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全球化的詭計——退掉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的外衣(2)(2 / 3)

不可否認的是,經濟一體化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麵破除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壁壘,但同時它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經濟一體化首先對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另外,經濟一體化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拉大。經濟一體化使各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係更為密切,各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於本國國內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因此經濟一體化給國際經濟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經濟一體化的推進,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

經濟學家建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際,我們要處理好西方跟東方,現代跟傳統的銜接問題,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抓住機遇,參與到世界競爭中去。

貿易順差、逆差的喜與憂——出口與進口

美國貿易逆差已經連年創下曆史新高。在2007年2月13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2006年貿易統計數字當中,貿易逆差達到7636億美元,比2005年多出533億美元。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就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與2005年相比激增15.4%,達到2325億美元,同樣創下紀錄。美國媒體的報道稱,美中的貿易逆差在美國全部逆差中占到了30%。鑒於此,美國頻頻要求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的腳步。

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而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入超”。貿易逆差表明一國的外彙儲備減少,該國商品國際競爭力弱,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一般都采用國際貨幣(例如美元、歐元等)結算,因此國際間的貿易不可避免地會牽涉到外彙儲備問題。外彙儲備是指以外彙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彙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彙率有重要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其中對外貿易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每年都會有巨額的貿易順差。我國貿易順差的迅猛增長,為我國創收了更多的外彙。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彙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彙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彙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彙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簡稱G7)的總和。隨後,中國的外彙儲備持續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達到創紀錄的19056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美元、歐元、人民幣彙率的波動,2008年10月末,中國的外彙儲備已降至1.89萬億美元以下,為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彙儲備已達19460.30億。2009年六月,中國的外彙儲備超過了2萬億美元,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外彙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的國家。

一般來說,出口大於進口的貿易順差將提供就業機會,所以人們大多不反對出現這種情況。擁有龐大的外彙,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就越強。比如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是雄厚的外彙儲備讓中國免受衝擊。相反,巨額的貿易逆差表明一個國家的國際清算能力弱,對該國的國民經濟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而各國政府都力圖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然而,任何事情總有其兩麵性。其實貿易順差並不是越多越好。

過高的貿易順差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它往往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抵禦風險能力低,一旦外部需求降低,本國經濟將受到致命打擊。例如受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影響,中國南方沿海一些外貿企業紛紛倒閉,由此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另外,中國因巨額的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彙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彙率機製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