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個性偏激。個別的中等生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們不甘落後,敏感偏激,情緒波動大,控製力較差,容易產生情感衝動。因為自尊心作怪,他們在班級裏多保持沉默狀態,但對於班裏的動態給予高度關注,當外界某些現象觸動他敏感的心靈時,他會產生較強而又無法控製的情感反應。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值很大,往往給自己定下過高的目標,當自己無法達到預定的水平時,就會表現出不耐、暴躁等過激行為。
③自閉自卑。據我多年的研究觀察,發現不少中等生因為被漠視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自閉心理,具體表現為平時“不顯山不露水”,把自己的心靈之門關得緊緊的,既不願意和老師接近,也不和父母交流,隻喜歡在自己的小天地中默默地生活和學習;二是自卑心理,學習成績長期處於“中等地位”,讓他們較少享受到老師的鼓勵、讚揚和嗬護,使他們感覺自己在班級中無足輕重,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而他們的自卑也常被老師和家長忽視。
④“隨大流”現象。這類學生存在著“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思想,覺得“爭上遊太辛苦,落下遊挨批評,中遊最舒服”。為求得更多的“盟友”獲得“安全感”,便盡量使自己的言行和多數同學保持一致;或由於受社會環境、家庭的影響,對社會人際關係產生不正確的看法,認為“人怕出名豬怕壯”,各方麵不能“冒尖”,但落後了心也不甘,因而置身中間最為保險。
案例——
初一下學期,由於父親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王小明也跟隨父母從山東一個縣城轉學到了長春的一所初中就讀。王小明聰明伶俐,眼睛大大的,長得很討人喜歡。從他在山東就讀的成績單來看,他的成績屬於中等偏上。小明的爸爸媽媽認為這個成績還可以,男孩子有潛力,以後自己會跟上的,所以除了托人讓小明進了一所重點中學外,平時對小明也沒多加注意。
後來,老師漸漸發現,小明的性格有些孤僻,和同學也不太合群,有時一天也不說一句話。他在課堂上從來不舉手發言,而且眼神呆呆的,有時出神地盯著老師看,但老師問他問題,他又答不上來。再後來,王小明越來越自暴自棄,學習成績漸漸徘徊在及格線,還經常違紀逃課。
一次正好期末考試,王小明又逃學了,班主任老師找到家長,向他們彙報了小明在校的情況。想想為了讓兒子進重點中學,夫婦兩人險些花光了轉業費,小明的爸爸媽媽既氣憤、吃驚又覺得無助,但他們還是拖著疲憊的雙腿到處找兒子,終於在一位同學那兒找到了他。後經了解,原來小明由於普通話講得不好,一口山東地方口音,平時隻要一開口,其他同學就會嘻笑著模仿,而且還給他起了個“山東棒子”的外號,這使他非常的鬱悶,由此學習成績下降並開始厭學。
聽了孩子的話,早先的氣憤被憐愛所代替,媽媽拿出手帕,讓小明把眼淚擦盡,一邊安慰他,一邊又嚴肅地告訴他不能自暴自棄,更不能擅自逃學。於是,家長和老師進行了溝通,老師答應找那些給小明起“外號”的同學談話,幫助他們建立友誼,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幫助中等生確立奮鬥目標。
目標是人的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對未來的一種指向。一個人一旦確定了恰當的奮鬥目標,就會激發出無窮的力量和極大的熱情,就會促使自己甩掉一切包袱,克服內外困難,不遺餘力地去達到這個目標。
中等生往往滿足於現狀,陶醉於所取得的成績,習慣於原地踏步走,認為“既飛不高,又跌不著”安全自在,無意有什麼新的追求,不會積極主動的提出奮鬥的目標,這嚴重影響了自身潛力的發揮和個性的培養。因此家長和老師應在全麵了解中等生的基礎上,分析他們的現實情況和發展趨勢,加強與中等生的信息交流,促使他們發奮努力,不斷進取,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