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家長如何正確幫助中等生(2 / 3)

4、要對孩子充滿信心。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但現實往往會令人感到遺憾,就像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優等生還是極少數的,大多數孩子學習成績平平,屬於中等生。這部分孩子人數眾多,可變係數大,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孩子學習逐步邁上坦途,而有的孩子則很容易下滑到“差生”的群體之中。

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家長都不能對孩子失去信心,因為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孩子的自我認識積極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如果家長首先選擇放棄了孩子,看扁了孩子,認為孩子這輩子沒戲了,不可救藥了,那麼孩子極有可能受此影響形成消極自我,不但自信心喪失殆盡,而且還容易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

人是喜歡被別人賞識的動物,尤其是對自我還不甚了解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去精心地嗬護,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在生活上的照料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可對孩子心理上的照料幾乎是一片空白,有傷孩子自尊心的話脫口就出,很少考慮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也不考慮對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負麵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心,其根源就在於此。有一句話送給家長,孩子隻有被別人發現了,他才能發現自己。

不斷品嚐成就感,幫助孩子創造成功記錄

一個人隻有品嚐到成就感,他才能不斷的向成功衝擊。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青少年好好學習的願望,如何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中等生卻少有成就感,為此失去了邁向成功的動力。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隻要我們給孩子機會,及時幫助孩子,他們就能不斷的創造成功的記錄。

案例——

在一所小學的計算機課上,老師教同學們學習建立文件夾和文件,三年二班的小傑因為不太會使用鼠標,建立的文件總是放不到文件夾裏。於是,他向老師發出了求救,老師對他說:“隻要你仔細想想文件夾和文件的關係,再把建好的文件拖到文件夾裏就可以了。”結果小傑還是屢試屢敗,不斷抬頭看老師,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老師,我知道了,肯定是這個鼠標有問題,要不給我換一台機器吧。”

“別忙,讓我來試試。”老師接過他的鼠標,在文件上點擊左鍵,輕輕向文件夾方向一拖,文件就進了文件夾。“哇!老師您真厲害!”小傑高興地說,但轉眼間又露出了沮喪的表情,因為老師又把文件夾裏的文件拖出來了。“小傑,剛才你為什麼說老師厲害呀?”“因為老師那麼容易就把文件放進去了。”“那為什麼老師能放進去上,而你卻不行呢?”小傑想了想說:“恩……說明我太笨了。”“可是你剛才說鼠標有問題,而現在老師能幫你把文件放進文件夾裏,這是要告訴你,這台機器的鼠標是沒有問題的。”小傑皺起眉頭,帶著埋怨的口氣:“可你又把文件拿出來了,好容易放進去的,多可惜啊!”“一點也不可惜,因為老師覺得你很棒的,肯定也能放進去。怎麼樣,想不想試一試?”“想!”小傑用很肯定的語氣答應道。

小傑重新拿起了鼠標,一開始,他仍然做不好,老師微笑著摸了摸他的頭。老師的鼓勵使小傑消除了內心的顧慮,他終於把文件放進了文件夾裏。“老師,老師,你看,我放進去了!”他的臉上洋溢著得意的喜悅。

想想看,如果當時老師不是這麼耐心的幫助他,那麼小傑也就無法體驗到自己努力過後成功的喜悅,而這種喜悅的心情將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動力。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成功是自信的力量之源。

自信心的建立需要有成功的體驗做為基礎。對廣大中等生來說,品嚐成就感的機會越多,就會越自信,越自信就越能夠成功。就拿孩子的學習來說,孩子的學習成績越好,他對學習就越有信心,學習興趣就越加高漲。反之,如果孩子在生活曆程中充滿了失敗的記錄,他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做事時就會喪失對自己的自信。比如孩子某門功課不好,一考試就“亮紅燈”,他就有可能對這門功課望而卻步,他就有可能在心裏否定自己,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也學不好。

因此,為了使中等生自信起來,家長要善於讓孩子嚐到成功的滋味,要多給孩子創造些體驗成功的機會。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家長要努力尋找孩子身上的這些閃光點,並使其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自信。比如有的孩子學習不太好,但歌唱得挺好,家長就可以經常邀請親戚朋友來聽孩子唱歌,孩子在這個活動中得到了認可,體會到了成功,他就不會那麼自卑了,就不會認為自己樣樣不如別人了,時間一長,孩子的這種自信就會遷移到學習上。

2、要鼓勵中等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可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家長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辦代替的太多,這往往讓孩子對父母長輩的依賴性逐漸加強。例如有時候,孩子看課外書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會喊:“媽媽,快來呀,這個字念什麼?”聽到孩子的求救聲,很多媽媽會立馬趕來告訴孩子這個字的念法。其實,很多時候那就是個常見字,隻要到字典裏查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做家長的沒有把這個鍛煉的機會讓給孩子,而是自己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一遇到困難,就大聲“呼救”,根本無法體會到,原來自己稍加努力就會成功的。

所以,家長應該有意識的讓孩子體驗能夠承受的困難。遇到問題的時候,應該鼓勵他們自己先想辦法解決,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而不是馬上給予孩子需要的幫助。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自信、勇敢、果斷的品質,還能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家校結合,為中等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積極為中等生創造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各種成功的體驗,是促使中等生向優等生轉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家長和老師不僅應以積極的態度,為他們創造機會,更快地促進中等生的個性健康發展。而且要加強對中等生進行成功教育。

首先,是讓他們打破對“成功”的神秘感。要讓中等生孩子明白,成功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圓滿地達到既定的目標就是成功。比如,能幫媽媽爸爸做好一件家務,能較好的回答老師的一個問題,能順利地參加一項社交活動,敢在眾人麵前發表自己的見解等等。

其次,要讓孩子學會“展示”自己。成功和“展示”是互相聯係的。有機會“展示”,才有機會獲得成功。家長和老師要善於創造條件,給中等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之在“展示”中增強興趣,優化個性。

同時,中等生通過“展示”自我,就會在同伴中實現良好的自我價值,他們渴望受到關注和“展示”的心理就會得到滿足,並在自豪榮耀的基礎上,樹立自尊心,增強自豪感,不斷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逐步躋身於優等生的行列。

4、創造機會,讓中等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作為中等生的女兒依依9歲時,家裏的錄音機壞了,依依要聽英語磁帶,她媽媽於是拿著錄音機到隔了一條馬路的修理部去修。花了10元錢,修理部的師傅說修好了,可是回到家,依依把磁帶放進去,聽了不到10分鍾,錄音機又“罷工”了。

這一次,她媽媽讓她獨自去修理部“複修”。很快,依依就回來了。她說,這一次她在修理部當場“驗貨”,沒問題了。可是第二天剛用了不一會,錄音機又壞了,依依不得不再次光顧修理部。第三天,問題又出現了。這次依依說,她上次去的時候就注意到修理部還賣小的隨身聽,她問了價錢了,35元一個。“媽媽,不如咱們再買個新的吧?”

她媽媽說,買新的不是不可以,可是這舊的畢竟花了10塊錢修了,如今沒有修好,那10元錢花得也太沒有意義了。依依說:“我有辦法,叫那個叔叔把那10元錢退給我們,我們再加25元買他的新的,不就可以了嗎?”她媽媽不無擔憂地說:“恐怕人家不會答應的,咱們三番五次叫人家修理,人家為著10元錢,也沒少費功夫,怎會輕易退給我們呢?”“會的,我去跟他說!”依依自信地說。她媽媽於是答應讓她去試一試。

依依蹦跳著出了門。10分鍾不到,她又蹦跳著回來了,手裏拿著一個嶄新的小盒子。妻子一看就明白了,依依的“談判”成功了。她帶著讚賞拍著依依的肩膀說:“你真行!媽媽去都不一定能成功!”沒想到依依眉飛色舞地說:“還有更讓你高興的事情呢,叔叔少要了我5元錢!看,這是剩下的5元錢!”妻子更高興了:“你真行,比我還強。”依依得意地笑著,擺弄起新的錄音機了……

類似這樣的成功,依依經曆了很多,正是我們為孩子創造了機會,孩子才不斷的體驗成功。由此,孩子越發自信,學習勁頭也越來越高,當然了成績也越來越好,所以才不斷的跳級。

一次偶然的成功會提高一個人的多少自信心沒法計算,但絕對會影響一個人對自我的重新審視。作為中等生,由於平時在意他們的人實在太少,讓他們表現的機會也很少,因此,他們自己對自己根本就沒有一個很好的認識。如果家長能人為地製造一些機會讓他們也成功一把,親身體驗一下成功的感覺,他們會從那種良好的感覺中得到啟發:“原來我也很棒,成功其實並不難。”

一日四問,幫助孩子強化自我監督能力

學習知識是人掌握本領的重要手段。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我們給他講道理很容易,但讓他養成一種好的學習習慣並學會一套好的學習方法,能夠在實際的學習中堅持不懈,克服困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大部分中等生來說,他們的智力是屬於中遊的。要想讓他們取得成功,就得讓這部分孩子的潛力發揮出來,讓他們強化自我監督能力。

自我監督久了就會形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人們通常隻把習慣和人的一些行為舉止聯係在一起,而卻很少把習慣和成功連在一起。但是,當你去了解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時,你會發現習慣幾乎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有些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有些習慣是在後來的學習、工作中有意識地培養出來的。比如,一個人從小就養成了當天的事情當天做完的習慣,他成年後,在工作中就會成為一個計劃性很強的人,所以培養中等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

中等生常常出現以下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平時對待學習馬馬虎虎,憑自己的小聰明,學習成績還過得去,有時還會在個別學科上“冒尖”,這類中等生,自己得意,同學們也羨慕他有個“聰明的腦袋”;二是平時看起來很努力,很少玩,學的刻苦,學習成績卻平平,有時還會在學習上出現低潮,這類中等生,自己著急,同學們看不起,說他“腦袋笨”。隨著學習年段的上升,到了初中,特別是初二、初三以後,學科增多,難度加大,這兩類學生學習成績每況愈下,“聰明的腦袋”不靈了,“笨腦袋”的則更加困難重重,自己苦惱,家長著急。

中等生學習成績不佳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他們的學習習慣不好,實際上,大約有70%到80%的中等生在學習習慣方麵存在問題。然而,遺憾的是,問題的嚴重性並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

小學和初中階段是各種習慣諸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自主學習習慣,尤其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巨大力量,終生受益。

要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家長就要每天睡覺前問孩子以下幾個問題: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問孩子今天上課認真聽講了沒有?

孩子的學習情況如何,我們要先看看他上課時認真聽講了沒有。上課時,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信息,還會用動作、表情傳遞信息,用眼神與學生交流。因此,上課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才會聽得懂,領會明白。

要想孩子進步,就要每天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課堂表現情況:上課是否認真聽講了?老師講的內容是否都懂了?讓孩子給家長講題是檢查孩子是否認真聽課的一個好辦法。

告訴孩子上課的時候要緊跟著老師的思路,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獲得知識不僅快而且掌握牢固。要有重點地聽老師講課,尤其是當老師講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要集中注意力聽,邊聽邊思考,看看老師是怎麼分析這個問題的,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而不是盯著問題的答案。認真聽課會幫助自己將知識構成一個有機的體係,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彌補知識上的漏洞。

其實,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授課,優等生和中等生的智商也相差無幾,他們能成為優等和中等之分,上課是否認真聽講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2、問今天所學的知識掌握了沒有?

孩子每天去上課,但是知識掌握的如何呀?家長為此要問問孩子當天的知識掌握情況。在向孩子發問的時候,小學生的孩子起初可能會就事論事。比如當父母問,“今天老師教了什麼”、“今天你學了什麼”,時孩子往往說,“老師教了幾個生字,一篇課文”、“老師講了幾道數學題”。當你問“你會了嗎?”“你懂了嗎?”時,這時孩子回答肯定是:會了、懂了。

很多家長就此已經滿意,詢問也就就此停止,其實這樣的詢問等於沒有問,甚至會起到反作用,有時會養成孩子說謊話的習慣。不妨我們繼續:“老師對這些字和課文有什麼要求嗎”、“今天的作業和老師講的題有什麼關係?”“老師今天講什麼了?”孩子可能會答不上來,這恰好表明孩子還不會“完全聽懂課”,如果這時候有家長的耐心引導,孩子很快就會學會怎樣完全聽懂課的。

3、問今天的作業完成了沒有?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認真思考,認真書寫,一絲不苟,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尋找解決的辦法,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中不可忽視的一步。家長無論多忙,都要抽時間檢查一下孩子的作業情況,這對中等生的學習進步能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