知足”“慈儉”“節欲”等“道法自然”的思想,從不同角度反複警示世人,告誡人類“去省、去奢、去泰”,“不貪難得之貨”,凡事有節製,把握尺度,以“深根固柢,長生之視之道”達到構建人類社會和諧的“大順”目的。
拂去曆史的塵埃,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今天仍閃耀著靈動、邃遠的思想光芒,對現代人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他告訴我們那些隻注重眼前利益和為物欲所左右的人不過是行屍走肉而已,而追求內心的恬淡和寧靜、追求思想的自由與致遠、追求與自然界萬物和諧一體的美妙體驗,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匈奴東胡王與冒頓單於要千裏馬,他送,要閼氏,他送,要土地,他攻打,而且把那些支持他送土地的大臣殺了,並且霸占了東胡的百姓和土地。
有一個人去了酒店吃飯,點了一桌子菜,而自己把紅茶與檸檬和牛奶混合卻嫁禍給了服務員,服務員一邊道歉,一邊仍舊上檸檬+牛奶一樣的,後來她說了一句:檸檬酸加上牛奶容易結塊。後來那人灰溜溜的走了。
有人說服務員,明明他的錯,你為什麼要包庇。服務員說:“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式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和’氣來交朋友!”
所以人要忍氣忍辱,正所謂“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
世上的無謂爭端多起於芥子小事,一時不能忍,鑄成大禍,不僅傷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達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縱然有點愚勇,終歸城府太淺。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是也。
做人不要太執著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我因此懂得了不執著於名的“無為”的好處。“不言”的勸教,“無為”的好處,普天下沒有什麼比得上。
道法自然,心境自可平和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天地相互交融,自然就會普降甘露。
7000年前,尼古拉瓜大瀑布,溶解了周圍的山,最後山沒了,水依舊流動。
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束,進入了電氣時代,壟斷還在繼續。老牌國家英法經濟發展比較緩慢,新興國家美德,經濟發展的相當快,俄日也在迅速發展,這刺激了帝國主義對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的掠奪,加深矛盾,國際局勢緊張,成就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歐洲到波及到了全世界,由德、奧、意形成的“三國同盟”和英、法、俄形成“三國協約”兩大陣營參與的世界大戰,卷進大戰中有33個國家,人口近15億,1000萬人在戰爭中傷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格局,在兩大陣營較量中也有懸殊對比,於是在1919年6月28日戰勝國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簽約《協約國和參戰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共有27個國家一千多名代表參加,這場會議由英、法、美三國操縱,其他國家隻能參與討論與本國相關的問題。這次會議名義上是“和平會議”,實際上是歐美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
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領土減少八分之一,人口減少十分之一,失去所有海外殖民地和領地,軍事力量被大大限製。
該條約英法日獲利最大,德國受到苛刻的限製,對美國不利,因此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凡爾賽和約》。
此後,協約國又陸續與土、奧、保等國簽訂了合約,與凡爾賽和約一起構建了帝國主義國際新體係~凡爾賽體係。
莊子與惠子辯論,莊子需要大道界的感知就能成為人並且生存,而惠子認為如果沒有形和貌何為之人,莊子認為,人雖然有外形,但是也需要內涵,有外在與內在兼具便可。而惠子認為人應該有其形有其貌,也需要有其性才好。
一個注重內在,一個注重外在兼修,如果隻在外而不得其內,如果兩者不能同修,那不如修內,因為外形容貌是會變的,而內在則不會變,如果外形容貌皆無,那還有靈魂不滅,自然可以全部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