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等生”
在解釋“中等生”之前,東子先與您說說“中等”和“生”。“中等”是一般的意思,表示一個層次,介於上等與下等之間;“生”是專指學生。把他們揉在一起,就是一般(中等)的學生。“中等”和“學生”都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中等”有學習中等、品行中等、能力中等等,而“學生”又分為大學生、中學生和小學生。
我們通常所指的中等生隻限於學習中等的學生,而本書則進一步限定在中小學生中學習中等的孩子。品行、能力等方麵中等及學習中等的大學生均不在此列。
由於受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自身條件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孩子們在學業成績方麵,總是存在好、中、差之分。學習好的通常被稱為“優等生(尖子生)”,學習差的被稱為“差生(後進生)”,而不上不下學習一般的則被冠以“中等生”。本書所涉“中等生”就是指這些在校學習,成績位居“中遊”的中小學生。
這些“中等生”的共同特點是: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較強的自尊心,但對自身認識不足,缺乏足夠的學習、活動的熱情,沒有與人競爭的勇氣和興趣,有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特征。“中等生”一般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智力因素較好,非智力因素較差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比較聰明,能較快地掌握知識,但缺乏毅力,學習不刻苦,因而知識掌握得不牢固。二,智力因素一般,非智力因素較好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對問題的反應較慢,但學習踏實努力。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較差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理解能力較差,學習又不夠努力和深入。
在我們中國,“中等生”實在是太多了,如以20%為“優等生”,20%為“差生”來計算,餘下60%為中等生。在一個50人的班級裏,就有30人是中等生;在一個1500人的學校,就有900個中等生;在全國2億多中小學生中,有高達1.3億“中等生”,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一個巨大的群體。
這個人數眾多的群體,恰恰是一個被忽視的群體。“優等生”學習成績好而倍受老師青睞,“差生”因問題多多也極惹老師關注。惟有中等生,因為表現平平,既得不到老師的表揚,也挨不著老師的批評;既沒有人佩服,也沒人歧視,他們總覺得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無足輕重,可有可無。這種存在決定了他們的意識:幾乎對所有的班集體活動都不冷不熱,行為從眾。反正老師注意不到自己,他們既不做榜樣,一般也不會落伍。
“中等生”雖然在孩子中占的比例不小,但是一些教師和家長常常任其自然,使這類孩子倍受冷落。其實,中等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不穩定的,如果這時老師和家長能夠對他們熱情關心,積極引導,對他們嚴格要求,用心拉他們一把,他們就會和優等生一起進步;如果這時,老師和家長對他們不聞不問,放任自由,他們就會失去機會,就會落後,甚至會落到後進生的行列。
這就是中等生——後進生(差生)的預備隊,先進生(優等生)的後備軍。
“中等生”的問題有哪些
現在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孩子,一般會倍受老師和家長的重視;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在學校也會倍受老師的關注,有問題老師會經常找家長彙報。然而班裏還有一部分中等學生,他們學習成績不好不壞、安份守紀、默默無聞,卻容易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忽略。他們屬於“聽話”的一族,但思想不穩定,缺乏強烈的競爭意識,敏感偏激,自我調控能力差。他們是被遺忘的群體,卻渴望被關注、被理解。
中等生在一個班裏占絕大多數,是班級的主要成員,也是提高一個班級整體素質的重要力量。當這部分孩子得不到教師和家長的及時肯定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的情緒,不再上進,不再表現,放任自我,最終導致學習成績停滯不前,甚至對自己的能力以及人格魅力都產生了懷疑。
在抓兩頭(“尖子生”和“差生”)的現行學校教育中,這是一個常常被忽略的群體。老師的忽略,家長的不管,使這些孩子成了“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棄兒”,由此給他們帶來多種問題:厭學、早戀、自卑、抑鬱、自閉、偏激、隨大流……
①自我壓抑。這一部分中等生沉默寡言,喜怒哀樂不輕易表露,但都有著較強的自尊心以及對愛的渴望。相對於優等生來說,他們的智力一般,學習成績平平,其他各方麵也普普通通。因此,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更容易產生失敗感和無力感。他們不善於交際,很少向同學請教,也極少向老師提出問題或主動和老師交談。當學習與生活不能達到父母以及老師的期望值時,他們就胡思亂想,對學習感到迷茫,產生失落感,自尊心受到挫傷,上進心逐漸被消磨。他們渴望傾訴、渴望理解,甚至不斷地幻想有人來解救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