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領悟和諧的境界(2 / 3)

尚方禁就賄賂了朱博手下的功曹,功曹就極力稱讚尚方禁的才能,推薦他擔任守尉。朱博知道此事後,就以別的借口把尚方禁叫來,一看臉上,果然刺有字,就問道:“你臉上這是怎麼搞的?”

尚方禁知道這件事隱瞞也沒用,就誠惶誠恐地把原因說了出來。

朱博說:“現在我給你個機會洗清自己的恥辱,你願意為本官效力嗎?”

尚方禁本來以後朱博會懲治自己,聽到他這麼說,喜出望外,連聲答應:“大人,小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於是朱博就讓尚方禁暗中記錄別人的話,讓他揭發盜賊和奸細,回來向朱博彙報。然後朱博根據尚方禁提供的情報捕獲了許多不法分子,成績卓著,就把尚方禁任命為連守縣令,尚方禁從此更加忠心耿耿。

朱博又把功曹叫來,關起門來責備他接受尚方禁的賄賂,並要他把收了多少賄賂全部寫出來,不許隱瞞一文錢,否則就砍頭。功曹老老實實地全部寫了出來,心裏誠惶誠恐,以為自己這次肯定完蛋了。

朱博批評了他幾句,就當著他的麵把記錄銷毀了,讓他回去擔任原職。功曹回去後更加勤勉工作,行事謹慎,不敢有任何疏忽,朱博就繼續提拔他。

朱博不懲治功曹的錯誤,是因為在當時封建社會的體製之下,禁絕貪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功曹在這個位置上會貪汙,換了別人,也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所以朱博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貪汙行為泛濫開之前將其製止住,讓功曹戴罪立功,從此小心謹慎,這遠比隻圖泄憤殺掉功曹,卻任命了同樣有可能犯下貪汙罪行的新人的效果更好。

(4)人與人的和美共榮

和美的人際關係,絕不意味著放棄你的自尊,但如果你的自尊是建立在不尊重他人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這種自尊最好還是不要的好。真正的自尊首先是出自於對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固然體現出了其過人的智慧,但同樣也是源自於一種和諧的心境。

商朝時的君王武丁,早在做太子的時候,他的父親小乙就讓他住在民間,與平民百姓一同生活,以體察下情。

明太祖朱元璋教育太子,必定要使他在農家居住一段時間,觀察百姓們的住處、服裝、飲食等事,讓他知道百姓的勞苦。洪武年間,挑選秀才的時候,也要讓秀才們入宮,麵見太子,詳說民間的事情。後來的明成祖巡行北京的時候,也讓他的兩個皇孫遍行村落,仔細觀看百姓的農桑之事。

封建時代的君主尚且知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勉勵皇族子弟了解百姓的生活與心理,現代和諧社會,我們每一個人同樣麵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才能夠於群體合作之中獲得更多的人生快樂。

要知道,你所有的付出與勞動,隻有在得到別人的承認的前提下才有價值,所謂的懷才不遇,往往是由於牢騷者個人的原因,如果你的才華於別人而言毫無意義,所謂的才華又有什麼價值?

幾年前,一個學編程的年輕人宋效永,因其在編程領域中的過人天分,還未畢業就受到了多家企業的青睞,但是小宋並不認為這種青睞有什麼價值,好貨賣與識家,誰能夠認識到我的價值,我才樂意給他幹,小宋這種想法,說起來也無可厚非。

就這樣小宋以月薪6000元的薪資,進入了一家大型的IT企業,在這家企業中,小宋用不屑的眼神打量著他的同事們,這些程序員在他的眼裏一錢不值,和他們在一起工作,於小宋而言無疑是一種汙辱。

情緒性的表達難免會在工作的細節中體現出來。小宋才進公司沒多久,就連續和幾名同事吵了架,人際關係陡然陷入緊張之中,但是小宋並不以為然,他是有天分的人,難道還會在乎幾個庸碌無為的對手嗎?

主管發現小宋雖然很有天分,但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有著嚴重的欠缺,於是就找他談話,著重提醒小宋,他是在一個團隊中工作,那龐大的程序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拿下來的,縱然他再有天分,最多也隻不過是負責幾個模塊而已,沒有其他同事的配合,他的工作與努力就沒有任何價值。

但是小宋卻聽不進去,在他的心目中,那些人沒半點能力,卻隻會溜須拍馬,討好主管和老板,這家公司的風氣嚴重不正,於是他徑直去找了董事長,希望董事長“重視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董事長當然重視,但是,再重視也不可能將團隊打散,將項目中止,所以董事長在肯定了小宋的天分的同時,同樣希望他能夠學會與那些能力不如他的同事們的配合。

但是小宋卻接受不了這一點,他寧願保持自己的“純潔”,也絕不願意讓那些平庸之輩的俗氣“玷汙”了他,所以他提出了辭職,但讓他意外的是,他的辭職報告立即得到了批準。

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縱然是小宋再優秀,他充其量隻不過是負責幾個模塊而已,沒有了其他同事的配合,他的天分就等於零。

憤怒的小宋又換了一家公司,但這次更糟糕,這一次他甚至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什麼機會和同事們搞好關係了,因為他的天分流露得過於明顯。他有故意將別人寫了上千條語句的程序隻用幾條語句就表達出來,以此炫耀自己的能力的毛病,這引起了同事們的恐慌,聯合起來抵製他,他隻好再一次辭職。

如是幾年,小宋一直在一家又一家的企業中跳來跳去,他的薪資也越來越低,從最初的六千最後降到了一千五,可仍然沒有哪家企業願意聘用他。

理由很簡單,IT行業的發展速度過快,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麵臨著一個迅速老化的問題,幾年前在學校裏學到的編程語言很快被新的語言所替代,現在小宋的競爭對手不隻是此前那些“庸碌之輩”,還增加了和他同樣有天分而且比他更善於和同事們合作的新一代畢業生。

萬般無奈之下,小宋隻好離開了這個他所熱愛的行業,但在其他的行業中,他的優勢喪失殆盡,但人際關係上的缺陷卻更加嚴重了,然而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舉世皆濁唯他自己獨清,難道為了生存他就必須要付出尊嚴的代價嗎?

小宋不明白的是,一旦他將自己的尊嚴淩駕於同事們之上,那麼他這種所謂的尊嚴就隻會為他帶來麻煩與衝突。尊嚴是相互的,無論你多麼有天分有才華,也不能成為你踐踏別人尊嚴的理由,你的才華或許可能會為你帶來榮耀,但這並不意味著別人低你一等。

與小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最瞧不起的一個姓路的同學。在小宋眼裏,小路編程的天分還不如校園門口賣茶葉蛋的老太太,事實上,在大學時,他就經常這樣諷刺小路。

或許正是小宋的譏刺,才使得小路對自己的認識更加全麵,他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中更願意虛心向同事們請教並學習,他尊重每一個人,並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長處,正是這一點讓小路在企業中如魚得水,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小宋的月薪是六千元起,而小路卻是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每月隻有一千二的工作,雙方相差了五倍。

但是五年過去後,知道尊重別人的小路已經在企業中晉升為高級主管,年薪超過了二十萬,而小宋呢,卻從他最開始的六千元不斷下滑,最終連想找個幾百元的工作都找不到。

和美的人際關係,絕不意味著放棄你的自尊,但如果你的自尊是建立在不尊重他人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這種自尊最好還是不要的好。真正的自尊首先是出自於對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固然體現出了其過人的智慧,但同樣也是緣自於一種和諧的心境。

(5)人與社會的共韻同律

無論人的意誌為何,他隻有兩個選擇:守序和逾規。逾規者永遠招人嫌,守序者則符合和諧社會的要求。其不與和諧社會規則對衝,一切行為都和社會的規律暗合,識大體順人心,跟社會共韻同律。事情到了這樣的人手中,一切井井有條,一切絲絲入扣。

人好比是交響樂團裏的樂師,一切都得聽著鼓手的鼓點、按著指揮棒走,自己突然要冒尖兒,對整個樂團就是麻煩,必然要被樂隊指揮一棒打壓下去。在社會中,一旦出現這種不和諧的人,必為社會所不容。

無論人的意誌為何,他隻有兩個選擇:守序和逾規。逾規者永遠招人嫌,守序者則符合和諧社會的要求。其不與和諧社會規則對衝,一切行為都和社會的規律暗合,識大體順人心,跟社會共韻同律。事情到了這樣的人手中,一切井井有條,一切絲絲入扣。

漢武帝元朔六年北伐,內蒙草原上火光衝天,匈奴鐵騎排成數十道鐵牆般的隊伍,十萬控弦之士潮水般連環衝鋒。

兩杆將旗立於漢軍陣中,蘇字、趙字旗迎風飄揚。三千虎賁麵無懼色地迎上去大隊砍大隊,一天下來,沒了一多半。

兩邊鳴金收兵來日再戰。當晚前將軍趙信就引本部800殘兵投了匈奴,這不奇怪,他本來就是匈奴人,反複亦是常理。可惜坑苦了他的同事右將軍蘇建,引兵死戰,終究殘蠟不敵朔風,最後一個人逃脫。

蘇建回來跟大將軍衛青請罪。衛青從小戎馬,知道勝敗是兵家常事,有心幫蘇建脫罪。但是不方便,這裏麵隔著眾將情緒呢,正好有幾位朝廷的官員,坐在一旁聊天。

衛青探著頭問:“幾位看這事怎麼辦?蘇建回來了,兵都打光了。”

議郎周霸說:“將軍奉天子命討夷狄,好像從出兵以來,一直沒殺過高級別的指揮官,現在蘇建損兵事小,折軍威事大,將軍何不借此人之頭以示威嚴?”

軍正閎跟長史安都搖頭:“孫子兵法裏怎麼說的來著?寡不敵眾,雙拳難敵四手,蘇建跟趙信合兵一處才不過三千人,能頂住數萬匈奴騎兵一天的衝鋒,已經不易。”

又說:“現在出了叛逃之人,蘇將軍跟他一比,境界高下立分,主動回來請罪,那就是大忠於國。這樣的人殺了,以後再有打敗仗的,不都得跑到敵國去嗎?”

衛青下了決心,一掌拍在桌子上:“兄弟我粗人一個,借著跟皇帝沾親帶故的便宜,出來帶兵,但是既然出來,就是替聖上辦事,不怕不能服眾。就算眾將不服我,哪個敢跟皇上造次?”

又朝向周霸:“知道您是為了國家著想,但是這主意絕對餿。我任大將之職,在大軍中殺誰都沒問題,但是如此獨斷,實在不是為臣子該有的心態,把蘇建送到皇上那裏,聽憑聖意裁決,也顯出咱們當臣子的謙虛謹慎。”

眾將都是戎馬出身,知道蘇建可憐,紛紛點頭。

於是把蘇建上了鎖,往囚車上一扔,押送入京。到了京城以後,死罪得免,廢為庶人。

衛青仁名自此遠播,士兵無不效死相報。

衛青不殺蘇建,給自己帶來了仁名,幫蘇建保住了性命,簡直可以說是雙贏,後人評論這件事兒,當然可以說衛青聰明,這是最直接的解釋,但是大將軍憑什麼有大智慧?一句話,合乎和諧社會的規律。

跟社會共韻同律,拿現在的話說,叫靠譜,反之就叫不靠譜。規律自己不變,沒人能改變它。為臣之道講究謙恭,講究事無巨細,聽憑聖意。衛青官再大,也不過是顆亮點兒的星星。

殺人多了,就蓋過了皇帝的威儀,一個執法者太過專權,就讓皇帝沒法自處。衛青想明白了這點,不跟社會主旋律唱反調,能識大體,必然受益。

(6)和諧需要智慧

和諧是需要智慧的,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一條直路走到底,換一個策略或是辦法,就會達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從前有一位獨眼缺手斷腳的國王,他很想將他那副尊容畫下來,留給後代子孫瞻仰,於是請來全國最好的畫家。

這個一流的畫家將國王畫得栩栩如生,逼真傳神。但是,國王看了之後很難過,說:“畫得這麼醜陋,怎麼傳得下去!”於是就把這位畫家給殺了。

他又請來第二位畫家。第二位因有前麵的教訓,不敢據實畫,就把國王畫得完美無缺。把斷的腿加上去,把缺的手補上去。

國王看了之後更加難過,說:“你在諷刺我,這個人不是我。”又把他給殺了。

第三位畫家被請來了,他畫了一幅國王側身而坐,觀望山河的畫像,畫出了國王的威儀,而又很好地掩飾了國王身體的缺陷。結果他得到了國王的獎賞。

和前兩位畫師不同,第三位畫家運用了自己的智慧,既不違背客觀事實,又保護了國王的自尊心,因此贏得了和諧的結局。

我們可以這樣說,和諧是需要智慧的,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一條直路走到底,換一個策略或是辦法,就會達到柳暗花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