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海燕文選》序——韓星(2 / 3)

在《也說讀書》一文中他說:“我提倡讀古書,不是為了複古,而是為了繁榮今天,隻有讓青少年弄清古書裏的要旨,才能通達當世之急務。現在的青少年,就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沒有一點文化底蘊,要他們有擔當,是不可能的。我們中華民族是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輪,需要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積澱來承載,就靠白話文那麼一點點積澱,要承載一艘巨輪也是不可能的。時代要求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必須有比前人更廣闊的胸懷,不僅能容得下今,也要容得下古,不僅能容得下東方文化,也能容得下西方文化。能容乃大,海納百川,才能構建起無愧於時代的大文化。”正是有這樣的認識,他才能義無返顧,矢誌不移,把普及經典當作一種事業來做。2009年7月14日,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榆林舉行。韓海燕老師當選為第一任會長。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還赴佳縣“燕翼堂義塾”考察,在佳縣佳蘆鎮屈家莊村小學舉行的“讀聖人書,造書香村”彙報大會給與會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支紅杏出牆來》一文就介紹了屈家莊推廣國學教育的情況,韓海燕深有感觸地說:不要以為孔子和農民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障礙,‘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的東西其實都是百姓心裏的東西,隻不過表述不同罷了,老百姓說‘襪有襪樣子,鞋有鞋樣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百姓說‘寧喝一碗展眉湯,不吃一碗皺眉飯’,孔子說‘色難’。孔子的東西不就是老百姓的東西嗎?“老韓經常寫文章,到處演講,使榆林湧現了一大批弘揚國學的義工隊伍,大學,中學,小學,居民中都有。

四、立足塞上憂天下,傳承文化樂擔當憂患意識與擔當精神是傳統儒者的基本素養,從至聖先師到後儒鄉賢,一脈相傳,代代相繼,形成了儒家可貴的傳統。在老韓的身上,重新複活了這種可貴的儒家傳統。老韓對於當今社會在文化道德方麵的缺失,滿腹憂患。

在《黑色大潮的憂思》一文中強調陝北人必須科學地認識黑色大潮,科學地對待黑色大潮,他憂慮黑色大潮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更憂慮一些人一夜暴富,富而驕,富而奢,富而淫逸,富而墮落。

在《好好嗬護我們的陝北》一文他指出:“陝北富了,富得流油,這是好事,陝北人從貧窮走過來,經受住了貧困的考驗,但能不能經受住富裕的考驗,卻引起了許多人的憂慮。神木民謠說‘”滿了口袋,空了腦袋,毀了後代。’《易》曰:‘飛龍在天,上治也。’所謂‘上治’,不僅是經濟的繁榮,還有精神的富有。陝北人要有清醒的頭腦,得好好嗬護這塊富有的土地,好好嗬護陝北淳樸的民風,好好嗬護我們的子孫。貧不失義,富而知禮,是陝北人老祖宗的遺傳。“

在《關懷道德荒漠》一文中他發人深省地說:“如果說土地上的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道德的荒漠化則是人類在自取滅亡。榆林人在土地荒漠化的麵前不愧為英雄的稱號,在道德荒漠化的麵前,難道我們就束手待斃?”

在《黃河大警示》中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表示了憂患,因為他親睹了黃河近些年驚人的變化,僅短短二十年的時間,“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雄渾不見了,“萬裏流黃黃不斷”的純美消失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線昏暗汙濁的流水。麵對母親河,他再也有不了《黃河頌》的激情,於是寫下了《黃河憂》、《憂黃河》:黃河憂清清澈澈出澗丘,萬裏奔騰注海流。

鬥水七沙猶可慮,百川納垢更堪憂。

憂黃河峽穀氣勢今猶在,不見黃河天際雄。

勸君珍惜點滴水,留於子孫潤幹唇。

也許正是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促使他從力所能及的國學教育做起,在陝北榆林這個曆史上被認為“聖人傳道此處偏遺漏”的地方擔當起中國文化的薪火傳承之責。韓海燕老師在辦學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從不被困難屈服。因為他被一種強烈的曆史使命感驅使著,套用孔子的話說:“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如果我們這一代不把老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傳統文化的薪火就會熄滅,那將是中華民族永遠不可彌補的損失。”

2009年1月,在榆林市委的倡導下,一場名為“書香榆林”的讀書活動迅速掀起。

老韓在《榆林日報》發表了《論“書香家庭”建設》的文章,認為“書香家庭”

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家庭所麵臨的一個時代課題。這個課題是由經濟的繁榮、物質的豐富、物欲的膨脹,道德的衰落而引發的。真正的“書香家庭”建設是養成教育,道德教育,高境界、大胸懷、有擔當的教育。如何建設?唯有讀書。讀什麼書?先讀《四書五經》。就目前為止,不要說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要找到比《四書五經》更完整、更係統、更科學的教人做人的學問都很難。《再論“書香家庭”建設》,提出了許多讀書的方法,他說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首要條件是先弄通自己,弄通自己得從弄通一部書入手,弄通一部書就有了文根。一個家裏隻要一個人有了文根,他就會影響別的家人,“書香家庭”也就有了希望。在《也說讀書》一文中說他認為“書香榆林”,其實是一個偉大的心靈建設工程。心靈建設來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假,任何虛假都會對心靈造成新的傷害。他曾在他的大門上寫過這麼一副對聯:讀通一部典籍方宜教子,養正幾行桃李自可芳鄰。這就是他的真實體會。

五、為文必珍一點墨行道何吝七尺軀老韓在繁忙的普及經典,推動國學等社會活動的同時,還閱讀、背誦經典,解讀經典,他正在寫的《玩味論語》,在這本文選裏隻選錄了數則,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獨到的感悟。他寫了許多文章,在報紙、網絡上發表,在不同場合進行義講,表達他“為石不忘補天誌,是水常懷潤地情”的儒者風範。

《給榆林市委書記的公開信》中他認為人類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社會如何進步,國家如何發展,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和人,人和自然如何相處,已成了人們所麵臨的最重要、最難解決的問題。許多人把目光移到文化這一命題上來。

西方一些哲學家預言,東西方文明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文明的衝突將成為現代世界衝突進程中的最後階段。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以其搏大精深的內涵,化掉了不少外來文化,每一種外來文化進入中國時,無不是想把中國文化化掉,取而代之,可事實上,都被中國文化所化。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太偉大了,而且那種文化根植在了中國人的心靈深處。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媲美,可以不被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征服。中國文化與中華民族興衰存亡有密切關係。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就是那個民族的靈魂。二萬五千裏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之所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其決定因素就是中國人那種匹夫不可奪誌的民族精神。很難想像一個文化上的弱國能成為世界上真正的強國,很難想像沒有文化修養的子民會是一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子民。真正的文化教育不僅要給孩子技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們做人的文化。有了做人的文化才有希望從根本上建立起道德的基礎,建立起完整的免疫係統。不然,孩子們就不知道如何為人處事,尤其遇上一些腐朽沒落的東西、不健康的東西就不知所措。五穀養身體,五德養精神。而大多數人隻注重養身,不知道養心,殘缺的教育,培育出來的人必然也是殘缺的。現在,必須把人文文化的教育納入體製教育中。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長達九年的時間,在這九年裏,每天隻要給孩子們30分鍾讀經的時間就夠了。經典進了學生的課堂,學校教育馬上就會改觀。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是構建和諧社會、造就棟梁之才、複興中華民族的必由之路。

孔子是現代中國一個文化熱點和焦點,尊孔者有之、批孔者有之、挖苦諷刺戲說者亦有之。著名學者黎鳴寫了一篇《孔子使中國人永遠倒黴,永遠倒大黴》的文章,說“西方人長期崇拜上帝,所以他們的人性愈來愈像上帝,中國人長期崇拜孔子,所以他們的人性愈來愈像孔子。”針對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老韓有理有據地批評黎鳴,西方人性像上帝說不能成立,中國人性像孔子論也不能成立,那麼,中國倒黴論就不能成立。還分析了黎鳴先生為什麼能作出如此荒謬的結論呢?是其好惡所致。黎鳴好上帝,好西方人,惡孔子,惡中國人。他強調:“讓中國人倒黴的不是因為中國人不信上帝,也不是因為中國人信了孔子,而是因為西方人的霸道。要中國人不倒黴,惟一可信的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是中國人自己,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現代著名作家施蟄存有一篇《閑話孔子》,竟然收錄在高中語文《精品閱讀》中。文章說孔子並不是偉大的“聖人”,也不是“思想家”,也不是“哲學家”,他是一個政客。孔子也創立了一個主義,叫做中庸主義。文章的結尾更損,竟然把孔子說成一個“賣膏藥的”。老韓就這一篇文章針鋒相對寫了一篇《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