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震驚世界的偉大發現(2 / 2)

1985年11月,張文堂與侯先光率先寫出一篇《在亞洲大陸的發現》,向世人宣告澄江動物群的發現及其意義。一時間,國際古生物學界震動了。澄江發掘小組又順利地工作了幾年,采獲到50000塊標本,經過一番研究,這個化石群的麵貌也基本上弄清楚了,並且陸續發表了幾十篇論文,目前,尚在繼續深化研究工作,有關專著也將陸續出版。

1996年8月,6000多位來自各國的地質學家雲集北京,舉行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大會將澄江動物群的麵貌向國外友人展示,與會者無不拍手稱讚,認為澄江是“地球上最早的古生物聖地”,希望列入“聯合國全球地質遺址名錄”。

澄江動物群為何如此寶貴?

首先,大量本來身體柔軟的動物化石,並且十分完整,據統計,澄江動物群中90%屬於此類化石標本。例如,屬於腔腸動物的水母化石,一般在岩層裏最多隻能保留一個近似圓形的皮膜印痕,而澄江動物群中的水母化石,除此之外,還保存有纖細的觸手、細膩的環肌,甚至能隱約見到吞下的食物。

其次,澄江動物群中出現許多非常奇特的動物化石。比如一類蠕蟲化石——微網蟲,除整條的外形和分節的軀體外,還能見到表皮上有10對網狀鱗片和軟肢。又如火把蟲,軀幹前端的背部帶有5對分節的觸手,這一特征,幾乎是古今蠕蟲動物中絕無僅有的。

第三,在澄江動物群化石中見到了最早的脊索動物的祖先,把脊索動物出世的時間向前推移了1500萬年。它就是雲南蟲,身體保存脊索,有鰓弧(鰓弓)和分節的肌肉構造。以往,類似的化石僅見於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中,稱為凱亞蟲化石。

第四,完整的化石標本,糾正了過去的錯誤鑒定。例如,過去在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中發現過一種奇蝦的“腳”(螯肢)化石,被當做一種節肢動物的尾巴來描述;把奇蝦的“嘴巴”化石,當做水母化石來研究,曆時100多年,無人知曉。現在澄江動物群中找到了完整的奇蝦化石,這是一條長達1米的肉食性節肢動物,將加拿大的“零件”化石與它對比之後,錯誤被糾正了,恢複了化石的原貌。

至於澄江動物群中的化石種類之多,更是罕見,據統計,從低等到高等,包括三葉蟲、非三葉蟲節肢動物、高肌蟲、蠕形動物、海綿動物、內肛動物、環節動物、無鉸腕足動物、軟舌螺類、開腔骨類以及藻類,甚至脊索動物等,相當於20多個門類、80多個屬級單元的生物化石類群,幾乎所有現生動物門類都可在澄江動物群中發現它們的祖先類型。所以,古生物學家把寒武紀的生命演化稱之為大爆發時期,或大爆炸時期,具體的絕對年代應在53億年前的早寒武世。這一時期的出現,先後經曆幾百萬年,這對於漫長的46億年的地球曆史來說,隻是“瞬間”而已——簡直是突然的變化,新生物群好似突然到來!

這一突然的質變現象,給達爾文的理論作了極好的補充。因為達爾文在他的名著《物種起源》中認為生物的演化是漸進的,非常緩慢的,而澄江動物群提供的事實,恰好說明,演化也有突變。澄江動物群作為寒武紀大爆炸理論的重要支柱,揭示了進化的突發性和自發性。寒武紀大爆炸是生命進化曆史中一個特殊時期,提供了最深層次模式選擇的可能性,導致了脊索動物在內所有動物門或相當於門一級係統的形成和演化,其中一部分繼續演化至今構成現代生物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