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做作業盡量不要依賴書本,要把作業當成是考試,認真,獨立的完成。切忌自己不做而抄襲別人的作業。如果遇到有不會做的,先放在一邊,做別的題目。等其他的題都做完了再研究,翻翻書,鑽研一下例題,想想相互之間的聯係,一會兒就會有靈感了。對各科的作業,要學會合理分配時間,精力,盡量兼顧;在自己較弱的學科上,多花點時間。如果某科作業太多,分成兩部分做,中間插做別的題目,起到調節的作用。
要讓孩子懂得完成作業的重要。要監督孩子,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當天學的東西當天就進行複習,時間拖得越晚,遺忘率就越高。
4、問明天要學的新知識預習了沒有?
預習是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種學習習慣,幾乎每一個優等生都有良好的預習習慣。預習不單是提前看一看書而已,預習能讓孩子在聽課的時候有目的性。預習聽課的重點,可以使孩子更從容的聽課,因為一部分老師要講的內容都已經理解了,聽起課來當然會輕鬆。此外,預習會讓中等生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優勢,這種優勢會轉化成為信心,從而趕超優等生。
要使孩子養成在上課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要上的相關課程預習一遍的習慣,把預習的時間安排在每天的複習時間之後,因為知識是環環相扣的,把前麵的基礎知識掌握好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在預習的過程中先找出自己認為是重點、難點的地方,這本身就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過程。有遇到疑難題時,力求自己獨立思考、解決疑難,對於無法弄懂的地方,就用鉛筆畫上記號,提醒自己在上課時注意聽老師在這一點上的講解。預習時的思考是預習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如果預習不思考就等於沒預習。預習時要把精力投入在對知識的思考上,而非僅僅對書上知識的瀏覽、記憶,這樣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以上四問開始是由家長來問孩子監督孩子學習,以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隨著習慣的逐漸養成,家長即可放手,讓孩子每日自問以上四個問題,自我監督解決這些問題,自我監督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進自我學習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成功源於強項,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特長
對於大多數中等生來說,我們做家長的往往過於吝嗇自己的誇獎。家長們發現不了孩子的長處,就更不用說讓孩子展示自己的才華了。家長們往往認為孩子成績中等就沒有前途,更找不到孩子中等的“症結”。
有的家長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好,他們老是拿別人家優等生孩子的成績來比較自家的孩子。一些父母還會逼孩子“東施效顰”甚至“削足適履”,這種強行“修剪和嫁接”的方式,隻會讓中等生孩子備受煎熬。
案例——
大誌家和豐豐家是門對門的鄰居,倆孩子同在一個班裏上初中二年級。豐豐學習優秀,學什麼都快,興趣廣泛,業餘時間還學拉小提琴,豐豐的媽媽和爸爸決定讓兒子報考市裏麵最好的學校——育才高中;大誌愛運動,籃球打的很好,語文成績也不錯,但由於偏科,數學成績不理想,因此總成績排名也不太理想。大誌喜歡看武俠小說,立誌長大後要像金庸那樣寫武俠小說,還經常寫一些散文、隨筆等。可大誌的媽媽不理解大誌的行為,她認為總分上不去,就考不上好高中,將來也上不了好大學。她常拿豐豐的學習成績“教育”大誌,並把大誌關在家中,強迫他學習,業餘時間也不讓大誌去打籃球,還把大誌寫的隨筆統統撕掉了。
大誌媽媽在業餘時間讓大誌上各科補課班,並用物質獎勵等方法敦促大誌。可大半年過去了,大誌依然故我,成績依然是個中等,氣得媽媽整天跟他嚷嚷:“你算完了,前途一片黑暗。你要是能像豐豐那樣好學上進,那該多好啊!”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那樣,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有的孩子好靜,有的孩子好動;有的孩子喜歡文科,有的孩子擅長理科……這些都是孩子各自的特點。可是,我們往往會給那些好動、貪玩、偏科、總分排名上不去的中等生貼上沒前途的標簽。
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重視差異性,差異性使整個世界文明得以發展。重視差異性具體而言,就是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而是要及時發現孩子的特點,並加以引導,使之成為孩子的特長,在進一步幫助孩子發展其特長,成為其強項,這樣孩子才會離成功更近。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根據孩子的特點、特長來指導孩子。
王亮13歲以前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家長采用了補課、獎勵等種種手段全部無效。某天,王亮的爸爸驚訝地發現,兒子居然連續兩個多小時在看一本關於古錢幣方麵的書。他靈機一動,決定從此處下手。他收集了一些古錢幣方麵的資料,抽時間專門給兒子講了一些關於古錢的知識,結果發現兒子對古錢幣非常感興趣。兒子過生日,爸爸還特意送給他幾枚古幣,以後又有意識地給他一些零花錢,孩子都攢著買銅錢和書了。漸漸地王亮也看一些課內書了,成績也在上升,還立誌要考大學研究古錢幣。王亮一點一點地進步,最終考入了某重點大學的曆史係。
從一個班上學習成績中等的“中等生”到名牌大學曆史係的學生,是王亮的父親根據孩子的特點因勢利導的結果。假如這位父親不是引導孩子,而是嚴厲地責罵、無情地否定,這個孩子還可能成功嗎?有些父母在發現孩子的某些特別愛好後,不是加以鼓勵而是嚴厲禁止。這樣,孩子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越是父母想讓他們做的,他們偏不做。所以,隻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才有可能找著他們正確的成長道路。
2、要鼓勵孩子展示自己的長處和優勢。
娜娜是一所小學4年級的女孩,她從小學習畫畫,而且很有繪畫天賦,英語也學的不錯。娜娜的缺點是性格內向,語文數學學習成績中等。由於自信心不足,娜娜上課從不敢舉手發言,就是老師提問到了她,也總是聲音小的像蚊子一樣。為此,老師找到了娜娜的媽媽,商量一起幫助娜娜克服掉自信心不足的毛病。
一天放學後,娜娜興衝衝地跑回家,一進門就大聲嚷道:“媽媽,英語老師叫我和李牧(她們班上的優等生)一起批改單詞測驗”媽媽說:“你敢批嗎?”“怎麼不敢,老師說我和李牧的英語單詞考的全班最好!”媽媽乘機說:“娜娜,其實你有許多優點,隻是自己沒有認識到,上課膽子大點,把你的想法和答案告訴老師和同學,不管對錯,你會覺得其實自己並不比別的同學差!”聽了媽媽的話,娜娜的信心足了許多。
幾天後,一次放學一進屋,娜娜就告訴媽媽:“媽媽,我今天語文課舉手發言了,雖然不十分準確,但老師誇我有進步了。”從此以後,娜娜三天兩頭向媽媽報喜,自信心明顯加強,成績大有進步,而且娜娜的繪畫作品也頻頻貼在學校的特長作品展示欄中,不久前,娜娜的一幅蠟筆畫還被送到全國參賽了。就這樣,英語老師的一個小小的賞識,讓娜娜找到了自信,認為自己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自己也同樣能辦到。
所以,我們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並鼓勵他們展示自己的優勢,點亮孩子心靈深處那盞自信的明燈。
3、要學做“伯樂”式家長。
一個合格的家長平時要多注意自己“中等生”孩子的言談舉止,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特點和特長,及時的給予鼓勵和培養,使他們將自身原有的才能和天賦充分發揮出來,並體驗到自身的價值。
“鼓勵猶如陽光”。獲得家長的鼓勵和肯定是孩子的心理需要,這種需要一旦滿足,便會成為一種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多種潛能和特長便會激發出來。家長要做有心人,要學會對孩子觀察,鼓勵甚至讚譽,手持愛心的鑰匙,去打開孩子的心靈之門,像伯樂發現千裏馬那樣去欣賞你的孩子。那樣,你的“中等生”孩子也一定會在班集體中嚴格要求自己,揚起理想的風帆,用自己的強項去贏得自己的未來。
重視短板,加強孩子的薄弱環節
在一次給家長做報告時,有位家長很無奈地說: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了,就是想讓他考一所好高中,將來上一所好大學,能自食其力。可是我的孩子就是個中等生,經過努力還是原地踏步。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我隻能幹著急,一點忙也幫不了。
這確實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作為家長,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啊,可事實上,並不是每一位家長都能夠在孩子的學業上給予他實實在在幫助的,特別是孩子在某學科的薄弱環節久久不能克服,信心受到打擊的時候,許多家長更是手足無措。
案例1——
莉莉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自上學開始,老師就反應這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有時坐在那裏看著挺老實,可就是走神,寫作業粗心大意,做題馬馬虎虎,學習成績一直在中下遊,尤其是數學,一些數字總是搞不明白。為此,老師經常請家長,家長是能用的辦法都用了,也給莉莉請了家教輔導,可莉莉的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數學依然是一塌糊塗。
案例2——
明明是個中等生,今年初三了,由於初一初二時沒有好好學習,基礎很薄弱,尤其是語文和英語從小學起就比較差,到現在了語文老師讓寫一篇600字的作文,鱉了一天才寫出300多字,而且還很多語句不通。為此,他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打擊。家長想幫幫他,比如找老師給輔導一下,但是每次與他提到學習,他總是很煩躁的說不用管。
明明從小喜歡讀書,尤其是喜歡科學,經常讓家長幫他訂各種科學雜誌看,說是將來最喜歡搞科學研究,對於孩子的興趣家長很支持,但明明現在的成績就是個中等,考高中有一定難度,就是考上了在班裏也將是倒數,家長為此很困惑。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1、良好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
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我們給他講道理很容易,但讓他學會一套好的學習方法並能夠在實際的學習中堅持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告訴孩子,學習過程中無論是什麼學科,都要堅持幾個原則,那就是學習過程中的三步曲:這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孩子懂得: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的學習方法及目的性逐漸清晰了,取得同樣的成績就會感到比過去輕鬆,他嚐到了甜頭,學習也會從被動轉變為主動。要幫助孩子邁過學習過程中的“極點”,也就是在挖掘他的潛力,孩子邁過去了,他以後的路就會平坦的多,就會增強他的自信心;邁不過去,他就會停留在原地,甚至後退。
2、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成績的必須。
孩子由於年齡不大,自控能力和計劃協調能力較差,因此,家長與孩子一起協商每一階段的學習安排非常必要。每天學習些什麼內容,在什麼時候起床和就寢,甚至休閑時間作何安排都是學習計劃可以考慮的內容。
除此之外,家長可以對學習計劃完成的情況進行檢查,這樣既可以和孩子一起溫習學過的內容,檢查學習計劃的完成情況,又可以在輕鬆和諧的氣氛裏配合孩子製定新的學習計劃。家長雖然不是教育專家,但通過參與孩子學習計劃的製定過程,也可對孩子學習情況獲得比較全麵的了解。
有的家長在孩子深夜伏案用功的時候,常常感到十分欣慰,卻忽視了長期晚睡早起,會使孩子的學習效率下降。大腦生理學研究證實,高效的學習時間,小學生大約持續40分鍾,初中生為45分鍾,長期“疲勞戰”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損害大腦。家長除了幫助孩子控製適宜的學習時間,保證孩子8-10小時的睡眠之外,還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在複習過程中采用交叉、間隔複習的方法,例如可以交替複習理解記憶科目(如語文)和計算推理科目(如數學),合理使用左右腦,以提高學習效率。
一些好的習慣對於一個人的成才作用非同一般。學習亦是如此。
3、理性思考短板原因,才能解決“薄弱”問題。
想上好高中,將來上大學,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習成績,某一科成績薄弱,就必須補足,要想補足,就得了解“薄弱”原因,這是最起碼的理性思維方式。如果我們家長隻是停留在籠統的要求孩子和指導孩子上,不能引導孩子具體麵對客觀現實和解決實際問題,上大學,永遠隻能是個美麗的夢。
比如說,孩子的一次成績不夠理想的考試後,我們家長不能隻是籠統地評價孩子的成績高低,那是模糊的,而是要弄清楚孩子到底是什麼知識沒有掌握,是哪些原因,到底哪裏出現了問題;我們也不能隻是要求孩子努力刻苦,而要與孩子討論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方法。其實卷子已經經過老師的批改,問題是很清楚的,也是很具體的,錯誤的原因,孩子自己應是很清楚的,隻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具體地麵對和客觀的分析。
尤其是在如何解決問題上,我們更應該和孩子討論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法。比如說,英語單詞量記憶不夠,那麼,如何記住那些該記住的單詞,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數學解題思路不清楚,那麼,如何弄清這種類型的解題思路,就是一個很具體的問題。我們隻有把這些具體的問題逐一解決,孩子才能從中找到學習的感覺,才能逐步從學習的低穀走出來。學習是不可能“心想事成”的,必須腳踏實地、反複練習、形成規律,才能掌握的。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短板”都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是有辦法補上這塊“短板”的,前提是家長要為此付出心血,孩子也要為此付出努力。家長和孩子聯手,“薄弱”可以變成“強項”。女兒依依最初對寫作文沒啥興趣,很苦惱寫作文,後來我建議她把跳級後寫的日記,整理一下投寄出去,結果被《長春晚報》發表了,由此孩子對寫作文以致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現在這一當年的“薄弱”,已經成為她的“強項”,不斷發表的作品,印證了東子的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