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中等生”要記住的幾個“重要”(1 / 3)

品行好比學得好重要

前段時間,在接受《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郭銘采訪時,我曾說:“一個沒有良好品行的人,就是道德低下的人,心靈缺失人格殘缺的人,這樣的人不管他有多高的學識多大的本事,都不會獲得大成,也不會贏得他人。所以說,品行好比學得好重要。這些品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比如謙虛、善良、感恩、節儉、勤勞、分享……”

寬容,它既可以拓寬人生的厚度,也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勤儉,治家勤儉可以積富,治國勤儉可以蓄強;善良,善行帶來善果,為我們贏得他人;感恩,常懷感恩之心,會使我們的心靈更明潔。所以,要注重對孩子品行的培養。我們的孩子學習可以中等,但是品行不能隻限於中等,而應是上等。當然了,我們很多的孩子雖然學習上處於中等,但是在品行上卻是優等。

我們培養領導幹部,經常提到一句話“德才兼備”,就是說僅有才能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良好的品德。其實,就品行而言,不僅僅是對領導幹部的要求,每一個人都應高具備良好的品行,否則就不是一個健全的人。女兒依依之所以孝順長輩、知道感恩、勤勞節儉、樂於助人,這些都是我對她品行培養的結果。

孩子出生時猶如一張白紙,我們做家長的就如畫家、雕刻家,你圖什麼顏色,他就什麼顏色;你刻成什麼形狀,他就什麼形狀。孩子有沒有好的品行,都源於育人者的這雙大手(教育思想)。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讓孩子擁有謙虛之道。

謙虛是一種美德,謙虛也是一種求實的態度。它能使人比較清醒地認識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比較清醒地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而驕傲自滿,不但是個人成長進步的障礙,而且還會造成夥伴關係的緊張。所以,毛主席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現在的很多孩子往往不能正確對待榮譽與成績,他們會因為驕傲自大看不起朋友和同學,會偶有一點進步就沾沾自喜,甚至有的會把集體的成績看成個人的,這些表現將會使他們不再進步,甚至會脫離朋友和同學,脫離集體。

孩子產生驕傲往往源於自己的某方麵特長和優勢,父母應該先分析驕傲的原因:是學習成績比較好、有某方麵的藝術潛質,還是有運動天賦什麼的。然後應讓孩子認識到,他身上的這種優勢隻不過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放在一個更大範圍就會失去這種優勢;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積極進取,而不是驕傲懈怠;並且優勢往往是和不足並存的,同時應該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

女兒依依是個十分謙虛的孩子,低調不張揚。盡管從小到大孩子一直表現得很優秀,得到很多親友和老師的讚賞,但是孩子從不為此驕傲。

從上小學起,依依的學習成績就一直很好,而且依依很懂事有禮貌,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由於各科成績都很棒,二年級時她跳了一級,跳級後很多原來班級的孩子羨慕他,擔心依依從此不理他們了。可恰恰相反,依依不僅照樣去原來的班級找小夥伴玩,而且還加深了彼此的友誼。

9歲時《玩過小學》的出版,使依依一夜成名,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絡都在報道他的快樂成長故事,瞬間她被推到了公眾麵前。成了一個“小名孩”,盡管如此,孩子依然如往常一樣謙和自然。

依依平淡的看待《玩過小學》的出版,給她帶來的成功效應,所以後來媒體無論如何熱烈的關注和宣傳,讀者無論如何的加以肯定和豔羨,依依總是一副“沒什麼”的態度,該怎麼玩還怎麼玩,調皮依舊、貪玩依舊、天真依舊。孩子總是對大家說:“我不是很出色,就是比大家玩得多。”

此後,三年多時間裏,依依從未對別人主動提及自己跳級、出書的事。依依也不時地對我說,爸爸盡量不要告訴別人我跳級、出書的事,我想和大家一樣做個普普通通的孩子,和大家一樣快快樂樂成長的孩子。

2、讓孩子擁有節儉之能。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多人或許並不真正理解這兩句詩的含義。浪費一粒米飯,有什麼可小題大做的呢?然而,這個細小的看法卻有可能演變成花錢大手大腳、浪費隨意的習慣。

很多的家長認為如今生活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了,社會的經濟環境也越來越好,就沒有必要再讓孩子學會節儉了,讓孩子吃好、穿好,做家長的臉上也有光彩。然而,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

因為,勤儉有助於磨練人的意誌,能鍛煉人吃苦耐勞、堅韌不撥的品格。古人曾說過“儉能養誌”,“苦其心誌”,“勞其筋骨”是成就事業的重要條件。沒有勤奮勞動、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不畏艱險、努力拚搏的意誌,就很難適應競爭日益劇烈的社會需要。儉樸的生活可以培養優良的品質,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讓孩子自小養成好逸惡勞,追求吃喝玩樂,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那將來孩子很難成大器。

讓我欣慰的是,女兒依依是一個懂事、明理、知道節儉的孩子。

去年(2009年)初春的一天,那天我一不留神將桌子上的石英鍾碰到了地上,被重重的拽了一下後,它就罷起工來了,任憑我怎麼鼓搗,它就是不走,最後我把它判了死刑:又拽在了床上。沒成想,這一拽它竟奇跡般的活過來了:滴答滴答的走上了。

三天後的晚上,我要把家裏能走的鍾表,包括電腦、手機等統一時間,以中央電視台7點開始的新聞聯播為準,這一對點發現,有的快10分鍾,還有的慢8分鍾,都調準了鍾點後,突然想起,前幾天被拽過的那個石英鍾。石英鍾像往常一樣滴答滴答的工作著,可當我一看點,氣就不打一處來,它竟然才走到4點多,一天慢一小時,這還要它何用。於是,我把它從客廳“軲轆”到臥室(此鍾是一個直徑20多公分的汽車輪胎造型)。

依依迅速到臥室揀回來一臉嚴肅的質問我:“爸爸,你幹嘛這樣對待它?”“這個破表壞了,還留它幹嘛。”

“不會修修啊!”“不值得一修。”

“咋不值得一修了,25塊錢買的,花兩三塊錢就能修好的。”我一時無語,心想:孩子的話也在理。於是,我又拿起《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看了起來。

半個小時後,女兒拿著已經修好的石英鍾(至今還在安全正點的運行著),像家長對孩子一樣的對我說:“我已經把它修好了,要是買新的還得花好幾十塊錢,告訴你,以後不許這樣了。”我想犯了錯誤的孩子一樣的連連點頭。我既羞愧又欣喜,羞於自己的所為,喜於女兒的乖巧懂事,知道節儉。

要讓孩子從小事著手,養成節儉習慣。首先在使用玩具和學習用品上要講節約,不要因為玩具不好用了就丟掉,而是想辦法看看能不能修上;寫錯一個字就撕掉一大張紙,不要老是碰斷鉛筆芯,書包、筆盒能用就用,不要輕易換新的,做到物盡其用。同時要在生活上講節約,如人走燈滅,一水多用,愛護衣物等。孩子的衣食住行,不要高檔化,隻要吃飽穿暖,整潔大方就可以,不必過分講究。

我們提倡教育孩子勤儉節約,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不亂花一分錢,目的不是通過孩子的勞動為家裏創造財富,讓孩子少花錢而存多一點錢,而是要孩子從小就習慣於勞動,習慣於節儉,通過磨練,形成良好的品質,使孩子更有出息。

3、讓孩子時時不忘感念他人之恩。

中國有古語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古人尚且明白的淺顯道理,可是在被譽為“高度文明”的今天,知恩、報恩的聲音卻越來越少了。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並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叫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也是一種報恩。孩子如果能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他們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於助人的品德,促進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對其今後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也有著重要作用。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因為父母是孩子的至親,如果對父母的關心、疼愛不會感恩的話,那麼孩子對別人就更加不會懂得感恩。讓孩子懂得對父母感恩,因為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讓我們健康成長;對老師感恩,因為他們給了我們教導,讓我們懂得思考;對朋友,因為他們讓我們不再孤單;對同學感恩,因為他們給了我們友愛。

說道感恩,讓我想起昨天(2010年4月28日)晚上,女兒依依放學回來和她媽媽說的事:

吃過晚飯,媽媽在考依依背英語單詞。突然依依對媽媽說,想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一個榨汁機,問媽媽多少錢能夠。起初,媽媽還以為女兒想買榨汁機用來榨水果汁自己喝呢,就說,那個東西不貴,等有時間媽媽去給你買一個就行。可接下來依依又問媽媽,冬瓜哪裏有賣的。媽媽就很詫異的問,買冬瓜幹什麼?因為家裏平常買菜都是爸爸買,依依高中學習很忙,哪有時間買菜呀。聽了媽媽的問話,依依向媽媽解釋了自己的想法。

原來,依依從《讀者》上看到了一個養生秘方,說把冬瓜用榨汁機榨成汁,在每天的午後2-3點間喝掉,可以治療前列腺炎。想到媽媽經常給爸爸買一些治療前列腺的藥,爸爸有病一定很苦惱,就趕忙把這個藥方記下來,想盡快讓爸爸按這個秘方服藥,盡快好起來。

今天夫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我,我聽了很溫暖,很感動。

如果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善於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麗,那他們即使學習不理想,將來也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去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原本平淡的生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4、讓孩子多多行善良之舉。

曾經在路上聽到這樣的話:“別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過就咬。”“咱們寧可賠錢,也不能吃虧。”這是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小孩子時經常說的話。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家長在孩子受了一點委屈之後,立即氣勢姿勢洶洶地帶著孩子向別人要說法,而且往往是聽了自己孩子的一麵之詞之後 。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年幼時,我是一個非常調皮,愛打架的孩子。打架的結果不是勝就是負,如果遇到比我小的,自然被我打敗,當我興高采烈回到家門時,被打敗的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哭哭啼啼的找上家門討說法,母親隻好當著他們把我打一頓,讓對方尋得平衡而歸;如果遇到比我大的,自然是我被打敗,當我哭哭啼啼回到家門時,也期望母親帶著我,去那個大孩子家討說法,可母親非但沒去,還把我打了一頓。我困惑不解,打了別人回來挨打,被別人打了怎麼也要挨打呀?母親一邊給我擦眼淚一邊說:“孩子,媽就是要告訴你,不要和別人打架,要對人和氣……”

母親說了很多,綜合起來就是:人要善良,要與人為善。此後,我就是秉承母親的教導,無論在部隊在地方,無論在故鄉在異鄉,我都與人為善,由此贏得了一大幫子朋友。

我繼承了父母給予我的善良,善良的血液也從我身上流淌到了女兒依依的身上。孩子自小就善良,遇到流浪貓流浪狗,就要收養。由於我從衛生和安全等方麵考慮,從來不養寵物,她的收養要求也沒有被采納。於是我建議給這些流浪“兒”在小區的樓下建個家,依依不時的去給她們送水送飯。有時,還把特別髒的貓狗抱上樓,為其洗個澡理理“發”,梳洗打扮一番後,再放回去。

尤其是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依依是一定要盡其所能的給予對方幫助的,有時超出了自己的限能,我就告訴他,幫助人也要量力而行。

5、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

與人分享、謙讓禮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美德。可不知何時,我們在孩子心中埋下自私的種子,自私、冷漠的孩子越來越多。

我們都知道,缺乏愛心的教育是殘缺的、不完整的。我們都不願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智商高、能力強,卻不願分享、不懂關愛、自私冷漠的人。因此,讓我們都來做有心人,從小給予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分享的人。

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自發生成的,大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怎樣做。如:飯後吃水果時,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將水果分發給大人,告訴孩子好吃的要和大家分享,還可以嚐試著讓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給別人吃,而大人在欣然接受孩子給你的東西時,別忘了說“謝謝!”讓孩子感受到真實的分享,同時也在無形中讓孩子學習了禮貌待人。

讓分享成為孩子自覺自願的行為,我們要努力做到,用快樂的情緒真實地和孩子分享,對孩子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要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慢慢習慣並樂意分享。

給孩子的心靈插上愛心和分享的翅膀,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有愛心、懂分享、會生活、愛學習的人。

善學習比拿高分重要

學習是一種受眾多因素影響的複雜的認識活動。

中等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最佳學習方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僅依賴於孩子自身的探索、老師的輔導,也需要家長的參與。因為父母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興趣與個性,更有可能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來。我們要通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貝爾納說過:“良好的方法可使我們發揮天賦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

一般情況,孩子學習有三種學習境界:

第一種為苦學。提起學習就講“頭懸梁、錐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處於這種層次的同學,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種被迫行為,體會不到學習中的樂趣。長期下去,對學習必然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從而滋生了厭學的情緒,結果,在他們那裏,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