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家長如何正確幫助中等生(1 / 3)

為孩子創造健康快樂的家庭環境

說起幸福家庭、和諧家庭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對於“健康家庭”知道的人卻不是很多。其實亦如個體一樣,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家庭也是沒有健康家庭,也就沒有幸福家庭,沒有幸福家庭,孩子就沒有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才是健康的家庭呢?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比如夫妻互敬互愛、尊老愛幼,家長愛崗敬業、不斷學習;擁有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健康、環保、節約意識;讓孩子從小養成文明健康、珍惜資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溝通時不居高臨下;注重家庭成員間的心靈溝通,遇到矛盾在互相交流中尋求解決,家庭氛圍和諧美滿……

家是什麼?家是沙漠裏的綠洲,風浪中的港灣;家是人生的驛站,生活的愛窩;家是我們人生路的起點……

家庭健康是幸福家庭的基石。

要想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必須先給他一個健康快樂的家。

每一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天使,隻是由於降生在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接受了不同的父母親的影響和教育,使得他們變成了優等、中等和差生,由此,他們的未來人生也會變得迥然不同。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健康快樂的家庭環境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礎。一個人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的形成,完整的人格塑造,都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環境的熏陶。對每一個孩子,特別是處於對環境比較敏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向“差生”行列的中等生來說,家庭環境的好壞更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和成才。

案例——

琪琪在初中三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成績不太理想,因為再過幾個月就要中考了,學校召開了家長會。會上班主任老師介紹了每位同學的考試成績和年級排名,琪琪的成績位居中等,老師說,琪琪最近學習有退步,課堂上精力不集中,讓家長了解一下情況,並說如果抓緊了,努努力琪琪就能考入重點中學——市一中。

琪琪媽媽心急火燎地趕回家,一進屋,就把琪琪叫到眼前,暴風驟雨般地訓斥了琪琪一通。誰知媽媽的一番說教,不但沒有使琪琪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琪琪還衝媽媽發起火來:“我學習退步都怨你!一天到晚就知道招一幫人在家裏打麻將,我寫作業都沒個安靜的地方,晚上10點多了你那幫‘麻友’還不走,非要打完8圈不可,害得我睡不好覺,早晨起不來,上課困得都沒心思聽課。你還有資格要求我這、要求我那?你想過我的感受嗎?你們做家長的就知道訓斥孩子,從不反思自己的行為……”聽了琪琪的話,媽媽張大嘴巴驚訝地坐在那裏,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父母要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一個14歲的男孩在給東子的郵箱裏發了一封信,他是這樣形容自己的家庭環境的:

我媽媽自從學會了上網,她把網絡看成了自己的維生素——每天必需。下了班就打開電腦——QQ農場、鬥地主、打麻將、聊天樣樣在行,甚至半夜裏算計好時間起來“偷菜”,根本沒時間管我學習的事。我進步了沒有掌聲,退步了也沒有關注,除了要錢的時候是有求必應,其他免談。

爸爸忙應酬經常不回家吃晚飯,每當這時媽媽就不做飯,塞給我點錢打發我去外麵自己解決,自己說減肥不吃了。家裏永遠是髒亂差。為上網的事爸爸沒少跟媽媽吵架,甚至鬧到要離婚的地步,可媽媽就是不改,這讓我頭疼。我最近根本無心學習,成績從班級原來的十幾名已經落到了二十幾名。

要教育孩子,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就應該先管好自己,以自己好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對於一些家長來說,不要以為家也有了,工作也有了,就可以鬆口氣了,就不用再努力了。吊兒郎當,不求上進的家長,會無形中成為孩子的“榜樣”。作為家長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這即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孩子之必須。父母的學習與求知,必然在孩子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慢慢的耳濡目染,長時熏習,孩子一定會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也會有所提高。

每個做家長的都應該明白,當我們教育孩子應該如何時,應該注意到我們自己是否正在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些道理。孩子也在察言觀色,他們會從我們身上學習生活。有的時候,孩子做作業累了,抬起頭來看到我們在玩牌、在喝酒、在網聊,他的學習意誌也會減弱;如果他看到的是父母仍在忙於工作上的事情、忙於學習提高、忙於勞作,孩子也會珍惜自己的學習時間。

一個缺乏理想、抱負,沒有責任心、進取心的家長,是不會給子女一個好的楷模作用的。

2、父母關係和睦,快樂的親子環境有利於孩子學習。

父母之間的和諧,是家庭穩定、溫馨的基礎,也是孩子心理穩定和健康的保障。家長之間感情不和,言行衝突,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波動,使之產生心理上的不良反應。如果因為父母之間關係緊張造成了不正常的家庭氛圍,那麼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

但卻有很多父母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誰家不吵架不拌嘴,那都是家庭尋常事。所以兩口子吵架拌嘴不注意讓孩子回避,鬧的厲害了還會大打出手,常常引起孩子的驚懼。孩子長期在緊張壓抑的家庭環境中生活,心裏負擔加重,時刻擔心家庭會有變故,學習怎麼會好呢?

還有一些脾氣急躁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隻要一聽說孩子成績不理想,就非打即罵,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結果孩子不是日漸懦弱就是產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對著幹,你越讓我學,我越不學,結果是從中等生迅速滑向“差生”。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快樂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性格開朗、上進、有自信心等特征。這是因為這樣的家庭能給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於家中感到溫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愛被尊重,也學習到如何愛他人,如何尊敬他人,從而增強了自尊和自信,學習成績也不會落後。

3、父母穩定的情緒是健康快樂的家庭環境的基礎。

父母的情緒不僅關係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到教育子女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父母心情舒暢,情緒愉快,可以給家庭創造一個祥和歡樂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孩子會感到親切愉快,樂於完成父母所交給的任務,學習也會更加專注。

相反,如果父母情緒波動較大,甚至將自己在工作中不順心的事和不滿的情緒帶回家中,把孩子當作發泄對象,就會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緊張、恐懼和戒備狀態,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導致學習不良。也有的父母,在孩子麵前無限度地流露自己的“愛”,或者當著孩子在客人麵前無休止地讚揚自己的孩子,甚至誇大其辭,他們不懂得溺愛並不是真正愛孩子,而往往是害了孩子。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善於用理智來駕馭自己的情感,努力培養自己的健康情感,保持情緒的穩定,避免大起大落,喜怒無常。

父母穩定的情緒來自於各自的性格和彼此的尊重和理解,雖然我們的性格不好改變,但是我們的思想觀念總是可以調整的,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為人父母就要為之付出努力。

正確認識自我,幫助孩子尋找自信的支點

“正確認識自我,時刻充滿自信。”東子時常這樣告訴自己。

正確認識自我就是能夠全麵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自信則是自己對自己的積極感受,而如果這個“感受”變得消極或到了貶低自己、否定自己的地步,這就變成了自卑;而如果這個“積極的感受”到了誇大、不切實際的地步,那麼這就變成了自負。我們的中等生更多的時候是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由此也就難於自信了。

自信的人表現出充分地肯定自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欣賞自己,了解到自身的缺點並能接受它、以它作為挑戰自己的動力;行為上積極進取,敢於通過自己的行動實現目標,體現自己的價值;勇於接受挑戰,遇到挫折不氣餒。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進行過研究,發現他們都具有三種優秀的品質:一是性格上具有堅韌性;二是善於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進行成果的積累;三是自信心很強。

在我們周圍生活中,不難發現,那些自信心強的人,能抓住機遇,充滿自信心地去迎接挑戰,想方設法獲得成功,而那些自信心弱的人,往往是退卻順從,成為生活中的弱者。

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對他們一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自信是孩子成才的必備心理素質。要使孩子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但生活中,一些中等生孩子卻不自信。

案例——

李華是沈陽市一所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家長,她苦惱於自己的女兒一直是個學習中等,自信心不足的孩子,什麼事還未開始做就覺得不行,就退縮,有時甚至做到一半了還沒信心完成,還打退堂鼓。這讓他們夫妻倆大傷腦筋。

李華的女兒婷婷一直希望自己能擁有一部MP4,媽媽便對她說:“如果期末考試語文、數學都考到90分,我一定給你買”。婷婷很是爽快地答應了。李華暗自竊喜:“女兒總算有點上進心了!”沒想到第二天中午放學回來婷婷灰著臉對媽媽說:“媽媽,我好像考不到那麼多分,如果我數學考90分,語文考80分你還給我買MP4嗎?”為了增強女兒的信心,李華同意了她降低的條件,沒想到婷婷又補了一句:“如果這次沒考好,下次考到了,你還說話算數嗎?”

聽了婷婷的“條件”,李華不由得沉下了臉,說道:“仗還未打,你就已經認輸,那哪還有贏的可能呢?”女兒信心不足,讓李華夫婦無可奈何,沒有上進心,學習上不去更讓他們束手無策,他們不止一次憂心忡忡地跟婷婷的老師談起女兒的情況,尋求解決的辦法。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很多孩子成績差隻是自身努力不夠。

很多家長和老師認為,孩子(學生)考不好是自身笨的原因,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根據東子的調查了解,學習不好的孩子有很多原因,大多數是學習方法不當或孩子沒有盡心努力,隻有很少(不超過5%)的孩子是因為智力因素所至,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笨”。

上初三的小偉成績中等,總分徘徊在400分到420分之間,所以當時班主任給小偉定位的是一般高中,或者是錄取分數比較低的職校。

一次家長會後,爸爸找小偉談了話。爸爸很肯定地對小偉說:“兒子,我相信你一定能進重點中學的。”小偉當時一下子傻了。小偉想:“按照我這個成績,怎麼可能進重點中學呢?”但是爸爸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和小偉一起分析了現在的學習狀況,告訴小偉不足在哪裏,優勢在哪裏,然後對小偉說:“這段時間,你隻要努努力,把薄弱環節補上來,上重點中學肯定沒問題。”

從那天起小偉信心倍增,覺得每天複習起來都充滿了動力。他主動找到各個科目的老師,請教不懂的問題,多做多練,多看多聽。模擬考小偉就進步了不少,結果中考的時候,小偉發揮超常,以470分的總分考入了一所很不錯的重點高中。

對於成績處於中等的同學而言,考試結果如何,很關鍵的是他的信心問題。家長應該多給予鼓勵,中等生自身也一定要給自己多打打氣,如果自信心能得到極大發揮,相信能出人意料。小偉同學雖然平時不是很優秀,但是因為平時學習認真,他的基本功還是比較紮實的,主要還是對自己的信心不足,所以家長和老師適當地鼓勵很必要。

2、讓孩子排除消極自我。

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往往在內心裏有很深的“消極自我”情結,他們習慣於對自己說“我不行”。有的孩子在學習上認為自己天生比別人差,考試成績總不好,再怎麼努力也不行;有的孩子在文體活動上認為自己很差很差,別人一首歌很快就學會了,自己卻五音不全老是跑調,別人立定跳遠成績都很好,自己卻天生肥胖不是塊運動的料。

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經常被消極自我的情結所困擾,他在沒有做事情之前就會先否定自己,做起事情來自然就不會有信心,而越沒有信心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失敗對自信心的打擊就越大,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家長必須要幫助孩子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要引導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要想辦法使孩子能夠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如經常找找孩子的過人之處,充分發揮孩子身上的這些閃光點並使其更加耀人,使孩子感覺到自己原來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差;當孩子遇事感到信心不足時,提示他用積極的語言來暗示自己,“別人行,我也能行”,“我再努一次就會做好的”,對於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上出現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這樣就可以使得孩子能經常保持一種愉悅情緒,不斷地奮發向上。

3、多鼓勵孩子、表揚孩子。

“稱讚”對於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很多家長都隻知一味訓斥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卻很少把讚許給予孩子,孩子的自信又從何而來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實驗證實,當批評減少而多多鼓勵和誇獎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不好的事會因忽視而減少。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做父母的深入思考,家長應當明白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花朵會在批評下枯萎,會在鼓勵和讚揚聲中綻放。如果您想讓您的孩子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那麼您就應當記住:“讚美孩子最細小的進步,及時讚揚孩子的每一次進步,要誠懇地慷慨地去讚美你的孩子。”

當然鼓勵孩子,並不是不能責備孩子,也不是啥事都鼓勵表揚,要理性而客觀。如果孩子確實犯了錯,家長在準確了解孩子心理狀態的基礎上,在尊重和信任孩子的前提下,選擇適當的時機,采取適當的方法,運用適當的措辭去責備孩子,不僅可以彌補孩子的過失,而且還會激勵孩子努力進取。這種責備有時隻是一個眼神,有時是心平氣和的講道理。但責備不是絮叨,不是暴跳如雷,不是打罵孩子,否則,就有可能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