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好心態勝過好成績(1 / 3)

要能夠克服自卑心理

所謂自卑心理,是指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心理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通常這種評價不符合本人的實際情況,常表現出缺乏自信、悲觀失望、自憂自憐、煩惱苦悶等心理狀態。

自卑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和不良的心理狀況,為數不少的少年兒童具有這種心理問題。自卑心理的產生有以下多種原因:

①生理和心理缺陷。例如自幼智力不足、相貌形象不佳、五官或身體有殘缺、體弱多病、學習成績不理想等,於是輕視自己、自怨自艾、缺乏活力和動力。

②認識性自卑心理。過分地關注別人(特別是老師和同學)對自己地看法,生怕別人輕視自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采用消極防衛形式對抗和自我防衛。外表的自卑與內心的自尊形成矛盾心理。

③性格方麵自卑心理。自卑的孩子常具有性格內向、孤獨離群、多愁善感、意誌脆弱、缺乏自信和毅力的特征。這通常是自幼形成,逐漸成長,至青春期顯露明朗化。

④挫折性自卑心理。有些孩子原先無明顯自卑心理,後來因為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在家裏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在學校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漸漸懷疑自己的能力,萌發自卑心理。

⑤社會性自卑心理。一個人的性別、出身、家庭經濟條件都可以導致自卑心理。因為人生活在社會中、在攀比心理和觀念差異下,對價值觀有不同評價和看法。一些孩子由於家庭出身貧寒,父母是農民或者城市下崗工人,生活條件拮據,看到同學上學放學有車接車送,穿名牌服裝,吃高檔零食等而產生了自卑心理。

另外,老師對少數心目中的優等生日益產生的偏愛,對多數中等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壓力,會使他們的自卑心理日趨嚴重。

在從事教育研究的工作中,東子發現很多少年兒童,特別是在學校裏學習成績不佳的孩子,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嚴重的自卑心理如不及時矯正,將會造成兒童的心理變態,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健康都會有很大的危害。

案例——

王安是一個13歲的初一男孩,由於幼年時的一次意外事故,左臉頰上有一塊非常明顯的傷疤,據王安的媽媽講,王安小學時並不怎麼在意這塊傷疤,他聰明伶俐,活潑好動,每天放學後都同一幫小朋友在院子裏瘋玩,不叫不回家。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初中後,他明顯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陷,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變得不願和同學接觸、沉默寡言,每天放學後就自己呆在自己的房間裏,就是家裏來了客人也不願意出來打個招呼。

由於受這種自卑心理造成的不良性格的影響,王安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不理想,由小學時的優等生變成了中等生。媽媽看到這種情況心中非常焦急,於是找到了兒子的班主任老師尋求幫助。為了幫助王安矯正性格缺陷,老師主動與其接近,找其談心,經過多次接觸了解到,原來王安就是覺得自己臉上的傷疤很難看,覺得別人看自己的眼神中充滿了鄙夷,認為別人都看不起自己,所以,不願與人交往,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不願到人多的地方去,上課也不願發言,怕別人注意到自己,注視自己臉上的傷疤……

自卑畏怯的心理,孩子幼兒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但大部分孩子在幼兒園和學前班階段都能順利地走過來。孩子上了小學後,由於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增加,大部分孩子都會變得大大方方。可現實中確有一些孩子,雖也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優勢,但麵對激烈的競爭,卻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如別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當學習上一旦遇到了困難,或某次考試沒考好,便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覺得自己確實不行,從此自卑畏怯起來。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幫助孩子辯證地看待自己,客觀地認識自己。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我們要同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一起分析他的長處和短處,提醒他正視自己的短處,更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告訴他不要因為一些無法改變的東西而苦惱。要他們懂得,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長得一表人才、貌似潘安,願望是好的,但不可能人人如此,有時世界正是因為有缺憾而更顯得多姿多彩。

事實非常現實的擺在眼前,臉上有傷疤也好,成績不理想也罷,都不會因為你自卑、不和人接觸而消失和提高。如果真的想讓傷疤不複存在,可以去做整容手術;如果想讓自己的成績提高,就要下決心努力學習,完全沒必要因為這些事就使自己遠離朋友、遠離集體、遠離快樂。在正視了自己短處的同時,更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處和過人之處。

2、鼓勵孩子與人交往,消除和同學之間的隔膜。

針對某些孩子的自卑心理,家長和老師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使之一步步放開自己心緒,慢慢地轉變看待周圍事物的不正確思想,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一點點感受大家給他的善意,通過多元評價、活動參與,使其自信自強。從而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父母,老師,同伴上來,最終消除與所有人的隔閡。

要鼓勵孩子嚐試和別人交往,觀察別人對他的態度。通過大家的努力,幫助孩子矯正性格缺陷,使他能夠在班集體中快樂地生活,家長和老師還可以背後做做一些同學的工作,讓他們主動與有自卑心理的同學交往。最後,當有自卑心裏的孩子和別的同學接觸時,會驚喜地發現同學們並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瞧不起他,而是友好地接受他,逐漸的,孩子就變得不那麼自卑和孤僻了。

3、體驗成功、提高自信心。

自卑往往是因為缺少了自信,或對於自己的某個地方不滿意。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了,但是隻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自卑。對於那些自卑的孩子,家長和老師要多關心他們,盡量讓他們感到家和集體的溫暖!

家長和老師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要有意識的把一些較容易的工作交給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做,使他們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獲得成功,通過成功體驗,培養其自信心。要經常叮囑他幹一件事之前,首先應有自信,堅信自己能幹好,同時在具體施行中,又要考慮可能遇到的困難,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這樣即使失敗了,也會由於事先在心理上做了準備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導致心理失調。要教育孩子學會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當遇到某些情況感到信心不足時,不妨運用語言暗示:“別人行,我也能行。”“別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從而增強自己改變現狀的信心。

4、要孩子注意自我激勵。

自卑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敏感脆弱,經不起挫折的打擊。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當注意,要告訴孩子懂得自我滿足,知足常樂的道理。在學習上,目標不要定得太高。適宜的目標,可以獲得成功,這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最好的激勵,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後,可以適當調整目標,爭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斷成功的激勵中,不斷增強自信心。

同時,家長和老師要經常取得聯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家長在家中也要配合老師做好孩子的工作,發現孩子有一點進步,也要及時鼓勵,並利用業餘時間多帶他出去走走,開闊一下眼界,多讓他和外界接觸以利於其良好性格的形成。

中小學生正處在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我們的家長和老師應該密切關注每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發現有不良性格傾向,應及時給予幫助,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

要學會調整抑鬱情結

抑鬱情結也稱“抑鬱心理”,是中小學生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失調症,是孩子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處於抑鬱情緒狀態下的中小學生,經常生活在焦慮的心境中,他們內心孤獨卻不願向同學、老師和家長傾訴;在學習上,他們經常精力不集中,情緒低落,反應遲鈍;他們有較強的自尊心和成功的願望,但因他們對挫折的忍耐力差,經不起失敗的打擊,常常因學習成績不好或考試失敗而感到痛苦和恐懼。有嚴重抑鬱心理的中小學生,還會出現軀體化症狀:食欲不振、失眠、胸悶、頭昏等。

抑鬱情結對中小學生的消極影響是全麵而深刻的,所以必須引起我們的家長和老師的高度重視。中小學生之所以會產生抑鬱情結,既受他們個性意誌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社會、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事實證明,中等生產生抑鬱心理的概率和嚴重程度以及對他們造成的危害程度,都要高於優等生和和後進生,其原因就在於他們是中等生。相對於後進生,他們有更大的學業和精神壓力,更高的自我期望,更多的勞動付出。相對於優等生,他們又表現平平,學習基礎、能力等又遜色不少。因此,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容易產生失敗感,產生自我無能感,由此陷入自輕自賤的抑鬱情緒中。

案例——

王華是一個學習刻苦,基礎較好的學生。但性格內向,思維反應能力較慢,平時就顯得自卑,她不善言談,不引人注意,不喜歡與人交往。

王華在初中一年級升入初二時,以優異成績分到重點班。進重點班後,出現心情壓抑的狀況,主要原因是學習成績下降。她曾反複對家長說,“不想上學”,在家每隔2-3天就要哭一次,家人無法哄勸,有頭疼、失眠、胸悶、厭食、腹瀉等不適應症狀,一天有時隻吃一頓飯,在牆上亂塗亂畫,用紙剪出一個大大的死字,時常晚上在家既不寫作業也不睡覺,長時間呆坐。考試失利後用小刀劃自己的手背,喜怒無常,不知什麼時候就發脾氣,對任何事物都無興趣,情緒非常低落,總想回到原來的班級。

王華的父母對孩子的學業要求非常高,特別是孩子進入重點班後更是喜出望外,在家裏什麼都不用她做,隻要學習就行。王華有個表姐,去年考上了清華大學,表姐曾為了學習放棄了一切娛樂時間。成功的姐姐對她的觸動極大,“隻有像姐姐那樣,不浪費任何時間地學習,才能考出好成績,才能考上大學。”王華不時的提醒自己,這無形中又給自己的思想增加了壓力和負擔,使其抑鬱情緒更加嚴重。

王華曾向老師敘述了她的憂慮:“同桌是全班第一名,每當看到她學習時,我就很著急,於是也拚命學。可一回到家就學不下去,晚上學不下去,就想早上學,可早上又起不來。我經常無法解釋地想哭,常坐著發呆,在家經常亂發脾氣。我覺得活著一點意思也沒有,什麼都不想做,好懷念以前的班集體。現在我的成績不好了,父母嘮叨我,我很難過。怕到學校去,怕考試,我該怎麼辦?”在經曆了痛哭之後,王華顯得輕鬆了許多,說話也恢複了平靜,眼神中透露著渴望……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找出孩子抑鬱的原因並想辦法化解。

學習壓力、與同學老師的衝突、受到批評指責、父母婚姻出現問題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是引發兒童抑鬱的重要原因。很多抑鬱的孩子都表示,自己曾經有被忽略的經曆。“被忽略”引起的恐懼、焦慮和憤怒,是導致兒童抑鬱的重要因素。在孩子的心靈世界裏,他會問自己:“老師為什麼不喜歡我?”“我為什麼就不如那些前10名的同學?”在等待、要求、努力而未果之後,漸漸長大的孩子會變得很失望,並轉向攻擊自己。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和老師,最容易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關鍵是要重視。如果發現以下一些信號,一定要提高警惕:孩子的情緒變得十分暴躁,經常發脾氣甚至摔東西,並揚言不想再念書了;持續一段時間地自卑,對以前感興趣的事物和活動失去興趣;人變得木納遲鈍,獨來獨往,鬱鬱寡歡;胃口不好,失眠,身體頻頻不適等。

家長和老師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異常問題的話,不要輕易下結論,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幫助他一起分析,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後再決定如何處理。家長和孩子單獨吃飯,飯後的散步、短途旅行;老師抽時間找孩子談談心等,都是走進孩子心靈的好方法。如果家長和老師無法調節孩子的抑鬱情緒,則需請心理谘詢師加以解決。因為及時給這些孩子以心理疏導,可以幫助孩子盡快恢複到正常狀態。

前天(2010年4月24日)晚上,女兒依依放學回來,吃晚飯時孩子流露出抑鬱的神情,於是我忙問她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她說:“今天老師說,過幾天的其中考試後,考不好的還要回原來的班(平行班),她希望我們都能留在這個班(試驗班)裏,但是提醒我們其他的幾個平行班(普通班)的同學,為了進試驗班(重點班)正在努力拚搏。”孩子為此擔心,萬一這次考砸了再回到原來的平行班。因為新學期文理分科時,依依以十幾分之差被分到了平行班,一個月後的月考她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了試驗班,綜合成績位列班級中等略偏下。

聞聽此言,我及時為孩子減壓疏導,告訴她我的一貫政策:考好考賴無所謂,在試驗班和平行班也無所謂,隻要你盡力了就可以。隻要主觀上我們耕耘了,沒有虛度年華,至於客觀上結果怎樣,那都是無所謂的事情。再一點,不要勉強自己,開心快樂很重要。如果不開心,壓抑著自己,即使總考第一也沒啥意義。聽了我的話語,在家開心的玩了一天後,今早依依開開心心地去上學了……

2、讓孩子感受成功,培養自信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在河邊釣魚,一群孩子在那裏玩耍,不停地把石頭拋進水裏,釣魚者無論怎麼勸說,孩子們也不肯離開,無奈之下,他們放下釣鉤,同孩子們一起向水中拋石子,第一次,他們誇獎孩子們“拋的真遠!”,第二次,孩子們拋的和第一次差不多,他們卻說“沒有剛才遠!”,第三次,他們說“拋的更近了!”就這樣,一會兒功夫,孩子們沒趣地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自我實現的願望,信心不足,就會放棄。特別是在老師和家長麵前,他們想獲得更多的稱讚和誇獎。事實上,讓每個孩子感受到成功與收獲的喜悅是教師和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對有自卑感、信心不足的“中等生”來說,教師和家長始終應該充當撥弄火花的人,要讓火花越撥越旺。

3、要有意識的接近中等生,縮短距離。

沒有哪個孩子不希望親近爸爸媽媽和老師,獲得家長和老師的喜愛。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爸爸媽媽常常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老師也常常使學生望而生畏。特別是“中等生”他們往往怕這怕那。他們長期被家長和老師忽視,因此,缺乏應有的關心、愛護、教育和培養。所以,家長和教師要有計劃地關注一下那些默默無聞的“中等生”孩子。關注的形式很多,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等等,都要納入到課堂上、課間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麵麵,要與孩子有意識的接近。

如上課時,老師給他們以鼓勵的眼神,他們就能積極思考,舉手發言;回家後,家長關切的問候,會使孩子感到溫暖,使他們願意把在學校一天的喜怒哀樂向家長訴說。就是這鼓勵的眼神和隨意的聊天,拉近了父母子女及師生的距離,使他們在以後的課堂上再也不默默無聞,真的活躍起來,學習也會有很大地進步。我們要隨時發現孩子們小小的進步,說一句“做得好”!為他們的表現喊一聲“加油!”一點一滴,他們都感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關心,逐漸產生對家長和老師的依戀與信賴,抑鬱情結會漸漸減弱直至消退。

競爭意識要逐步樹立

競爭意識是指人對外界活動所做出的積極、奮發、不甘落後的心理反應。它是產生競爭行為的前提。競爭是指個體或群體為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它是個人或群體與他人或其他群體的對抗性行為。

競爭作為人際關係的基本形態,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每一個人從小就開始處於競爭之中,從小學升入初中,從初中考入高中,從高中又考入大學,到踏入社會參加工作,無不經過競爭。競爭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它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人也在其中實現著自身的價值;競爭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正是因為競爭,才使得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飛速發展。

現代社會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教育……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存在競爭。人與人之間,企業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通過競爭,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新思維不斷產生,進而推動人類的生產、生活不斷向更高的階段邁進。因此,現代社會鼓勵競爭,鼓勵通過競爭調動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進步。

然而,廣大中等生往往存在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惰性心理。他們思想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屬於典型的中庸主義。他們總覺得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無足輕重,這種存在決定了他們的意識。他們盡管主觀上也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但活動中往往缺乏競爭意識,行為從眾,認為反正老師和同學也注意不到自己,因此,既不做榜樣,一般也不會掉隊。這種消極意識非常不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當今的中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步入社會後,等待他們的將是激烈的競爭,唯有學會競爭,才能適者生存。因此,培養中等生的競爭意識,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需要,因為競爭意識是個人或團體間,力圖壓倒或勝過對方的一種心理狀態,它能使人精神振奮,努力進取;它能促進中等生奮發圖強,進而從中等走向優等。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要引導孩子樹立競爭意識。

在當今社會,競爭已不斷地滲入到了各個領域。無論是商界還是官場,無不充滿著激烈的競爭,就連我們個人的生活中也充滿競爭,人們在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以期獲得高質量的生活。有人曾這樣說過:“一匹馬如果沒有另一匹馬緊緊追趕並要超過它,就永遠不會疾馳飛奔。”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任何事情都依賴於別人,隻想坐享其成,而不能知難而上;隻想得到機遇垂青,而不去拚搏進取,是談不上進步的,也不可能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中生存下去。

要孩子懂得,人隻要活著就不會離開競爭,隻是競爭的方式有的有形,有的無形,有時文雅,有時暴力,盡管方式不同,目的卻都是為了活得更好更有尊嚴。隻要我們還活著,就要生存下去,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就要參加競爭這場遊戲。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生存和競爭都是殘酷的。隻有懂得生存,學會競爭,我們才能更好地存活於世。

盡管中等生中,不乏有人有較強競爭意識。如,當看到優等生同學學習成績好時,自己也暗暗鉚足了勁,希望下次也考個好成績;當看到別的同學入了團時,自己也交上了入團申請書……這是積極的一麵。但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看到,大部分中等生心中無目標,努力沒方向,有的甚至還有這麼一種思想:某人比我還差呢。話語之間常透露出“我已經不錯了”這麼一種自我滿足的想法。

針對中等生的這一現象,家長和老師有責任引導他們樹立競爭意識。“今天我要比昨天好”的自我比賽,就是一種競爭意識的培養途徑,能促進孩子天天進步。也可運用故事進行教育,收集身邊力爭上遊的典型人物的先進事例教育廣大中等生,還可以創設情境,給孩子們提供比賽的機會,讓孩子們在比賽中體驗競爭,學會競爭。

2、告訴孩子要講究競爭科學。

競爭的最終目的是求更大的進步。所以,合理地選擇競爭對象和競爭目標,是達到競爭的合理性和最優化的重要保證。因此,家長和老師在引導中等生參與競爭中一定要講究科學,要根據孩子自己的情況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發揮自己的特長,彌補不足,使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告訴孩子隻要盡了最大努力,即使輸了,也是另一種成功。因為在競爭中你已經提高了自己,已經發展了自己,今天的自己已比昨天進步了。勝利了也不能驕傲,今天的勝利是昨天努力的結果,應總結經驗迎接明天的競爭。

3、提醒孩子競爭不忘合作。

有人認為,隻要是競爭,要麼兩敗俱傷,要麼一方戰勝另一方。實際上,有更好的結局:“以和為貴”求雙贏,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合作中共同發展。

IBM與微軟的公司間合作便是個成功例子。當初,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開發了個人電腦的模本,卻沒有合適的軟件可供運行。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微軟,抓住機會與IBM合作,為其開發操作係統軟件DOS。這個軟件成為操作軟件的革命,微軟公司從此強大起來。今天,微軟已成為電腦軟件的大哥大,前總裁比爾蓋茨是全球知名的首富。而IBM也成為電腦硬件領域的“藍色巨人”。合作使雙方都得到了發展。

善於合作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一素質。通過合作,就有可能在最短的時間裏獲得最大的發展空間,正所謂“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競爭時不忘合作,虛心向別人學習,許多情況下,合作能取得更大的效益,創造出單憑個人不可能創造的成績。家長可以結合身邊的事例使孩子明白,競爭與合作並不矛盾,應該做到“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最終實現共同進步,取得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