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你所不知道的兩棲類化石(1 / 2)

強壯大鋤足蟾

此種蟾蜍生活在距今170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它屬於無尾目、鋤足蟾科、大鋤足蟾屬的一種現已絕滅的蟾蜍。在變凹亞目中,它屬體形較大的種類,行動比較遲緩,後肢短而粗壯,水中產卵,兩棲習性,主要以水中和陸地的昆蟲為食。標本為兩塊,保存較為完整。正反兩麵各有骨骼化石和印模保存,可互為補充。

此標本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鋤足蟾類,頂麵具膜質外殼。上頜發育櫛狀細齒,犁骨齒顯著退化,齶骨發達。蝶篩骨完全骨化,側翼與齶骨愈合。薦前椎8個,均前凹型,無椎間墊。薦橫突極展寬,成扇狀。肩帶弧胸型,腰帶較長,坐骨板狀後伸。後肢短而粗壯,足長於脛,母前趾特化成挖掘器官。

鋤足蟾科在分類上屬無尾目的變凹型亞目,其現生代表主要分布於歐洲、東南亞和北美。其中隱耳鋤足蟾(Pelobates)是典型的歐洲類型,掘足蟾被稱之為北美鋤足蟾類,而角蟾則為亞洲所特有。與這些類型相比較,山旺標本沒有椎間墊;尾杆骨與薦椎成單髁關節而不愈合,跗節骨相對較長,從而與上述類型區別。根據體形大小、薦椎突擴展寬度、股骨與脛腓骨的長度比例及後足母前趾的特化程度,該標本歸入大鋤足蟾一屬是比較貼切的。

大鋤足蟾類化石最初發現在蒙古查幹諾爾盆地的漸新紀地層中,此後,有關鋤足蟾類的化石歐美雖屢有報道,但並無可歸此屬者發現。這表明該屬為亞洲型代表,山旺標本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在形態特征上,我們的標本與蒙古的奧氏大鋤足蟾亦不盡相同。該標本腰長所占身體比例較大,跗節骨長於脛腓骨長度之半,後足前趾由兩節骨組成,其時代分布亦晚於後一類型。因此,山旺標本應代表我國中新世大鋤足蟾屬一新種。

鋤足蟾類是陸生習性較強的無尾兩棲類,體形肥壯,後肢短粗,不善跳躍和遊泳。現生類型的地理分布相當廣泛,隨種類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其習性也頗有差異。歐美類型多適應於幹曠草原或半沙漠地帶生活,掘土能力很強,常隱身於土穴之中。這些類型具有所謂暴發性繁殖特點,產卵期極短,幼體生長極快。據記載,兩天即可完成卵的孵化過程,從蝌蚪到成蛙的變態隻需15~20天時間。亞洲鋤足蟾類多生活在亞熱帶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溪流環境中,隱身於石隙或草皮下,掘土能力明顯不及歐美類型,它們的產卵期較長,一般都在三個月以上。幼體生長緩慢,常見蝌蚪越冬現象。現生鋤足蟾類的這些習性是長期進化發展的結果,與它們的祖先類型相比已有相當程度的變化。根據多方麵的資料,中新世的山旺當為森林邊緣的湖沼環境,氣候遠較現在濕熱。這與亞洲及歐美現生鋤足蟾類的生活環境有明顯差別。從骨骼形態來看,山旺標本代表一個陸棲習性較強、具有一定掘土能力的類型,但未必就像歐美類型那樣高度適應幹旱環境,也不一定像亞洲角蟾類那樣適應高山溪流環境,或可能是一個濕熱氣候條件下生活在山旺湖盆邊緣地帶或入湖河流岸邊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