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朐“萬卷石書”
在山東臨朐縣城東23千米處,有一個名叫山旺的小山村。村東的天然盆地裏,埋藏著一座彩色的古生物化石寶庫。四周群山環繞,矽藻土頁岩層層疊疊,俗稱“萬卷石書”。據《臨朐縣誌》記載:“堯山東麓有巨澗,澗邊露出礦物,其質非土非石,層層成片,揭視之,內有花紋,蟲者、魚者、獸者、山水、花卉者不一。”山旺化石種類繁多,已發現的有10餘類,近200種。植物有苔蘚、蕨類、裸子植物等128種;動物中昆蟲、魚類、兩棲、爬蟲、鳥獸等各綱都有。較大的動物以鹿為最多,也有犀、豬等。1976年發現的一個鳥化石,填補了我國第三紀鳥類化石的空白。山旺化石又以完好精美著稱。樹葉細脈、蝙蝠翼膜、蜻蜓翅脈、蜘蛛足毛等,印痕清晰,曆曆可辨。如你來到盆地內的矽藻土堆前,順手揀起一塊化石,活像一本石書,足有四五十頁。揭開一頁,飄出一片秀麗的水藻;再揭開一頁,飛出一隻金色的蜜蜂……保存了生前的體態,栩栩如生。每一頁都是一個活生生的曆史畫廊,都是一片大自然的縮影,都告訴人們一個古老的傳奇故事,樹葉迎風飄,魚兒水中遊,高大的犀牛安然地啃著青草,一群花鹿嬉戲追逐,蝴蝶翩舞,蟈蟈歌唱,青蛙在鼓肚,小蝌蚪搖擺著尾巴,祖熊跳上樹椏正巧妙地捕捉欲逃的蜘蛛……一個個遙遠的故事,瞬間複活了;一個個悠長的夢,霎時醒來了。
這就是以古生物化石蘊藏豐富而聞名中外的“天然化石博物館”。據專家研究,1800萬年前的一天,這裏爆發出轟隆轟隆的連聲巨響,天崩地陷了:周圍大山噴出的岩漿,向盆地中心的湖泊湧去,所有的生靈在吃驚地碰撞,來不及發出一聲呼喚,便被統統埋進了大地深層。滾燙的岩漿凝固了它們,沉重的地殼擠扁了它們,在與世隔絕的漫長年代裏,它們逐漸變成了化石。對這些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為探索我國華東北部中新世生物群、古地理、古氣候以及地層對比等,提供了重要依據,對開發我國黃海、東海大陸架礦產資源,也有一定意義。
為此,國家在該縣城建造了一座宏偉壯觀的博物館,裏麵陳列著10多個門類、400餘種屬的1000多件化石標本。每年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旅遊者和學者專家,慕名前來觀賞、考察。一位書法家遊觀後,這樣揮筆留言道:“稀世奇珍,中華之光!”
北京矽化木林
在北京北郊延慶盆地的東北緣白河畔下德龍灣,至今保留著一片神奇的木化石群。這裏分布著中侏羅世晚期後城組礫岩、沙岩頁及中性火山岩地層。矽化木群就點布在這套地層中,東西寬約60米,南北長約2500米。到此仿佛來到原始森林采伐地,樹樁高低參差不齊,莖幹雜亂躺臥,呈現出好似正在滾落的情景。每根樹樁和莖幹化石,都酷似幹枯的樹木。然而,它們都是刀砍不入、鋸伐不斷的堅硬石質木材。據不完全統計,有30餘株。它們表麵呈黃褐色或灰白色,最大直徑25米,最小06米,一般在1米左右,紋理清晰,年輪寬窄可辨,多數僅保存木質部,有的連表皮部俱在。經科學家鑒定屬裸子植物中已經絕滅的原始鬆柏類。該木化石群產於原生層次,保存完好,數量較多,分布集中,為我國罕見的矽化木產地。
矽化木是古代地質時期中植物莖幹的遺跡,是一種石化了的木材。關於它的形成,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話與傳說。據研究,這些矽化木生長在距今16億年前的茂密森林中。當時的北京地區,發育著一係列斷陷盆地和巍峨高山,呈東北向相間排列;北亞熱帶氣候,炎熱潮濕,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高大的常綠喬木生長其中。強烈的燕山運動時期,地殼變動頻繁,火山間歇噴發,山崩地裂,岩漿衝天,森林被毀滅殆盡,埋藏於地下。由於大量火山的覆蓋,使林木與空氣隔絕,在火山物質提供充分的矽元素的條件下,經過一係列漫長而複雜的石化作用,最後形成了現在所見到的這片珍貴的矽化木林。
矽化木以奇特的形態和結構吸引著人們,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珍物”和當做園林觀賞的“珍品”。北京矽化木林不僅是研究北京地區中生代地質演化曆史和古氣候、古地理的重要資料,也是內容奇特的珍貴旅遊資源,可成為理想的遊覽場所和科普園地,為首都增添一朵絢麗燦爛的科學之花。
新疆奇台矽化木林
在新疆的卡拉麥裏山有一片神奇的矽化木森林。1米多粗、10多米長的樹木東倒西歪,有的像被人鋸成一節節的剁肉墩子;有的半截露出地麵,另半截仍埋在土裏;坡上滿地都像是被人砍過後所剩半米到一米的樹墩子。樹心、樹幹、樹皮紋理清楚,樹皮呈現黑褐色,樹心卻呈白色,遠看猶如剛剛砍下不久的活樹一般。這就是珍貴的矽化木林現場。據稱這是15億年前侏羅紀時代的裸子植物化石,原來都被埋在深深的土層裏,由於雨水衝刷,風沙侵蝕,逐漸裸露地表。整個化石森林麵積有3平方千米,共1000多棵化石樹。麵積之大、樹木之多,可謂全國之冠。雖然在新疆各地曾發現多處樹木化石,可大都已風化成土,唯獨這片保存比較完整,值得國內外有關學科專家進行考察和欣賞,是觀賞自然景觀的好地方。因為它蘊藏著科學奧妙,專家學者憑著它可以探索古地質、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和古地殼變化,故富有特別吸引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