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中等生如何找到學習的門道(1 / 3)

學習態度一定要端正

做家長和老師的,最頭疼的事情莫過於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或者找不到學習門道。對那些學習不上心的中等生,家長和老師常常是費盡心思,擺道理舉例子,讓他們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或衝他們發火,用高壓手段、懲罰手段逼迫他們學習。可是,軟硬兼施效果卻常常並不明顯。好多孩子要麼厭學要麼磨蹭,學習效率低,要麼幹脆任你打罵,就是學不進去,有的孩子也用功了、努力了,可成績就是不理想……

對這樣的中等生,家長著急上火,老師唉聲歎氣,他們本身壓力也很大,活的一點也不快樂。因為在他們看來,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他們學習,顯然是要他們承受痛苦的折磨。

案例——

11歲的冬冬放學後,膽怯地把數學測試卷和語文練習卷拿給爸爸簽字時,把爸爸看的是火冒三丈。先是數學的測試卷子,分數75,爸爸暫沒發火,仔細看了錯的題,有兩道空著沒做,扣10分。爸爸問冬冬為什麼空著不做,冬冬說不會做。他爸爸仔細看了題,是兩道很簡單的求麵積的題,爸爸首先問他知不知道求這些麵積的數學口訣,冬冬說知道,並脫口而出地背了出來。“好,那你說說這兩道題符合你背的哪道口訣?這是個什麼型的麵積?”冬冬想了一下說:“知道了。”爸爸說:“你咋粗心大意呢,這是什麼學習態度啊,仔細想一想就會了,你就不想,你這不是找挨揍嗎?”

冬冬趕緊去改正,爸爸接著看他的語文練習卷,越看越來氣,錯別字不少。最令爸爸生氣的是冬冬那歪歪扭扭的字,前麵寫的密密麻麻,後麵卻空了很大的地方不寫,偏偏把字都擠在前麵的一點點的地方。爸爸從冬冬二年級開始就要求他描摩鋼筆字帖,要求他的字一定要寫的端端正正,可冬冬從來都是陽奉陰違,作業本上、考試卷上,極少有端端正正的字、漂漂亮亮的卷麵出來。爸爸拿紅筆把那些個歪歪扭扭的字一個一個地圈出來,嘮叨道:“拿去!看看你的字。數學、語文、英語,沒有一個字是寫的端正的,你這樣的學習態度,能學習好才怪呢。”

是的,沒有好的學習態度,那有好的學習結果。所以,隻有端正學習態度,孩子才能學得好考高分。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幫助孩子端正學習目的。

“我為什麼要學習?”很多孩子曾這樣問家長和老師。

學習是為了將來有個好工作,家長這樣叮囑;學習是為了將來考一所好高中、好大學,老師這樣告誡。可是孩子們卻想不了那麼遠,他們想的是:今天的數學作業還沒寫完呢,明天英語課的單詞還沒背呢……

很多時候,對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如何讓孩子喜歡學習?怎樣才能提高學習成績?有關學習方法的問題往往成為我們家長和老師關注的重中之重。的確,學習方法是一門學問,但是,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而學比怎樣去學更重要。

孩子的學習目的是要引導的,要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地引導,使他有所理解,有所認識,才能達到目的。孩子上小學時,我們對他說,上學要學會認字,要學會算帳,將來考個好中學;孩子上了初中時,我們要對他說,上了初中,要學更多地知識,要學會怎樣做人,要向更好地高中努力……對即將上高中的孩子,要告訴他們,現在的社會競爭很激烈,如果自己沒有本領,將很難立足,因此,現在的學習就是為了將來的工作打基礎,這樣使孩子明確了不是為家長、老師而學習,而是為自己學習。

目的明確後,再給孩子確定學習目標。有了目標,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向既定目標前進。當孩子一時的學習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及時幫他分析原因:是努力不夠?還是方法不當?不要用訓斥的口氣批評孩子。有些孩子學習上不去的原因,恐怕是學習目的不明確,而且家長又沒有及時幫助孩子分析原因,端正態度,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學習產生一種畏難情緒。

當然,端正學習目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條件量體裁衣。分析孩子的學習實力處於什麼水平,如果是中下等水平,家長也要他報考重點高中,隻會加大孩子的心理負擔,這是不切實際的目標確定,如果是中上等水平,不妨去努力嚐試。

要引導孩子真真切切地明白,學習是為他自己而學的,隻有明確了這個學習目的,孩子才會始終如一有學習熱情,也真正有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

2、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期望的成績和分數,還可以使孩子一輩子受用。那麼,到底哪些學習習慣比較適用於中等生呢?

①一心向學的學習習慣。在諸多學習習慣之中,一心向學的習慣是重中之重。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不管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日常生活中,孩子就會有意無意地把萬事萬物與自身學習的知識聯係起來,孩子的大腦會隨時將所獲得的學習信息過濾、加工、再造,從而獲得意外收獲,孩子將感到學習的無比樂趣。

一心向學的孩子善於利用時間,他們能夠見縫插針,巧妙地利用時間,從而為己所用。如,在休息放鬆之時,回憶剛剛課堂上老師講的重要內容;利用放學回家路上的時間記憶英語單詞。這些都是一心向學的習慣表現,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於是點點滴滴微不足道的時間轉化成了知識,逐漸形成了優勢。

②專心致誌的習慣。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專心致誌、注意力集中的學習習慣。古語說,一心不可二用。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專心致誌,做事就會事半功倍。一個普通人不可能同時很好地做到一手畫圓,一手畫方。有人會說,我們看到過兩手同時寫字,而且寫不一樣的字的人,這樣的人一定能同時一手畫圓一手畫方。可東子在這裏強調的是“普通人”,對於少數奇才,或許能做到。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不可能同時高質量地做好兩項或者兩項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時做,那勢必使每件事的質量都下降。所以,要有一個好的學習效率,就該做到專心致誌,一心二用絕對無法保證學習效果。

培養孩子專心致誌的學習習慣,是貫穿於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的。比如,要求孩子上課認真聽講,不要擺弄筆、書之類的,要求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心無旁鶩,不要拖拖拉拉的……也就是說,要讓孩子養成幹任何事情都要集中精力的習慣,那麼在學習的時候,他就更容易做到專心致誌了。但是,在這裏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培養習慣絕不是以扼殺孩子天性為代價的,比如孩子上課有些小動作或坐姿不端正,其實隻要不影響他人學習就不應該製止。就是我們成人聽課或是開會都要不斷的活動身體,為什麼非要要求孩子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呢?

3、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中等生的學習成績上不去往往是因為,他們的學習是被動的,在家是父母逼著學,在學校則是老師壓著學,反正都不是主動學習,這樣學習效果不可能好。因為對學習的態度如何,直接決定著學習的效果。

學習離不開主觀努力。我們可以看到,從語文的文言文到英語的單詞、詞組;從數學的定理到物理的公式,需要的無不都是多看、多讀、多記、多背、多默,我想這五“多”,隻有勤奮者方能堅持。古今中外,哪一個有所成就的人主觀不努力,不勤奮呢?正如古人所雲:“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而僅有勤奮還不行,良好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至關重要。比如:課前要預習,隻有在家中認真充分的預習了,才能提高聽課的效率,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聽課要專心,聽課一定要排除一切幹擾,簡明扼要的筆記也是有助學習的好幫手。課後要複習。這是對課堂學習的消化與鞏固,也是對即將要做的作業作一個提前的預習。重視做作業。作業作為檢查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方式,一定要認真對待,千萬不可敷衍,甚至抄襲。

學習目標必須要明確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小村莊比賽爾,它在沒有被發現之前,還是一塊貧脊之地,那裏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那兒,而是他們嚐試過很多次都沒能走出去。當一個現代的西方人到了那兒,聽說了這件事後,他決心做一次試驗。他從比賽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出來了。

經過此事,他終於明白比賽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鬥星。因此,他告訴當地的一位青年,要想走出大漠。隻要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星走,就能走出大漠。那個青年照著他的話去做,三天後果然來到了大漠邊緣。青年人也因此成了比賽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了小城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從選定目標開始!

在任何一個領域中,取得成功的人,他們的行為幾乎都是指向於自己設定的目標。有了目標,內心的力量才會找到方向。

案例——

初二學生曉峰大的目標不缺乏,從小就想當這個家那個家的,想過長大後當科學家、歌唱家,還想過長大後當作家。最近曉峰又說長大後要做偉大的建築家,造出比上海世博會上還漂亮的房子,這讓爸爸媽媽很高興,認為兒子有理想。可因為這些大目標實現起來太遙遠了,是長大後才能實現的,所以現在曉峰學習就缺乏努力的動力,學習起來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比較盲目,因此,學習成績也不理想。

後來,曉峰媽媽讀了一本書後受到啟發,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缺乏近期目標,遠期的目標要經過長遠的等待和努力,容易讓孩子失去熱情,但是近期的目標容易實現,可以激起孩子的熱情。因此,曉峰的媽媽幫助孩子製定了近期目標,由於近期目標明晰可見,孩子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有目標才能走向成功。

台灣大學有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追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環境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6%的人沒有目標;61%的人目標模糊;9%的人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4%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

根據25年的追蹤調查發現,他們的生活狀況十分不同,4%擁有長期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不曾改變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不懈,若幹年後,他們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9%擁有短期目標的人,多半生活在社會的中上階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一些短期目標不斷實現,生活品質穩定上升,他們成為各行各業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61%目標漠糊的人,幾乎生活在社會的中下階層,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26%沒有目標的人,他們幾乎都屬社會的最底層,生活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需要社會救濟,並且不時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所以說,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個選擇,你選擇什麼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也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中等生要想成為優等生,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樹立一個成為優等生的目標,因為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樹立目標後,再按計劃朝著一個個目標邁進。邁進的過程中困難是難免的,要樹立不怕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持之以恒,最終才能走向成功。

2、要學會製定目標。

目標是指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旦製定了一個目標,就會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力量,努力朝著所定的目標前進。目標,是一種希望,在希望的激發之下,人才會不斷地追求進步向上,所以,中等生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和效率,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設立非常明確的目標。

那麼,家長和老師應該怎樣幫助中等生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呢?

一般來講,確定中等生的學習目標應當符合以下兩個原則:

①遵從他們的意願。學習目標的確立一定要遵從孩子的意願,家長和老師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要讓孩子自主製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如果一個人充分地相信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就具有了從事任何活動,並且達到任何一個目標的信心和能力。一旦中等生敢於自主地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並為著這個目標投入自己幾乎所有的精力時,那他在學習中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績,考試中也一定會考個好分數。

②由孩子自己的興趣和實力來決定。目標也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自己的實力的變化而變化,無須過高,也不能過低。有一位初中曾是中等生,後來考上了省實驗高中的孩子說過:“初一的時候,我隻能保證自己考到班級前20名;初二時改為班級前5名;到了初三,我便把目標鎖定在校前10名,並為此努力拚搏。”

實現目標要有步驟性,一步步向目標邁進,最終達到實現學習的總目標。比如說,這一節課必須掌握住哪些知識,這一天的複習要包括哪些內容,這一個月的學習要達到什麼效果,小到一小時,大到一月、一學期、一年,都要有目標,隻有這樣,才可以不懈怠,不放鬆,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自己的最終目標前進。

目標通常情況下分為三種:長遠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

人生長期目標,是一個十年、二十年甚至幾十年為之奮鬥的結果,應該定得比較遠大一些,這樣有利於發揮孩子的潛能。但由於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人生目標不一定非常具體詳細,隻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可以。長期目標比較遙遠,因此,應該分解成為一些中期目標,一般中期目標可以三至五年,小學生可以上初中為界,初中生可以上高中為界。

短期目標可以按照學年、學期為階段來製定,但不能和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相衝突,並且要綜合考慮各科學習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從時間來看,短期目標可分為學年目標、學期目標、半學期目標等;從內容來看,短期目標可以分為數學、語文、外語等各科的學習目標。

3、要有計劃的實施目標。

學習好與差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有無計劃。

有了目標,就要列出計劃來實施目標。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每天他具體應該幹些什麼,知道每天、每周、每月的安排。讓孩子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計劃列出來,做到自己對自己心中有譜。一份計劃上隻出現時間和科目是不夠的,最起碼還要有具體的章節的安排,包括做哪些習題,看哪些筆記都應當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揮計劃的優勢。

計劃要“實”,就也是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適當地高一些也可以,但絕不可過高或過低。太低了,計劃的內容鬆鬆垮垮,反而不如沒有計劃;但大多數孩子可能更容易把計劃列得偏高,開始還能拚一拚堅持一下,但很快地就敗下陣來。如果總是列這種過高過緊的計劃,常常完不成,那麼時間一久孩子就失去信心了。一份好的計劃絕不在於它的起點有多高,而在於它是不是能幫孩子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讓孩子的能力得到最好的發揮。

其次,計劃的安排應合理、科學,盡量不要讓孩子的時間浪費。應該說明的是,不浪費時間並不是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也不是說打球、看電視、上網等時間都是浪費。如六、日的時間,如果孩子的學習黃金時間在上午,而孩子卻在整個上午上網,看電視,而中午、下午才來做作業的話,這就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了。很多事不能不做,但要放在合適的時候做,黃金時間都應用來學習。

從去年上高中後,女兒依依就住校學習,因為一是孩子主觀上有這個願望,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三是為了體驗一種新的學習生活,所以我滿足了孩子的這個要求。可2010年春節開學一個月後的周末孩子回來說不想住校了,要求退寢通勤,而且羅列了很多理由:一是不能保證睡眠、二是影響學習、三是每天能吃到家裏可口的飯菜……隨後我與老師溝通證實了孩子所說,鑒於當初的住校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我便同意了她的這個請求。

於是,新的學習生活開始了,孩子首先拿來她為此製定的每日和每周作息時間(請見附表),經我審閱後打印上牆批準實施。現在,一個月過去了,孩子每天都按計劃快樂的學生、生活。

範薑國一作息時間表(高一下學期)

2010年3月29日起實施

周一至周六

5:40—— 起床

5:40——6:10洗漱、早餐

6:10——6:20到小區大門口乘坐班車

6:20——6:50上學路上

7:00——11:45上課

11:45——12:50午餐、午休

13:00——18:50上課

18:50——19:00到校門口去乘坐班車

19:00——19:30放學路上

19:30——20:00晚餐

20:00——20:20回顧今日所學

20:20——20:40預習明日將學

20:40——21:30課外閱讀

21:30—— 睡覺

周 日

7:30—— 起床

7:30——8:00洗漱、早餐

8:00——10:00寫作文

10:00——12:00戶外活動

12:00——12:30午餐

12:30——13:30午睡

13:30——14:30室內遊樂

14:30——16:30課外閱讀

16:30——17:15回顧本周所學

17:15——18:00預習下周將學

18:00——18:30晚餐

18:30——20:00上網遊樂

20:00——21:30看電視

21:30—— 睡覺

備注:

1、由於周日可以晚起,所以周六睡覺時間可以推遲一小時。

2、戶外活動主要是小區內健身區健身、打球及周邊散步等。

3、室內遊樂主要是與家人玩軍旗、象棋、五子棋、克朗棋、撲克等益智類棋牌。

4、每隔一個周的周日可以盡情地逛一次街,吃些可口的小吃,買些可愛的小飾物,當然還要去書店和圖書館去買書、看書,每個月要遊泳一次(2-3小時)。

5、清明節、五一節,隨家人郊外踏青遊玩。

6、本學期學習目標:學習成績進入班級前5名,綜合素質第一名。

學習狀態務必調整好

“中等生”之所以中等,不會調節學習狀態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現在的孩子,無論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學習的壓力無時無刻不在伴隨著他們。同樣的學習任務,學習方法掌握的好,學習狀態調整得好的孩子,就學習輕鬆,成績也可人;反之,孩子學習壓力就大,成績就會中等,甚至更差。因此,教孩子學會調節學習狀態很重要。

有關調查表明,現在的孩子中有近30%的孩子上進心不強、進取心欠缺,安於成狀,不思進取;50%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浮燥心理,雖然這些孩子也有理想、有抱負、有學習目標,但是做事無恒心、見異思遷不安心,總想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結果欲速則不達;60%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容易渙散,如做著數學題又想起英語要趕緊做,英語剛開始做又想起還是數學更緊,有的把學習看成一項負擔,提不起興趣;40%的孩子感覺自己學習進步不大,因此信心不足,經常有逃避的想法。

這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動,致使他們學習效率低下、思維呆滯、心理疲懶。在學校應付老師的作業、混日子,外表看起來也在學習,也在看書,但“腦子早經飛到了外麵的世界”……

案例——

有一個剛上初中的孩子,由於作業量的增多,每天放學的時間都很晚,回到家已經很累了,再做作業時思想很不集中,寫著寫著就想打瞌睡,所以效率很低,作業做得很慢。這孩子每天回家後就在為作業折騰,甚至有時累了先睡了,就完不成作業,狀態很不好,孩子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調整,怎樣才能提高做作業的速度,而家長也隻是一味地嘮叨。

即便有時不困,這孩子一個人在家中的時候,也沒興致做作業,因為有電視、電腦在誘惑著自己。看著別的同學除了完成作業還自己做練習題,可自己連作業都完成不好,孩子就犯愁,日子一天天混過去,想用功都用功不起來,想努力卻不知該如何努力……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要教孩子學會調節學習壓力。

人需要壓力,人無壓力就會輕飄飄,就會一事無成。適中的壓力是一種動力。作為孩子,每天主要是在學習,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就是一種競爭,就不可避免的帶來壓力,因此要學會調節壓力。如果壓力過大,不但會影響學習,甚至長期積澱後還會形成心理問題。

學習壓力過大,孩子一般都會有焦慮,心煩氣躁等症狀,有時還會頭疼、失眠,但隻要適時調節,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告訴孩子:首先是要時常激勵自己,增強自己的信心。壓力總是對沒有自信的人造成傷害,壓力就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因此要時常激勵自己,增強自己的信心。可以在自己的床前、寫字台上寫一些能激勵自己的名言警句;可以多想一些自己頂住壓力,戰勝困難和挫折走向成功的經曆。要相信困難和挫折隻是暫時的,隻要自己努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山。

其次,多和父母、老師或同學聊聊天。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和自己能聊得來的人聊聊,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壓力的宣泄,從中受到某些啟發,也可得到有力的指導。最後,如果學習壓力過大,感覺已無法忍受,不妨暫時中止學習,到戶外走一走,透透氣,可以對著樹上的鳥兒大喊幾聲,也可以順著小路跑上幾圈,充分的放鬆自己,或是找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做。

2、要培養孩子對待學習的積極心態。

學習狀態不僅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指內心世界的豐富。要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就一定要強調孩子對學習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積極的心理狀態。

為此,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早起早睡,保持強健的身體和飽滿的情緒;②邀請好朋友一起做作業、複習功課,能取長補短,也能相互勉勵監督;③注意飲食,多吃清淡有營養的食物;④作好學習計劃,別被作業牽著鼻子走,按自己製定的計劃學習;⑤先盡量完成今天的事,而不要因為昨天的事沒做完或沒學好而苦惱;⑥不要去想別人學的怎麼樣,做了些什麼,而要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學習進度;⑦適當放鬆一下自己,比如聽音樂、做家務等,不過要適度。

研究表明:在學習成績一定的條件下,考試心態的優劣對考試成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我們完全可以這樣推理: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一個人的學習心理狀態對學習成績也起著決定作用。

3、學習狀態決定了學習的成績。

孩子的學習心態是指孩子在對學習意義主觀認識的作用下,客觀上對學習采取的態度和對學習的感受或體驗。如果孩子對於學習的心理感受是愉悅的、滿足的、親近的,能從學習中體會到滿足感、成就感、幸福感,那麼在他的內心深處,就會產生一種主動的想反複體會這一過程的主觀願望,於是在行為上他就願意學,以求得心理上的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於學習的感受是厭煩的、排斥的、遠離的,他就不願意學習,就會對學習進行逃避,以避免心理上的厭煩感。

這兩種相反的對學習過程的心理體驗,一種是積極的、主動的,一種是消極的、被動的,前者的學習一定是熱愛的、深入的、專心的、高效的、成績好的,後者的學習一定是厭煩的、浮淺的、應付的、低效的、成績不理想的。

孩子成績差異很大,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最大的原因不是學習的方法不當,而是孩子的學習動機是否強烈,學習體驗是否積極。

人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歸根到底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再好的教法、再好的教材,如果他們自己不學,也是枉然。所以,家長和老師必須幫助孩子調整好學習狀態,改善孩子的學習體驗,激勵孩子的進取心和上進心。

要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學習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孩子積極的學習心態、積極的學習心理體驗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因為隻有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是一件能給他們身心帶來愉悅,而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體驗時,他們才會去主動嚐試、去主動的反複體驗,也隻有這樣才會產生學習的願望。

圍魏救趙,功夫在詩外

先說說這“圍魏救趙”吧,它出自《史記》中《孫子吳起列傳》,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麵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麵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而“功夫在詩外”,原是宋朝大詩人陸遊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給他的一個兒子傳授寫詩的經驗時寫的一首詩中的一句。詩的大意說:他初做詩時,隻知道在辭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領悟到這種做法不對,其實作詩的功夫並不在詩本身,而在生活中。

這兩句話對教育孩子也很適用,尤其是對中等生的教育。

如今,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中小學校的老師滿腦子裝著升學率和考試範圍,所以他們在授課的過程中,第一懶得擴充知識麵,隻是在考試範圍內引領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多講一點都認為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