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中等生”要記住的幾個“重要”(3 / 3)

常常聽到有家長指責正做手工的孩子“瞎忙活什麼?有那時間看看書,多做兩道題!”每當這時,我總為這樣的家長感到遺憾,因為他不僅僅驅走了孩子此時縈繞於心裏的快樂,而且毀掉了孩子進行動手能力、創造力、想像力訓練的機會。

好多的孩子是上了大學連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會,這時父母才想起著急,可是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也上學吧。家庭條件好的有的請保姆,有的媽媽連工作都不做了,專門跟著孩子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可是那些家庭條件一般的怎麼辦,沒有辦法隻有讓孩子從頭學起,比如洗衣服,還有打洗腳水什麼的。

培養孩子動手能力,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打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孩子應該學習的一門課程。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可使孩子動腦又動手,心靈手巧。孩子的動手能力是人生極為重要的一種能力。盡管動手勞動會使孩子感到疲乏和勞累。但勞動是會有收獲的,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會感到精神上的滿足,還可以增添孩子的自信心。

5、吃苦能力為孩子人生添彩。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孩子是千嬌百寵。這些家長或者自己曾吃過苦,抱著一種補償心理,或者是生活很富有,想讓孩子和自己“享福”,為此無度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對孩子百般溺愛,不讓孩子吃半點苦。

其實,吃苦也是一種能力,一種重要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越強,它的生存空間就越大。生活的艱難正是孩子成長所必須要經曆的,也是成長必須的一種營養。如果真的是想孩子好,家長就應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的艱辛,曆練他的意誌,正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

為了孩子將來有個強健的體魄,也為了讓孩子有堅強的意誌品質,從小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女兒依依的吃苦能力。從自己打理自己,幫助料理家務,到鄉下參加農業生產;從出遊在外,到在家學習,該吃的苦頭我都讓她“品嚐”,可能有人要說,你不是倡導快樂教育嗎,怎麼還讓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啊?我所倡導的快樂,不是隨心所欲為追求享樂而獲取快樂,而是通過自身的體驗、感受的快樂,通過付出努力征服困難而獲得的快樂,這樣的“樂”才是實樂大樂。

最初,讓孩子吃苦我也心疼,但是看著孩子日漸堅強自信,我心想:這苦吃得值!當然,讓孩子吃苦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身心特點,切不可讓孩子做超越極限或無法承受的事。由於依依自小有這種意識,所以每次勞動她都很高興,每次爬山、遠足、旅遊她都很開心。我買車幾年了,大多時候就在樓下停著,無論是上學還是逛街購物(遊玩),她從來都沒有要求我去送送她,有時我看天氣不好或者時間來不及主動提出送她,大多時候她都推卻了:“爸爸沒事,我自己坐車去行!”

如果你是家境好的家長,請不要忘了讓孩子嚐嚐酸甜苦辣,看看百樣人生;如果你是一般家境的家長,也不要忘了給孩子品嚐苦辣酸甜,磨練孩子的堅強性格。

快樂比成功重要

人類現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渴望成功。

於是,有關成功勵誌的書籍鋪天蓋地,而且本本暢銷,成了人們手中反複研讀的“寶典”;報刊亭裏擺放的雜誌,與“成功”兩字沾邊的名字也越來越多,非成功類雜誌,也大都開設成功類欄目,介紹成功人士的成功曆程、展示成功者的輝煌人生、介紹成功經驗和秘訣……

報紙,成功人士總是唱主角;電視,成功人士頻繁亮相;廣播,成功人士的聲音經常傳出;網絡,更是成功人士的樂園……

幾乎沒有人不向往成功,在普通大眾的眼裏,成功那是一件多麼榮耀的事情呀!一個人取得了成功該是多麼偉大和了不起呀!

可是,成功了就快樂嗎?不盡然。

東子有幸接觸過一些成功人士,一些看起來生活得非常風光的成功人士,可他們大都感慨自己並不快樂。他們說,如果讓他們重新選擇,他們寧要平淡的快樂,也不要轟轟烈烈地成功,因為很多時候這轟轟烈烈是用犧牲快樂換來的……

就生命的本質而言,快樂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快樂要比成功重要得多。如果一個人的一生隻注重追求成功,而放棄了對快樂的追求,甚至為了成功而犧牲對快樂的擁有,那麼他的一生隻能是壓抑、沉重而沒有意義的一生!

可怕的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製造著這樣的人生,不但為自己,更為自己的孩子,讓那些原本該無憂無慮盡情享受快樂的孩子,在成功的重壓下心靈扭曲、精神憂鬱……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都安於現狀,不去追求成功。我們的孩子都去玩,不去為成功做準備。隻是現代的人們對成功的追求越來越偏激,對成功的理解也越來越帶有功利性了。尤其對孩子的成功的要求,太過於狹窄和單一了,似乎孩子隻有早早上大學,小小年紀出上幾本書,將來成個什麼什麼家,才是成功。

其實,成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一定成功者都轟轟烈烈,平淡中做好自己的事,是一種成功;快快樂樂走過一生,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也是一種成功。相反,你成名了、你轟轟烈烈了,可是你並不快樂,你能說你的一生是成功的嗎?

案例——

據2010年4月27日《楚天都市報》報道: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小學六年級學生小芸,報名擇校(初中)的簡曆中,絕大部分是各類獲獎證書的複印件,從學校的“星級學生”、“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優秀播音員”、“守紀小模範”、“愛心大使”、“科技小博士”、“文藝小明星”等榮譽稱號,到校外的奧數、英語、作文、古箏、誦讀、塗色、計算機、圍棋、繪畫等競賽的獎項,到目前為止,她共獲得了59個證書。

“女兒正在培優呢,我們還覺得證書不夠。”4月26日晚,記者聯係上小芸的媽媽劉女士時,她無奈地告訴記者,自己谘詢後得知,初中學校嫌女兒的證書分量輕,“雖然孩子是全麵發展,招生人員卻覺得她學科特長不明顯,比如奧數證書太少了。孩子現在周末就在培訓奧數。”她感慨道:“現在的孩子累死了,女兒每天早晨6點就起床讀英語,晚上經常做作業到11點,周末還要培訓,否則哪會做奧數比賽的試題。”

孩子們這麼多的證書是怎樣獲得的?一位小學校長介紹,除了常規的一些證書是學校對學生在校學習表現的肯定外,另外的大多數證書是要通過校外培訓、參賽獲得。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東子都痛心不已,甚至是痛恨難平,痛心於無奈無知的家長和可憐可悲的孩子,痛恨於當下這罄竹難書的教育體製。

想想看,一個隻有十二三歲的小學畢業生為了能夠上所謂的“重點初中”,竟然懷揣59個各類證書,而那個愚昧無知的招生人員竟然嫌不夠分量,還要逼迫孩子去學那害人的“奧數”。

當然,板子打在這個普通的招生人員身上顯然有失公允,我們要往上溯源,就可以從該校的校長→區教育局長→市教育局長→省教育廳長→國家教育部長,以至於主管教育的國務委員劉延東同誌,甚至深受人們愛戴的家寶總理。

再想想看,這59個證書背後是什麼?是孩子勞累的汗水,是孩子辛酸的記憶,是孩子痛苦的童年;是家長的日夜奔波操勞,是家長的傾囊家中積蓄,是家長的無奈無助……

如果說孩子的這些證書都是孩子自己想得到的,而且是通過快樂的學習而獲得的,倒也無可厚非,可事實並非如此。避苦趨樂是人之本能,孩子亦然。所以,我要問問從招生人員到總理的各級教育行政首長,以犧牲孩子童年的快樂為代價換取的這些證書究竟有何意義呢?

如果我們問現在的孩子:童年是如何度過的?相信問多少個孩子,答案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題海中,在各式各樣的培訓班裏,在高壓下,在分數前……

就這樣,從學校到家裏,從老師到家長,孩子終日麵對的是,沉重的希冀和超負荷的書包、無休無止的作業和沒完沒了的補課……

現行教育一個很大的誤區是,一味地追尋什麼成功教育,以考北大上哈佛為目標,而忽略孩子的快樂感受。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卻不能代替快樂。讓孩子從小體驗快樂,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這比成功更為重要。

擁有59個證書的孩子不一定能成功,但快樂肯定不會很多;而沒有或者少有證書的孩子不一定不成功,但他們快樂肯定要多。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沒有快樂。

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孩子成功,但如果把成功看得比孩子的快樂更重要,甚至隻問孩子是否成功,而視孩子的快樂為可有可無的東西,就有偏差了。隻要仔細看看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就會發現,即使是真正的成功,也隻是快樂的一個來源,而不是快樂的全部源泉。不少用不科學、不正當、不合適的方法取得的所謂成功,實際上恰恰損害了孩子。我們應該明白,成功隻是手段,孩子的快樂才是目的,而孩子的快樂就是孩子合理的意願、需求能得到滿足。

一代又一代人的經曆告訴我們,成功與快樂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快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一個在快樂感伴隨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的身心會很健康,對世界、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看法會更正確,為人處事更趨於合情合理。而所有這一切,靠成功是很難做到的。盡管世界有許多民族中存在著偏重於以成功來要求、教育孩子的家庭,卻沒有一個國家將這種做法作為國家的教育指導思想,因為人們心裏都清楚,一個人也好,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也好,如果追求成功過了頭,將成功當成了目的,很容易走火入魔。孩子有了快樂,成功是遲早的事;孩子沒有快樂,即使取得了大大小小的成功,也難以避免種種不利的結果。

科學研究證明:心情好的人最能發揮潛力;快樂能提高效率、創造力和正確決策的概率;快樂的人有開明的思想,願意幫助別人。

2、給孩子快樂是教育根本。

我的一個朋友,14歲的兒子正讀初三,各學科成績都很優秀,每次考試都是全年級第一名,而且在計算機編程方麵,早早就展露出天分。老師和同學都叫他“小博士”,學校也時常因為他參加比賽獲獎而對他加以獎勵。可就是這樣一個被鮮花和掌聲包圍著的“天才”,整天鬱鬱寡歡,時常發出沉重的歎息,難得見他一笑。他的家長不理解這孩子怎麼總是不開心,問他卻隻是說,沒什麼,就是覺得幹什麼都沒勁。朋友找到我,請我開導開導孩子。

最終孩子對我敞開了心扉,他說他活得一點也不開心,雖說成績很好,可是內心的壓力很大,每次都考第一名,所以總是擔心萬一考不上第一名怎麼辦;另一方麵,因為成績好,父母、老師對他寄予的期望很大,他總擔心表現不好,讓他們失望;還有,其實他內心也有自卑感。因為父母不願意他做別的影響學習,所以除了學習、擺弄計算機,在其他方麵,他簡直就如“弱智”一般。看著別的同學乒乓球打得那麼棒,象棋下得那麼好,他內心羨慕得不得了。就連做家務,他都什麼也不會。有時候,他覺得自己真的是很笨很笨……

如果帶著這樣的心理狀態離開學校,踏上社會,即便他身居高位即便他財富五車,他也不會感受到快樂。尤其回想他的童年,隻有那個“上大學”、“考高分”的目標,充斥著整個童年的生活,這樣的童年該有多蒼白!

當我們的孩子對童年的回憶,隻有考試和練習的痛苦,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又該做何感想呢?

當我們的孩子十年寒窗苦讀,最後隻剩下不快樂體會的時候,我們是否感到學習太扭曲?

3、給孩子快樂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童年生活會在人的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甚至伴隨人的一生。一個人如果沒有快樂的童年,不但會在心靈上、情感上留下巨大的難以彌補的缺憾,而且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情感智商的發育。而一個心理上不夠健康,情感智商很低的孩子,即使功課學的不錯,也難以最終成為適應社會的優秀人才。

在中小學階段,孩子的情緒對其目前的學習,以及對未來的生活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別說孩子現在不快樂,隻要將來快樂就可以。現在不快樂,將來也難以快樂,如果長期讓孩子處於不快樂的狀態,還會導致他失去快樂的能力。

給孩子快樂,要孩子學會快樂,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以,在關心孩子吃飽穿暖的同時,更要關注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心理感受,讓他們感受到快樂,讓他們在健康的心理環境中成長。孩子能夠快樂地生活是一種能力,而讓孩子快樂地生活則是父母的義務。

要淡然對待成功,不要把孩子能否成才(成功),能否考高分看得太重,而是順應孩子的天性,給他們快樂。有了這樣的心態,不去拔苗助長,“苗”反而會更健康茁壯地成長。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教育、引導得法,快樂與成功並不會成為一對矛盾。隻要我們注重孩子的快樂,注重將學習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上,讓孩子真正熱愛學習,那麼孩子定會在快樂的狀態下去博得成功,定會成為“快樂的天才”。

無論我們是“差生”、“優等生”,還是“中等生”,不管你學習怎樣,是否成功,隻要你能夠快樂的度過美好的學習時光,你就是在健康的成長,而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定會擁有一個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