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人認為鋤足蟾類起源於亞洲,蒙古漸新世的大鋤足蟾是一個與該科祖先直接相關的類型。現在看來,這一觀點是很值得商榷的。對化石材料的全麵分析表明,鋤足蟾類的化石記錄至少可追溯到始新世晚期。始鋤足蟾的化石在始新世早期至中新世早期的地層均有發現,其分布範圍涉及中歐、北美的許多地區。過去由於化石材料不多,對於該屬的確立與否一直存在爭議。1972年一位捷克古生物學家研究了捷克的完整材料之後指出:始鋤足蟾不僅是一個應確立的屬,而且還是鋤足科一個早期進化支係的代表。可能就是從這一支係上分化出了隱耳鋤足蟾和角蟾等類群。的確,與大鋤足蟾屬相比較,始鋤足蟾具有更明顯的原始特征,如顳弓發育較完全,犁骨齒尚未明顯退化,跗節骨相互遊離,母前趾尚未特化成鋤狀挖掘器官等。無論是從形態特征還是從時代分布上看,始鋤足蟾更近於理想的鋤足蟾類基型,至少它可以代表一個較大鋤足蟾更為原始的進化階段。
如此看來,在第三紀初或更早的時期,始鋤足蟾分布廣泛。其主要支係在歐洲演化發展,直至第三紀末才由隱鋤足蟾取代;亞洲的一支在漸新世分化出大鋤足蟾類群,繼而進化出亞洲角蟾類;北美掘足蟾類則可能是在漸新世晚期由始鋤足蟾類的另一支係分化出來的。
玄武蛙
玄武蛙屬無尾目、蛙科中的一種蛙,生活在距今1700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新世。標本非常完整,不但骨骼很好地保存了下來,而且,皮膚輪廓也清晰可見,從形態上看它與常見的青蛙幾乎沒什麼兩樣。
這種蛙上頜均有齒,一般均有鋤骨齒,薦椎橫突柱狀,肩胸骨及胸骨發達,成為骨質柱,沒有退化了的鎖骨或前鳥喙骨。該科屬種很多,分布於全球,以非洲為最多,北美僅有蛙屬。
化石記錄最早出現於中生代的侏羅紀。我國有中新世玄武蛙、上新世榆社蛙,在周口店猿人地點也有現生種化石。
玄武蛙的外形特征是頭骨呈三角形,頭長比頭後端的寬度長。脊椎9個,第二脊椎有很強大的上副突,脛腓骨比股骨稍長一些。
還發現與此蛙在一起的很多蝌蚪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