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震驚世界的偉大發現(1 / 2)

1984年春節剛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侯先光來到他的導師張文堂教授的辦公室,商談選擇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題材。按正常情況,張教授是著名的三葉蟲專家,理應在三葉蟲領域內選題,輕車熟路,不必花過多的精力。但他考慮到國內三葉蟲的研究已有相當深度,不如尋找與三葉蟲有關的其他化石作論文材料更有意思。兩人在交談的過程中,想到能否在高肌蟲(或稱金臂蟲、古介形類)方麵研究一下,因為這類化石出現於早寒武世到早奧陶世時期,短時間內,就在地球上絕滅了,而且是甲殼動物中的原始類型,對此後的各類殼動物的演化和發展可能有某種意義的聯係,而這些問題,國內外的學者至今尚未研究清楚,如果能將它的來龍去脈探索一番,也是對古生物科學的貢獻。

研究的方向定下以後,如何實現呢?首先碰到的問題是到哪裏去找化石材料?既然高肌蟲出現於早寒武世,當然應找尋早寒武世地層比較發育的地區。以往對寒武紀地層及古地理的研究表明,雲南東部,或者說昆明地區是我國海相寒武紀地層最先出現的地方。也就是說,當三葉蟲尚未興起的時候,一類所謂“小殼動物群”在滇東一帶廣泛分布了。如果能在“小殼動物群”的層位附近尋找到這類原始甲殼動物化石是最有意思的。師生商定先去昆明地區。

在昆明的西南方向,晉寧和澄江是著名的磷礦產地。這些磷礦就是由“小殼動物群”構成的。所以,前往晉寧、澄江一帶去找尋高肌蟲化石應該是很有希望的。6月間,正當春殘夏初之際,侯先光離開南京,奔赴昆明。

他到達目的地以後,詳細地觀察了“小殼動物群”之上的層位,即含始萊得利基蟲和武定蟲的三葉蟲動物群之下的所謂筇竹寺組下部地層,估計在此可能找到理想中的高肌蟲化石。於是,侯先光開始了艱苦的野外工作。

空曠的山野間,侯先光獨自一人背著地質包搜索前進。雖然跋山涉水,不免精力疲憊;風餐露宿,不免饑寒交迫,但為了古生物教學、科研工作,情緒仍然高漲。黎明即起,爬上山頭;披星戴月,回到住地,不管收獲多少,他始終堅持工作。

7月1日,侯先光來到澄江的帽天山下,他想起在地質文獻上曾經看到過,有一位地質學家在這裏尋找磷礦時寫過一篇地質勘查報告,提到這裏的“頁岩內含有某種低等動物化石”,這是什麼化石?前人不曾認識它,如今我們能否尋找出來,好好地研究一番,說不定也是一項發現,或許是高肌蟲?於是,他就在帽天山下先找尋頁岩地層。很幸運,那天他很快便找到了頁岩層位,用地質錘打下幾塊,劈開來檢查,果然,就在劈開的新鮮麵上暴露出一條從未見過的,頗似蠕蟲狀的化石。他當場驚呆了,因為一般蠕蟲的身體非常柔軟,沒有硬殼,很難保存為化石,而眼前的標本十分清晰,不僅能看到蟲體的分節現象,連蟲體內的器官也隱約可辨。此類化石,過去在教科書上提到過,說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中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岩中有過報道,而眼前的標本,卻在我國發現,這豈不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侯先光想到這些,興奮極了,舉起鐵錘好像特別有勁,一連又劈開好幾塊頁岩,多少又有新的發現。他意識到這些化石的價值遠遠超過高肌蟲。

工作了一段時間,他采到不少化石,回到南京後,首先向他的導師彙報。張教授見到這批化石標本,也驚呆了,世界上有這麼多又這麼好的化石,平生還是第一次親眼見到,而且產自雲南澄江——祖國的大地上。他深知學術價值的寶貴,隨即向侯先光表示,畢業論文的材料太豐富了,何止幾篇論文,幾十篇論文也寫不完啊!而且研究的成果,肯定會轟動國際學術界。然後,張教授又向研究所領導作了彙報。英雄所見略同,研究所領導完全同意張教授的分析,並決定派陳均遠教授等和侯先光一起組織一個專門研究小組前往澄江有計劃地發掘。同時,向中國科學院領導寫報告,要求調撥經費支持。院長看了報告以後,又向有關專家谘詢,一致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很值得資助,於是在院長基金中撥出一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