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派皮孝忠、舒純康、郭運林等人進行發掘。到6月共采得各類化石個體10餘具,其中兩具完整的蜥腳類恐龍,1件完好的峨眉龍下頜,1件珍貴的翼龍頭骨,2個龜化石。這批化石後移交自貢恐龍博物館。
1981年6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於勘察、發掘、保護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的通知》,決定成立四川省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發掘隊,對大山鋪恐龍化石點進行統一的勘察、發掘、整理和研究。6月21~25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都地質學院、重慶博物館、自貢市文化局和市鹽業曆史博物館的代表在市鹽業曆史博物館舉行了第一次會議,商定組織省發掘隊。會議決定省文管會辦公室主任楊森桂任隊長,成都地質學院副教授何信祿、重慶博物館副館長方其仁和自貢市文化局副局長蒙德銓任副隊長。省文化廳撥發掘經費3萬元。重慶博物館負責現場發掘技術指導;成都地質學院負責科研工作,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負責發掘的後勤工作。發掘工作在省文化廳、省科委的直接領導下和自貢市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下,於7月1日進入現場正式發掘,至1982年10月,發掘出蜥腳類個體近50個,其中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骨架10餘具,完整的頭骨2個,鳥腳類個體約7個,其中相當完整的骨架1具(含頭骨);劍龍個體約8個,其中連頭骨與頭後骨骼較完整的骨架1具;獸腳類個體約4個;魚類、龜鱉類、蛇頸龍類和三列齒獸類等與恐龍共生的動物化石20餘件。這批化石全部移交自貢恐龍博物館。
1983年10月,自貢恐龍博物館籌建辦公室。為即將動工修建的現場遺址博物館提供準確的數據,了解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的埋藏範圍,請地礦部第二地質大隊、成都地質學院和籌建辦公室的地質工程技術人員反複進行現場勘察,研究後決定在已有760平方米現場遺址的基礎上,再向南發掘500平方米。11月8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籌建領導小組辦公室組成的發掘隊進入現場,開始進行發掘和清理。1984年4月,又配合修建主館中央大廳、裝架陳列廳、埋藏廳的基礎工程,對基礎裏的化石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和清理,到6月發掘工作結束。發掘出蜥腳類、劍龍類、鳥腳類、獸腳類和蛇頸龍類、鱷類、龜鱉類、兩棲類、三列齒獸類、魚類等個體20餘個。其中完整的蜥腳類頭骨1個,十分完整的鳥腳類骨架1具。這些化石大部分保留在自貢恐龍博物館的中央廳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廳裏。
通過4年半時間的發掘、清理和多次地質調查證實,大山鋪恐龍化石埋藏麵積約17萬平方米,產出的地質時代為中侏羅世。在已發掘的2800平方米的範圍內,出土了100個個體材料,是一個以蜥腳類恐龍為主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群,具有數量豐富,化石門類多,保存完好的特點,為國內外恐龍化石發掘史上少見。
長山嶺矽化木點
1983年9月30日,大安區愛和鄉涼高山附近的長山嶺采石場負責人鄧長貴發現矽化木,並將這一發現報告了恐龍博物館籌建領導小組辦公室。經專業人員朱時達、郭運林、皮孝忠及時到現場察看,初步鑒定是1株大型矽化木,當即商定組織發掘,決定由陳明鬆負責現場發掘工作。至12月底,即發掘出兩株大型矽化木。1株長232米,直徑13米,有10個較大的分枝;另1株長13米,直徑108米。在發掘期間,籌建辦公室寫了一則消息,分別在《自貢日報》《四川工人日報》作了報道。《四川日報》《光明日報》《化石》和《地球》雜誌也作了轉載,引起了各方麵的關注。
長山嶺矽化木,產於距今1億6千多萬年前的中侏羅紀下沙溪廟組底部沙岩(原稱涼高山沙岩)之中,為兩株不同樹種(可能屬銀杏或鬆杉類)、異地埋藏的大型矽木化石,從根部到樹梢都保存完好,實屬少見。
為了保護這兩株大型矽化木,恐龍博物館於1984年3月28日在現場修建了臨時保護棚,並根據遊人的要求,於同年10月1日對遊人開放。1985年9月12日經自貢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和平肉食性恐龍化石點
1985年2月27日,大安區和平鄉田灣村農民王富民、何鴿銀等人,在采石修建養魚塘時,發現一部分恐龍尾椎化石,並報送到恐龍博物館籌建辦公室。辦公室派黃大喜、皮孝忠等人及時赴現場調查核實,並從農民家中收集到一部分尾椎化石,其餘部分還埋藏在岩石裏。5月4日,籌建辦公室組織6位民工,由黃大喜帶領趕赴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朱時達、高玉輝、尹紀川、舒純康等人相繼到現場參加發掘工作,餘剛到現場拍照,並特邀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的周蘭到現場錄像。到4月19日發掘結束,獲得1具十分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龍骨架,全長約8米,頭骨長約1米。
這具肉食性恐龍埋藏在上侏羅紀上沙溪廟組的紫紅色泥質沙岩中,時代為晚侏羅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