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壽縣懷遠晚元古代化石群
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把最早的生命大爆發時代定在元古代晚期,距今68億~62億年的澳大利亞南部阿得雷德山脈以北埃迪卡拉地區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作為標準。
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安徽地質古生物工作者先後在淮南壽縣和懷遠一帶,距今84億年和74億年的元古代晚期地層中,發現類似於現代海生須腕動物和環節動物以及分類位置不明的多細胞實體化石。這批標本數量之豐富,保存之完好——蠕蟲的吻部、疣足和剛毛都清晰可辨,為國內外所罕見。其中至少包括環節動物門的5個屬(似沙蝸、原沙蝸、淮南蟲、小盧迪曼蟲、古吻蟲),須腕動物門的2個屬(古線蟲、皺節蟲)以及薄餅狀的可疑動物化石。它們的形體細小,1~2厘米長寬,但分化程度低於埃迪卡拉動物群,更顯出其原始性,實為地球上最早的一次生命大爆發留下的遺跡!
湘西早期古生代化石群
主要的化石產地見於慈利、大庸以及與貴州接壤的山地間,寒武紀與奧陶紀的三葉蟲、頭足類化石十分豐富,我國最大的三葉蟲(奧陶紀類型,長達30厘米)化石即產於此。從生物地層分區的特點看,此處正處於江南區與揚子區的接界地帶,對研究當時的古地理環境十分重要。在對比不同生物地理區的地層時代時也是關鍵的地點。
浙西江山、常山早期古生代化石群
這裏是江南區的寒武紀、奧陶紀、誌留紀的生物地層剖麵的典型地點。三葉蟲、頭足類、腕足類化石特別豐富,是研究我國生物地層學的重要地點。
江西修水流域古生代化石群
江西修水流域,主要是武寧與修水兩地,自元古代晚期(震旦紀)至三疊紀地層發育完整,其中在某些層段中化石特別豐富,是從事化石研究和采集的好地方。如奧陶紀的筆石、三葉蟲、頭足類,誌留紀的三葉蟲、腕足類、無頜類,泥盆紀的植物化石,晚期古生代的類、腕足類、珊瑚、介形類、植物化石等都相當密集,隻需花很短的時間便可獲得大量標本。
滇東中誌留世至早泥盆世化石群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丁文江、王日倫就到雲南曲靖寥廓(角)山、翠峰山地區作過地質調查。抗日戰爭期間,孫雲鑄繼續在那裏工作。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我國地質古生物學工作者曾多次多批前往那裏,發現了大批多門類化石,其中最有名的是無頜類與胴甲魚類化石,不僅體形完整,種類較多,而且數量也相當豐富,從而打開了我國早期脊椎動物研究的新局麵,引起國際古生物學界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這些化石為研究魚類如何演化為兩棲類,如何從低等魚類進化到高等魚類等問題,提供了頗有意義的標本。
在植物化石中,有些對研究早期陸上植物的發生與發展很有價值。
此外,從中誌留世到早泥盆世的多門類化石,包括牙形刺、腕足類、珊瑚、三葉蟲、苔蘚動物、介形類、雙殼類等,都能在此找到。滇東不失為化石勝地。
貴州獨山、都勻地區早石炭世化石群
早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近代地質學創始人之一丁文江從英國學成歸國時,就選擇這裏的早石炭世地層及其化石群作為研究對象,創立了“夜郎統”之名,並根據珊瑚、腕足類等重要化石將此間的早石炭世地層(即夜郎統)進一步劃分出四個生物地層組合,各組合內化石極為豐富,並選出各層中的代表屬種作為“標準化石”,奠定了我國早石炭世地層古生物的典型剖麵。
山西石炭二疊紀煤係中的植物化石群
山西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著名的煤炭產地,煤係地層遍及全省各地。其中所含的石炭二疊紀植物化石特別豐富,不僅屬種數量多,而且標本十分精美,成為我國這一時期植物化石的典型產地,許多代表性的標本,皆出於此。
陝北延長地區中生代植物化石群
陝北是中國革命聖地。然而,地層古生物工作者對這裏非常感興趣,因為此間的三疊侏羅紀古植物化石太豐富了。陝北延長地區成為陝北、隴東、內蒙古地區中生代典型剖麵的所在地,成為研究中生代植物化石很重要的地區。著名的古植物學家斯行健將其研究成果寫成專著傳世。與植物化石伴生的尚有葉肢介、雙殼類和腹足類,還有脊椎動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