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為好(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達到這種境界的同學,學習興趣對學習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對學習的如饑似渴,常常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的學習不需要別人的逼迫,自覺的態度常使他們能取得好的成績,而好的成績又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更濃的興趣,形成學習中的良性循環。
第三種為會學。學習本身也是一門學問,有科學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規律。按照正確的方法學習,學習效率就高,學的輕鬆,思維也變的靈活流暢,能夠很好地駕禦知識。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目前,在中等生孩子的學習中,第一種居多,第二種為少數,第三種更少。我們應當明確,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會學習,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21世紀中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孩子在學習中應追求更高的學習境界,使學習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在輕輕鬆鬆中學好各門功課。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讓孩子學會創造性的學習。
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機械練習也能掌握大量信息和知識,形成某種技能,但是如此學習,一來因為方式單一、機械而使學習行為變得枯燥、乏味,沒有趣味性,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二來增加了學習負擔,加大了學習壓力,感受不到快樂;最重要的一點,如此獲得的知識,常常因為不懂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成為死知識,沒有用的知識。
依依在她的第一部書《玩過小學》裏,這樣寫到:
這天上英語課,老師說要我們記住幾個英語單詞:爸爸(father)、媽媽(mother)、家(family)。她把單詞寫在黑板上,然後開始領著我們讀,讀熟了又領著我們拚寫。
我早就會寫這幾個單詞了,所以老師領著拚讀的時候,我閉著眼睛很大聲地跟著讀,腦子裏還在想,有爸爸有媽媽,才有家。這三個單詞放在一起很有意思啊。
老師說,既然大家都會寫了,那咱們就在紙上把這三個單詞默寫下來吧。說完,老師轉身把黑板上的三個詞擦掉了。我快速寫了出來,然後轉動著手裏的筆,眼睛骨碌碌轉著看周圍的同學。在打量同學的時候,我就發現好幾個同學趴在桌子上咬筆頭呢,一看就知道卡在那了。哪個單詞他們不會呢?我重新低頭看自己的本子,噢,肯定是那個“family”,字母太多了,可能就記不準了。
老師還不喊停,我就無聊地盯著那個“family”瞎捉摸,這個單詞怎麼樣才能很牢固地記住怎麼拚寫的呢?“f”、“a”、“m”……“father”、“mather”……我嘴巴嘟囔著,手在桌子上劃拉著,突然眼前就一亮,“家”裏有“爸爸”、“媽媽”,還有“愛”,把這幾個單詞組合到一起,不就可以組成“家”了嗎?順著這個思路,我繼續想下去,最後想出了這樣一句話:“Fazher and mother,I love you.”取這句話中的每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合到一起,就是“family”!
老師終於開始檢查同學默寫的單詞了。就聽老師不斷地對被檢查到的同學說:“‘family’拚錯了,你再好好看看。”果然如我猜測的,大家被這個單詞難著了。老師檢查完後回到講台上,鄭重地說:“‘family’這個單詞大家記不準,那就一定要下功夫,多讀多寫幾遍。”我就想,如果把我剛才創造出的記憶“family”的方法告訴大家,不是就解決了這個難題了嗎?於是,我舉起右手。當我講完了我的想法,老師高興地為我鼓掌。然後領著同學們一起說:“Fazher and mother,I love you.”大家邊讀這句話,邊在本子上寫“family”,結果再沒有同學寫錯了。
2、善學習就要會思索。
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老師想測試一下自己的兩個學生,就拿來一籮筐花生,問他們如何能得出每個花生都有一層薄皮的結論。兩個孩子開始行動了。一個孩子將所有的花生都剝開來一一驗證後,告訴老師:每個花生都有一層薄皮;而另外一個孩子則將這些花生按大小和胖瘦等進行分類,每類剝開幾個,也得出同樣的結論。
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第一個孩子用了幾個小時,第二個孩子用了一刻鍾。這就是會不會思索的差異,由此可見,善於學習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看了女兒關於英語學習的這段文字,我和女兒一樣得意。孩子的勤學善思在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展現,如此學習,怎會沒有快樂而言?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善於學習的前提是勤於思索。同時,讓孩子知道,學習的目的不是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擁有知識,為了自我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孩子進行有目標的學習,學習才會充滿動力。
有人拿終日繞著磨盤轉的驢子和走萬裏路取經的馬對比,驢子和馬走的路程大抵相等,因為兩者每天都沒有停止過頻率相同的腳步。但是馬因為有明確的目標,每天按照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走出了廣闊的世界;而驢子終日圍著磨盤打轉,永遠也走不出那個狹隘的天地。為了考試而學習,就如同被蒙上眼睛繞著磨盤轉圈的驢子,而為了獲取知識和自我發展而學習,就是那匹取得真經的馬!
3、善學習要有計劃能應用。
家長除了幫助孩子控製適宜的學習時間,保證孩子的睡眠之外,還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在複習過程中采用交叉、間隔複習的方法,合理使用左右腦,以提高學習效率。好的習慣對於一個人的成才作用非同一般。學習亦是如此。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在實踐中學習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有“實學”的意識。我經常和依依說,爸爸對你的學習要求是:學會弄懂能應用。學再多的知識,不會用也白費。因為隻有通過實踐應用,才能體現知識的價值。
所以,在引領孩子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孩子記住了多少東西,而是教給孩子科學的學習方法,要重視對孩子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學習能力的培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會了知識和技能應用的工作和生活中,所以說,善於學習比拿高分更重要。
能力比分數重要
在分數、名次高於一切的時代,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國孩子的能力在日漸退化。看看我們的身邊吧:四五歲的孩子還要喂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不會穿衣服;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不會係鞋帶;初中生不會做家務;高中生不會洗衣做飯;上大學還要家長陪護;大學畢業了,要父母陪著找工作;參加工作了,或是因工作能力差、或是因適應能力弱,不久便被辭退回家啃老……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是優秀與否的標誌,隻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缺點就忽略了。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家長應該重視孩子能力的培養,而不要老盯著考試成績。
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不一定有很好的綜合能力,而能力才是未來的生存之本,我本人就是這樣一路成長起來的。由此,我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擁有生存的能力,讓孩子全麵成長,從而可以在漫長的一生裏快樂、從容地度過每一天。現實告訴我們,一個綜合能力強、心裏充滿快樂、陽光的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不一定好,但走出學校後,無論他身在何處,都會因為適應環境的能力強、生存的能力強,而順利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身的價值。
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孩子學了多少文化知識,考了多少分,不在於他是中等生還是優等生,而在於他是否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表達能力讓孩子展現自我。
這裏的表達能力主要是指語言表達能力,就是人們運用語言表達自己觀點,以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中,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
我們講素質教育就離不開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不僅是智力開發的基礎,更是孩子將來立足於世的基本技能。所以,注重培養孩子能力的家長,在您的眼睛緊盯著孩子的分數,關注著孩子做了多少題的時候,請不要忽視對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女兒依依自小喜歡聽故事,於是講故事的過程,也常常是我引導孩子學說話的過程。我常常會在講到一半的時候停下來,問依依:“你覺得接下來會怎麼樣呢?”依依於是就嗚哩哇啦說上半天,足可以寫上一部長篇小說。而當一個故事講了無數遍,我會對依依說:“不如我們自己編一個故事吧。”依依很有興致地答應,於是你說一句,我說一句,拚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盡管有時候編得很荒唐,情節很離奇,可是在編得過程中,依依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有時為了想一個詞,依依咬著手指,搖頭晃腦想上一會,不滿意的時候自己搖搖頭,自言自語說:“不行不行,再想一個。”這對於促進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而且,這樣的遊樂鍛煉的已經不僅僅是語言表達能力了,還有遣詞造句的能力,對今後的寫作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交際能力讓孩子左右逢源。
人際交往是社會化的核心。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必定要與他人發生交往,形成直接的麵對麵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幫助人走向成功。而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常常由於缺乏兄弟姐妹和自然交往的夥伴,周圍環境的封閉,得不到同齡的夥伴友情和親密的鄰裏互助的機會,而變得孤獨、憂鬱不安、不善交往。
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與鄰居、長輩、親友、同伴等各個領域不同的人群去主動交往。對周圍的人感興趣、不怕生、不退縮。兒童自出生後,就是一個社會實體,社會交往是兒童生活活動的基本形式。因此,家長從小就應為孩子創造交往的機會,並適當地指導孩子交往的方法。
事實證明,凡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走到哪裏都受到大家的歡迎,他們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發揮,他們所在的群體容易產生合作精神,活躍的氣氛和熱情互助的情境。隨著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的推廣,家長應從小就注重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女兒依依在我的引領下,隨著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日漸提高,交際能力也越來越強。前文我曾談到2010年新學期開學一個月後,為了保證睡眠和更有效的學習,孩子提出了退寢通勤的想法。通勤後,上學和放學要乘坐學校的校車。當我答應她的要求後,她說自己去找車隊隊長辦理通勤手續。因為,我深知孩子的交際和溝通能力很強,所以我隨她去了。
三天後,孩子樂嗬嗬的拿回了校車通勤證。這期間,為了通勤的時間(學生放學的時間不一樣)、站點、車費等問題,依依先後三次到辦公室、兩次電話,與車隊隊長溝通,經過幾次“艱苦卓越”的談判,終於乘坐上了學校的校車往返家校之間。
孩子終究會長大,會獨自走向社會。他們能否獨立生存,能否獲得成功,主要看他們能否與人和諧相處,知識使人變得文雅,而交往能力使人變得完善。
3、創新才能讓孩子拓寬未來。
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沒有創新能力,就無法創新。
中國的教育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傳授知識,卻忽視了對青少年能力的培養。這一現象在很多方麵都反映了出來:如考試時注重考知識點,忽視了考能力點;學校教學方法采取“滿堂灌”;學生學習方法是“死記硬背”等等;家長一味地逼迫孩子做題。重知識、輕能力的應試教育,培養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學生。
有的父母或許認為,我的孩子不是具有創造能力的人。其實,這是家長的一種盲性認識,把創造能力看得太神秘,高不可攀了。對於孩子來說,雖然他們並不能創造出什麼“震憾世界的東西”,但他們卻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潛能,隻不過是他潛在的創造力,還沒有被開發利用起來罷了。
說起創新,女兒依依做的紙飛機讓我記憶猶新,最初也和常人一樣折出普通的飛機來,但是玩著玩著,她就琢磨開來:能不能讓飛機飛的時間長一點,慢一點落地呢?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孩子有了在飛機雙翼上加“降落傘”的創意。經過幾番實驗,“降落傘”——一片小塑料紙,被成功係到飛機雙翼上,並且經過調試,飛機終於可以緩緩降落,極大地延長了在空中飛行的時間。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是極其重要的,這就需要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的人才就需要創新的教育。因此我們說,創新能力能夠拓寬孩子美好的未來。
4、動手能力為孩子增添自信。
現在的家長出於愛子之心,恨不得為孩子做一切事情,他們處處照顧孩子。多數家長讓孩子“一心隻讀聖賢書”,平時簡單的家務勞動諸如洗碗、掃地之類,一攬子留給了自己。
由於家長太“能幹”了,以至於剝奪了孩子鍛煉自我的動手機會,壓製了孩子的自主發展。所以在“勤快”、“能幹”的家長身邊,大多是依賴性強、嬌生慣養,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缺乏解決問題能力和挑戰精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