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早第三紀哺乳動物化石群
內蒙古的二連、集寧一帶,早第三紀時期是在準平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片沉降盆地,湖泊相沉積及其所含的早第三紀哺乳動物化石久已聞名於世。早在20世紀20年代,國外的古生物學家曾多次前往采集,獲得豐富的標本。20世紀50年代以後,我國的古脊椎動物學家也多次前往,許多著名的化石,如雷獸、古犀、古象等典型的早第三紀哺乳動物化石均產於此,最集中的產地在四子王旗地區。
黃土高原上的新第三紀哺乳動物化石群
我國的上新世哺乳動物化石非常豐富,稱為“三趾馬動物群”,其中所含的各類化石有象類、犀類、馬類、鹿類等不計其數。其具體的化石產地分布在黃河兩岸,尤以山西保德與隴東一帶最為集中。長期以來,這裏成了“龍骨”交易的集散地,成為收集新第三紀哺乳類化石的好去處。
河北陽原泥河灣第四紀脊椎動物化石群
這裏是桑幹河上遊的穀地,第四紀初期為一大湖泊,湖岸的森林和草地上生活著眾多獸類,湖內遊魚很多。這些動物埋藏於泥岩中後,成為化石倉庫,馬類、象類、鹿類、犀類、肉食類等化石相繼被發現。以馬為標誌的“泥河灣動物群”建立起來了,這裏成為第四紀早期的標準剖麵及化石群的產地,而且還有可能有人類活動的遺跡。
其實,我國上述著名化石產地,隻是眾多化石產地的代表。何況今後還會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近年在貴州甕安元古代末期(距今57億年)的地層中發現多細胞動物的卵細胞化石,顯示其分裂過程,為世界化石中的奇跡。
四川自貢恐龍化石寶庫
自貢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為四川省直轄市,具有2000年鹽業曆史和70餘年建市史,以“鹽都”“燈城”聞名中外。自貢市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對外開放城市,四川省的重要工業城市及省級風景名勝區。
自貢地區中生代陸相地層發育,分布廣泛,層序清楚,蘊藏著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尤其是恐龍化石。不僅點多麵廣,門類豐富,而且保存完好,埋藏集中。自貢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被人們譽為“恐龍之鄉”。
自貢恐龍化石遍布全市四區兩縣。截至1990年底,已發現92個恐龍化石點,產出恐龍化石標本200多件,被整理記述的標本已達50件,包括8個科、14個屬、17個種,其中大部分為新屬新種。
自貢地區埋藏恐龍化石的地層為中生代侏羅係。侏羅係地層厚度大,分布廣,蘊藏的恐龍化石及其他脊椎動物化石十分豐富。侏羅係在自貢地區出露有上統蓬萊鎮組、遂寧組、上沙溪廟組,中統下沙溪廟組,中—下統自流井組和下統珍珠衝組。在地史上的侏羅紀時期,自貢地區氣候炎熱,河湖交錯,植物茂繁,古樹參天,在這裏曾經出現過三個相關而又具有明顯不同特征的恐龍動物群,即早侏羅世的祿豐蜥龍動物群、中侏羅世的蜀龍動物群(大山鋪恐龍動物群)及晚侏羅世的馬門溪龍動物群。
自貢恐龍化石的最早科學記錄為1915年前後美國地質學家喬治D勞德伯克在榮縣采得的一枚牙齒和一段殘破的股骨。這也是四川盆地恐龍化石的最早科學記錄。此後,恐龍化石在自貢地區時有發現,但由於舊中國科學技術落後,這些化石得不到充分地保護和利用,更談不上係統地采集與研究。所以,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30多年間,被科學記述的自貢恐龍化石僅有1個屬種,即我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於1936年在榮縣采得的1具榮縣峨眉龍。
新中國成立後,自貢地區的古生物化石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大山鋪恐龍化石的大量出土,成果日益顯著,很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從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多次深入發掘現場,調查研究,實地解決在發掘、科研和建館中的重大問題,為全麵開發利用自貢恐龍化石資源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自貢市人民政府先後責成市文教局和市鹽業曆史博物館負責管理全市的古生物化石。他們及時清理各工程建設中發現的化石標本,並利用這些標本舉辦展覽,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普及古生物化石知識,從而提高了群眾對古生物化石科學價值的認識,激發了群眾保護和報送古生物化石的積極性,推動了該市古生物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