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全球化的詭計——退掉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的外衣(2)(1 / 3)

“中國製造”給人最大的印象是價格便宜。就目前來說,“中國製造”之所以能遍布世界,其主要原因在於價廉物美。“中國製造”的主體貿易有一半以上是加工貿易,其產品完全按照外國提供的要求和標準生產,產品的附加值很少。因此,即使有了這樣輝煌的出口成績,中國還不能稱做真正的世界工廠,最多隻能稱做一個世界加工廠。

“中國製造”風光無限地外表下,也暴露出了一係列深刻的問題。第一是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現在的中國每日耗水量世界第一,汙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種種情況表明,“中國製造”必須走轉型之路,擺脫“世界加工廠”的帽子,開拓一條新型工業化之路。第二、“中國製造”需要重塑國際形象。美國《商業周刊》曾經發文指出“中國製造”存在的商業道德問題。“中國製造”最危險的東西是迅速蔓延的重利輕義的資本主義風氣。2008年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讓世人對中國的食品安全感到擔憂。

從根本上說,中國要想由“世界加工廠”轉變為真正的“世界工廠”,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首先,生產企業必須要提升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現在中國製造的大多都是些低附加值產品,而一些高附加值、高新技術產品均不能生產。其次,還得豐富“中國製造”的內涵,提升其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生產者必須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決不能以次充好,忽悠消費者。隻有這樣,才能讓“中國製造”真正成為全球市場的新貴,才能使得中國成為一個全新的“世界工廠”。

經濟學家建議:現階段“中國製造”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以低附加值產品積累財富,不是長久之計。要想提升“中國製造”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中國企業必須發揮創新精神,努力研發高新產品,做世界製造業的“領頭羊”。

破除經濟發展的壁壘——經濟一體化

明清時期,我國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領域都取得很大發展,但是統治者卻陷入了“天朝大國”的幻覺之中,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實施海禁。由此,隔斷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無獨有偶,日本在1615-1854年這兩百多年間,也被德川幕府徹底封閉。外國人不能進去,日本人不許出來。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閉關”政策給國家帶來了穩定的經濟結構,並一度帶來繁榮,然而從長遠看,自我封閉阻礙了社會各方麵的進步,尤其是切斷了與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聯係,使得中國的科技遠遠落後於西方。

明清時期的中國,以及德川幕府下的日本,奉行的“閉關”政策,用經濟學術語來說就是貿易壁壘。貿易壁壘,又叫做貿易障礙,是指一些國家實施的阻止國際貿易的政策或規則。通常表現為:關稅、貿易配額、貿易補貼、人口牌照、出口牌照,以及其他非關稅的貿易壁壘。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到來,逐漸打破了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壁壘。

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由政府間通過協商締結條約,建立多國的經濟聯盟。在這個多國經濟聯盟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20世紀中後期以來,作為經濟一體化組織形式的地區經濟集團急速發展。到1996年末,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地區經濟集團,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國家。其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三極,其區域內所實現的進出口總額和經濟總量都占全世界的80%。

經濟一體化不是從來就有的,其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國家間的孤立發展狀態,形成廣泛的、深厚的世界經濟聯係。任何國家和地區,一旦融入世界經濟體係,都必然受到世界各國的影響。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使得各國間合作的障礙大大減少,滲透和依存關係不斷增強,各個國家共同分享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收益,共同承擔風險。

經濟一體化的形成有極其複雜的原因。新的通信技術、交通工具的利用,加快了資金、技術等流轉速度,也進一步促進了不同國家間的分工合作。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發達國家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受製於資源的匱乏、勞動力的昂貴。為了本國的經濟利益,各國家間展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共創雙贏的局麵。

一體化的進程才剛剛起步,它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經濟全球化有效地促進了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間的競爭。經濟一體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形成了統一的全球市場,從而推動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並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經濟一體化還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隻要發展中國家能夠抓住機遇,敢於迎接挑戰,通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消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就一定會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經濟一體化不僅會影響全球的經濟結構和秩序,而且也對不同民族的文化帶來了程度不同的衝擊,加速了世界不同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