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隻零星發現一些恐龍化石,在四川盆地中被記述的恐龍僅有5個屬種。
1972年3月,國家地質總局第七普查大隊地質工程師黃建國,在大山鋪萬年燈發現恐龍尾椎化石,這一發現拉開了這個舉世聞名的恐龍化石群的發現和研究的序幕。
1977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重慶自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四川省保護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化石培訓班”,組織學員首次對大山鋪恐龍化石點進行試掘,采集到一具較大型的蜥腳類恐龍骨架和一些零星骨骼化石。
1979年5月至1981年7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重慶自然博物館和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先後對化石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理和發掘,共獲得化石200餘箱。至此,大山鋪這個龐大的恐龍化石群遺址初步揭曉。
1983年底至1984年中,自貢恐龍博物館籌建領導小組組織科研發掘隊,配合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基礎建設工程,繼續對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進行了發掘和清理,再獲20餘個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個體的化石材料。
1985年,在和平鄉發現的和平永川龍是目前亞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同年在仲權發現的保存完整的劍龍——四川巨棘龍骨架,其保存的特殊的肩棘骨骼和我國首例恐龍類皮膚化石都是化石中的珍品,對研究劍龍類的骨骼結構和表皮特征具有特殊意義。
1989年在新民發現的大型蜥腳類——楊氏馬門溪龍和1995年在彙東發現的另一大型蜥腳類恐龍對研究蜥腳類恐龍的演化關係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995年根據當地村民提供的線索,在榮縣複興鄉發現了與大山鋪恐龍化石群同時代的恐龍化石埋藏群,經過勘察和兩次試掘,探明其埋藏範圍在1平方千米以上,其豐富的化石材料對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補充。
桃子林恐龍化石點
1975年3月,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根據紅旗鄉村民提供的信息,在自貢市科委的支持下,決定對紅旗鄉會溪四組桃子林化石點進行試掘。市科委提供300元發掘費,市鹽業曆史博物館派出郭運林、羅益章2人負責這次試掘工作。自3月28日起至4月12日止,曆時半個月,發掘出蜥腳類恐龍頸椎1個、尾椎3個、肋骨數根、肱骨1根、恥骨1對。化石埋藏於上侏羅紀上沙溪廟組紫紅色泥岩中,時代為晚侏羅世。
大山鋪恐龍化石點
1972年發現大山鋪恐龍化石點時,即采到蜥腳類恐龍股骨1根,尾椎3個。1975年9月,地質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所長楊鍾健到大山鋪恐龍化石點視察,認為這個點的層位很重要,建議適當的時候組織力量發掘。根據這一建議,四川省保護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化石訓練班組織學員於1977年10月16~22日到大山鋪進行試掘,采集到1具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和一些零星骨骼化石。1979年12月,古脊椎所的董枝明、重慶博物館的周世武等為中英合作發掘恐龍化石選點,經威遠轉道自貢,在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的皮孝忠、宗建陪同下,於23日前往大山鋪化石點察看,發現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礦區綜合隊在該地修建停車場時,已暴露出大批恐龍化石,為搶救這個點的化石,市鹽業曆史博物館與礦區施工隊聯係後,及時雇請4位民工進行清理。僅7天時間,收集到化石40餘箱,為6~7噸重。這批化石,後由市鹽業曆史博物館協助運往北京古脊椎所。
化石的大批暴露,引起了省、市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的重視。1980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所黨委書記吳農,專程到自貢與川西南礦區商談停建清理化石事宜,隨後,自貢市人民政府又與川西南礦區領導取得聯係,決定暫緩施工,並組織力量對該化石點進行發掘和清理。1980年1月至1984年6月,先後有5個單位在這裏進行發掘和清理。
1980年1~4月,重慶博物館派周世武、朱鬆林、陳偉等人進行發掘工作。共采得化石3卡車,其中有完整的劍龍頭骨1個,較完好的劍龍腰帶2個及5個蜥腳類恐龍個體的材料和1個蜥腳恐龍頭骨、3個龜化石等,這些化石全部運往重慶博物館。
1980年5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與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合作發掘。古脊椎所參加發掘的人員有董枝明、唐治路、張國斌,鹽業曆史博物館參加的有郭運林、皮孝忠、宗建、謝奇籌。到12月底,共采得各類化石143箱。其中包括1個完整的劍龍頭骨,1個鳥腳類頭骨,10餘個恐龍個體材料(其中5具比較完整),50多枚恐龍牙齒、5個龜化石和其他化石材料。這些化石除88箱存放在自貢恐龍博物館外,其餘均運往北京古脊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