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中華瑰寶——我國著名的化石產地(2)(1 / 3)

1974年,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協助重慶市博物館古生物野外工作組,在該市伍家壩采集到100餘箱,共10多個個體的恐龍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重慶市博物館古生物專業科技人員的係統整理和研究,共鑒定出4個屬種。其中,多棘沱江龍被公認為亞洲地區的第一具完整劍龍骨架標本,對研究劍龍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從此,自貢恐龍名播中外,自貢亦隨之成為我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群眾報送化石的熱情進一步高漲,截至20世紀70年代末,全市發現的恐龍化石點就達32個。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山鋪恐龍化石點的大規模發掘與研究,把自貢恐龍化石的保護、研究與利用工作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成為我國恐龍化石發掘研究史上的一個新的裏程碑。

大山鋪化石點是一個以恐龍為主的脊椎動物化石埋藏地,埋藏時代為中侏羅世。埋藏數量之豐富,門類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各大洲相同時代的產地是無與倫比的。

自貢地區從1915年第一次發現恐龍化石至1990年8月,就發現了各類古生物化石點共120處。其中,榮縣26處,富順縣10處,自流井區8處,大安區57處,貢井區4處,沿灘區15處。

在120處古生物化石點中,恐龍化石點94處,占總數的7833%;矽化木12處,占總數的10%;龜化石7處,占總數的583%;魚化石點6處,占總數的5%,鱷魚化石點1處,占總數的083%。

在這些化石點中,1915~1949年發現7處,占總數的588%。1915年8月30日,美國地質學家勞德伯克在榮縣、威遠一帶做地質調查時,在榮縣城的東南(約3千米)沙岩中發現1枚恐龍牙齒和1段股骨化石;1936年,中國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和美國古生物學家甘頗在榮縣縣城東的西瓜山發現恐龍化石;1937年,四川大學生物學教授周曉和等在榮縣城東的西瓜山上再次發現恐龍化石;1943年,在榮縣公園修建“中正台”時,發現恐龍化石;1946年5月13日,富順縣富西中學教師熊楚在沿灘庸公閘發現1枚恐龍牙齒化石。

新中國成立後,自貢地區在1950~1960年,共發現化石點3處,占總數的252%。1958年,在自流井區修建玻璃廠時,發現恐龍尾椎和肋骨化石;1959年,修建自流井至張家壩鐵路支線時,在省建築一公司子弟校山下發現恐龍化石;1960年冬,自流井區濟公寺大德井發現1具距今15億年前的魚化石,十分完整;1969年,成都地質學院教授羅嵐對這具魚化石進行鑒定,屬鱗齒魚類,這是自貢地區首次發現完整的魚化石。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被發現化石點逐步增多。1970~1979年,共發現化石點26處,占總數的2184%。其中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化石點5處,即1972年1月,省建築公司一位不知名的石工在自流井區伍家壩發現化石點;1972年8月,地質部第二地質大隊黃建國等人,在大安區大山鋪發現化石點;1972年12月,在自貢市天然氣化工研究所的基建施工中,發現的自流井金子氹化石點;1979年5月,市鹽業曆史博物館郭運林、皮孝忠2人,在大安區涼水井片石廠發現“巨型祿豐龍”的下頜骨和部分肢骨化石;同年,四川省航調二分隊在榮縣度新鄉黃桷樹小學屋後發現拾遺工部龍的2枚牙齒化石。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自貢地區又發現古生物化石點81處,占總數的6723%。其中1983年6月,在自貢高山井附近的自流井組馬鞍山段地層中,首次發現蜥腳類恐龍化石。1983年9月30日,在大安區愛和鄉涼水井附近的長山嶺采石場發現兩株矽化木,這是自貢地區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矽化木化石。1985年2月16日,在沿灘區仲權鄉銀河村四組發現1具在肩帶處附有兩塊逗號狀特殊骨骼的、完整的劍龍化石;1985年2月,大安區和平鄉田灣村村民何鴿銀、王富成在田灣村3組發現1具體長約8米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化石,保存完整。

1988年12月,大安區新民鄉九井壩村四組村民宋仁發,發現1具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保存亦相當完整。

自貢恐龍的最初發現要追溯到1915年。這一年的8月30日,美國地質學家勞德伯克在榮縣采得一段大腿骨和一顆殘破不全的牙齒化石,後經美國古生物學家甘頗教授1935年鑒定為巨型肉食龍。勞氏的這一重大發現,從此打開了自貢恐龍化石寶藏的大門。這也是四川盆地恐龍的最早發現。

美國人勞德伯克的發現,引起了中外古生物學家的極大關注和濃厚興趣,其中包括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者、著名的古脊椎學家楊鍾鍵教授。1936年,他和甘頗教授一同在榮縣城東西瓜山發掘出一具大型蜥腳類恐龍骨架,經楊鍾鍵教授研究命名為榮縣峨眉龍。這不僅是自貢地區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恐龍骨架,也是自貢地區最早被科學命名的恐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