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標本的收集
很多青少年夢想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化石,親手采集的化石無疑是最寶貴的。
青少年如何收集化石標本?收集化石標本有哪些注意事項?首先,我們要知道化石標本的基本知識。通常情況下,標本分為岩石標本與化石標本兩類。其中化石標本,在野外采集較為複雜。而且由於化石所屬門類各不相同,采集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化石標本采集方法。
微體化石
例如蜒、介形蟲、輪藻、層孔蟲、苔蘚蟲之類的微體化石,保存較為完整。在這種情況下,挖掘出來的大多是集群性的。因此,采集時要求選擇密集程度高、大量集中的塊體標本,因為這樣的話,可以在處理過程中找到更加理想的整體化石。
珊瑚類標本
此類化石標本個體較大,主要以集群性方式保存在石灰岩層之中,除若幹體型較大的單體珊瑚能在風化剝落的露頭上找到之外,其他的複體珊瑚應選擇化石密集、能看到不同方向切麵、特征保存清楚者,因為這樣的話,有利於在磨製薄片時找到更理想的化石標本。
腕足動物標本
腕足動物是貝殼類動物的祖先。此類化石常見於石灰質或沙泥質岩層中,因此挖掘地點最好選擇化石密集、岩石風化並開始剝落下來的地方,較為完好的“立體”標本大多是來源於這樣的地方。尤其是層麵與山坡傾斜方向一致的風化麵上,更容易找到理想的上品。
此外,為了對腕足動物殼體的內部構造進行研究,最好采集內膜標本或通過切片後能見到內部構造的標本。凡是不同方向保存的印模標本也都應注意收集,這樣的話,有利於研究各種定向部位的特征。然而在作正型標本時,也應該對其作一些必要的輔助觀察。
軟體動物殼體化石標本
這一類化石標本的采集要求與腕足動物極為相似,這裏不再作出太多的解釋。
三葉蟲及其他甲殼類化石標本
三葉蟲化石又稱洪福石,非常漂亮,名字也喜氣。采集這一類型“立體標本”是相當困難的。如此說來,采獲連頭帶尾的整體標本自然也很不簡單,再加上三葉蟲化石大多是頭、胸、尾部分開的。由於此類化石的主要特征就集中在頭部及尾部,因此應該多注意采集頭部及尾部標本。不過,如果發現完整的胸部標本,自然不可放棄。
昆蟲化石
昆蟲種類眾多。對於昆蟲化石標本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翅膀標本,所以最好采集脈翅清楚的,因為這是昆蟲主要的鑒定特征之一。
特殊的牙形刺標本
對於那些隻有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此類化石標本,應該將其看成一般微體化石標本處理。這類化石標本中,有很多牙形刺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所以隻好試探性地選擇關鍵層位采集幾塊即可,再對其進行處理,在處理過程中如發現有確實存在的化石,再按照要求進行係統采集。
植物化石
植物是地球生態最重要的一環,正因為有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地球上才能這樣萬物升騰,生機勃勃。對於植物化石而言,葉片化石就是最重要的部位,特別是一些高等植物,所以采集時最好選擇葉緣完整、葉脈清晰的標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采掘必須順層麵仔細劈裂,切不可垂直或斜交層麵硬挖,因為這樣做的話,隻會使完好的葉片化石四分五裂。我們常見的植物葉片化石多保存在泥岩或頁岩中,此岩石受到水分濕潤的影響後會變得柔軟易碎,因此在采掘時最好選擇地勢較高、較為幹燥、岩性較硬的地方發掘。有時,由於岩性軟弱不宜包裝運輸,不得不把精美的標本放在盒子裏,避免損壞。
蕨類植物曾經在地球上盛極一時。石鬆和蘆木屬於蕨類植物化石,其莖部及根部的特征都相當重要,因此在收集過程中要倍加小心。
孢子和花粉在植物化石之中也非常重要,但是由於在野外無法用肉眼觀察,隻能選擇一些富含有機質的層位,挖取岩石標本,將其帶回室內進行處理,如有發現孢子和花粉,再對其進行處理。
脊椎動物化石
頭骨化石是這類動物化石中最重要的,因此發現出露的脊椎動物時,應特別小心地尋找頭骨化石,發掘過程也要特別注意,最好不要對其造成損壞。這類動物的牙齒化石是頭骨化石中的最重要部位,發掘之時切要謹慎。
完整的骨架是最理想的脊椎動物化石,由於地質旅行時間有限,發掘工作時間不可太長。然而,在現場觀察研究之後,如果認為能夠挖掘出完整的骨架,就應該對其作出詳細的記錄、素描或攝影,以便日後工作的進行,同時向有關方麵或當地群眾提出保護要求,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如我國第二大恐龍化石——四川馬門溪龍,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已經發現,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挖掘。挖掘工作曆時3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