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掌聲,中等生會更自信
從前文中談到的“中等生的現狀”中,我們知道孩子們有很多的期盼,他們期望能得到來自老師和家長的安慰、鼓勵、支持、理解、信任和尊重,他們同樣渴盼鮮花與掌聲,想從“中等”到“優等”……所以,請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不要吝嗇,盡可能地去滿足孩子的期盼吧。
您想讓孩子從“中等”到“優等”嗎?那就多給孩子點掌聲吧!掌聲就是力量,就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在知識與科技迅速發展與更新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優等生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學習,他們想讓孩子考上重點大學,將來出人頭地。於是他們大量投資,讓孩子進貴族學校……而一些中等生家長卻認為孩子反正沒多大發展,就順其自然吧。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少有過問,忽視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忽視孩子的自信心培養。甚至孩子學習上有了一些進步,在學校裏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回家向家長述說時,家長還愛理不理,甚至嗤之以鼻。
案例一
萬濤是一位初一的學生,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理想,班級50多名學生,他能排到30名。父母也曾為他請過大學生家教,也曾送他去補課班學習,但成績還是原地踏步。一次期末考試後的家長會上,老師表揚了一些學習有進步的同學,其中就有萬濤。因為萬濤的成績從上次考試的30名上升到了24名。同時家長會上老師還給進步的同學發了“奮進獎”獎品——一個筆記本。
家長會後,萬濤問媽媽獎品在哪裏,因為老師說過要給進步的同學發獎品。可媽媽卻說:“一個破本有什麼了不起,不還是排20多名嗎?還美其名曰什麼“奮進獎”?在那麼多家長麵前丟死人了,讓我扔了。”聽了媽媽的話,萬濤的心一下子沉到了“井”底!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自信”首先來自“他信”。
“自信”來自“他信”,很大程度上來自他人的賞識,而父母和老師及親人中的成年人的認可,比其他的賞識更為重要。
曾看過這樣一個關於自信的故事:
有一位四年級孩子的母親來到老師的辦公室,憂心衝衝地對老師說:“老師,我來請教怎樣才能使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我就教她學習寫字、做數學題,一、二年級時孩子學習還挺好。我花錢給她買各種各樣的學習輔導資料,還買了複讀機、磁帶、光盤……家裏什麼都有,可孩子的成績卻總是排在中等,最近我發現他越來越不愛學習了。您說,現在沒有知識,將來能幹什麼呢?”
老師問道:“那您是怎麼要求孩子的呢?”這位母親回答:“他總是考80多分,還想參加數學競賽,那不是扯淡嗎。我們單位小李的孩子學習就是好,每次都考90分以上,那才是參賽的料。我的孩子那麼笨,哪能行啊,讓我給拒絕了。”
瞧瞧,這位家長從來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又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在這種得不到賞識的“高壓”下學習,孩子肯定覺得自己不行。那麼,沒有自信,又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呢?
再看看我的一位剛從北大畢業的年輕朋友的故事:
這位朋友小學和初中學習成績都不錯,但是到了高中卻一落千丈,無論她如何努力成績都始終都在班級裏25名左右徘徊,為此她非常苦惱迷茫。
高一寒假的時候,這個女孩的一位從北京回家探親的表叔來看望她的父母,很自然的,家裏的大人們談到她的學習情況,女孩的父母連連歎氣,表叔卻說,小姑娘形象不錯,普通話也可以,而且還學過鋼琴和舞蹈,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如果再努力一下,去考北京廣播學院(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主持專業一定沒有問題。
表叔的無心之語,卻讓女孩看到了希望。從此以後,女孩整個學習狀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拿著飯盒出去,有課上課,沒課上自習。晚上吃完飯之後接著上自習,一直到晚上熄燈回到宿舍。這樣的日子她堅持了兩年。
兩年之後,這個女孩出人意料的考上了北京大學。那兩年的火熱學習狀態,一直是女孩一生中的最美好記憶之一,至少到現在為止,談起這段往事,女孩依然感覺那是最幸福的時光。
這就是賞識的魅力,這就是自信的力量。每個孩子的潛力都是無限的,關鍵是在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否給孩子了一個合適的目標和方向,是否發現了孩子身上的引爆點。
2、搭一個舞台,讓中等生樹立自信。
孩子都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哪怕中等生亦是如此。但現實中為何中等生對於上課發言,參加各種活動和學習競賽卻顯得十分被動呢?因為舞台都是為優等生準備的,哪怕去參加,也是作陪襯。沒有成功喜悅的刺激,就無法激起他們的表現欲。正如一位中等生在日記中寫道:“經過這次英語故事比賽,我才發現緊張隻是一時的,原來我也能行!”因此,家長和教師要鼓勵中等生,參加各種活動和競賽,讓優等生和中等生一起合作參與,挖掘中等生的潛力,給中等生脫穎而出的機會,把每一塊土地都開墾成肥沃的良田。
我在前文中曾說過,依依的各科成績中,語文和英語都屬於中等。
初中二年級依依轉學到沈陽市141中學後,學校創辦了晨曦文學社,團委老師讓她出任文學社的社長,雖然當時依依已經出版過《玩過小學》,作文也寫的不錯,但是語文成績卻不是很好,為此孩子曾猶豫過,通過我的鼓勵,最終走馬上任。
正是文學社這個舞台和老師的信任及家長的鼓勵,才使孩子既提高了寫作水平,同時也促進了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當然語文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試想,一個文學社社長,如果寫不好作文,語文成績不好,又何以服眾。
盡管依依的英語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到長春上高中後,英語老師還是讓依依做英語科代表。當依依得知英語老師讓其當科代表時,非常激動,充滿自信地說:“老師,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我一定努力學習,把成績搞上去!”老師鼓勵依依說:“老師相信你,才讓你當這個科代表,但不要有啥負擔,有事隨時找我。”不久,孩子的英語成績就有了提高,因為她知道,如果科代表本學科的成績不好,是無法讓其他同學信服的。
正是通過在學校裏老師給提供的舞台,和在家裏我給予她的鍛煉機會,孩子的學習勁頭才越來越足,自信心也日益增強。
曾有位偉人說過:“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能將人的一切潛能調動起來,使人在智力、體力、學習、工作和處世能力等各方麵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我們要善於創造機會,讓中等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賞識自己,尋找前進的驅動力。給他們搭一個舞台,挖掘出自己的閃光點,幫他們樹立起自信。
3、多加激勵,促中等生向優等生轉化。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裏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這種渴望也不斷地啃噬著中等生的心靈,他們都希望能夠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及同學的讚賞。因此,對待中等生,我們應多以鼓勵促使他們前進。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家長和教師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對孩子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
雖然許多中等生的智力、能力一般,但人的潛能是無止境的,當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被肯定的,他們會產生強烈的上進心以及競爭意識,這樣,教育的奇跡就會出現。實踐證明,中等生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並不比優等生低,所以對於中等生,我們要通過及時表揚,肯定他們的種種努力,幫助他們認識自身優點,增強自信心,勇敢地邁出前進的步伐。
在孩子取得成績和榮譽時,我們的掌聲是褒獎,是認可;在孩子麵對困難和考驗時,我們的掌聲是鼓舞,是動力。掌聲帶給孩子自信;掌聲帶給孩子鼓勵;掌聲帶給孩子向上的動力。孩子們在家長和老師的掌聲鼓勵下自信,在自信的基礎上努力,在努力的奮鬥下取得成功。
讓掌聲響在課堂,響在家庭,響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角落,讓掌聲伴隨孩子成長的每一天。
給予陽光,中等生會更燦爛
如今,在學校裏、在班級中,優等生往往會受到偏愛:課堂上,他們是老師主要的提問對象;課後,大考、小考、各種競賽又給優等生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表揚、鼓勵、成功也給了他們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因為優等生能給家庭、班級、學校帶來榮譽,所以被家長、老師、甚至學校領導寵愛著。
而那些中等生們,每天安靜地端坐或行走於教室內外,從老師和同學的視線中淡入淡出,默默無聞。課堂上提問,他們的手舉了又舉,沒人問津,終於無力地垂下,直至永遠不再舉起;有時他們也會在下課的時候鬧出點事情來,可事情太小,班主任甚至連眼都沒抬,擺擺手就把他們打發了。回到家裏因為在學校表現平平,成績不突出,也得不到家長的重視。這使他們變得沉默寡言,日漸枯萎。
案例一
劉陽在上小學時,學習成績在班裏一直名列前茅,爸爸媽媽很為自己的女兒驕傲。可是,進入初中以後,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第一個學期的期末考試,劉陽的學習成績一下子在班裏排在了10名開外,這對一向感覺自己學習良好的她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父母的態度也開始暴躁起來。
劉陽決心努力學習,下次考試擠進班裏的前幾名。然而,第二學期的考試成績依然不理想,仍然在中上遊徘徊。她有些失望了,不曉得自己成績下降的原因是因為能力低,還是因為壓力大,太緊張,導致學習方法不對頭。而這時爸爸媽媽的臉色更加難看起來,對她橫加斥責,罵她不爭氣,笨蛋一個,給家人丟臉。甚至有時候家裏來了客人,爸爸也會對客人說:“我們這孩子太不爭氣,腦袋瓜子太笨,將來肯定不會有什麼出息。”說得劉陽低頭不語,心裏很不是滋味兒。慢慢地她開始變得沉默寡言,自卑起來,對自己的學習喪失了信心……
案例二
一名中等生在他的QQ空間裏歎息道:“我是一個學習不爭氣的中等生。老媽老爸總對人說:‘這孩子不上不下的,考名牌大學沒什麼指望,放棄了又太可惜,真是煩人哪!’而老師更是忽略了我,鮮花般的微笑、陽光般的溫暖都給了尖子生(優等生),個別輔導的機會和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又施舍給了差生。我和我的中等生“難友”,隻能待在被遺忘的角落,沒有陽光雨露,甚至連雨雪風霜都沒有。”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幫中等生樹立“我能行”的信念。
孩子的成績牽動著家長的心,成了大多數家長最關切的頭等大事,這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當孩子成績下滑的時候,家長應該怎樣處理呢?這本來是幫助孩子重建自信的大好時機,可是很多家長卻對孩子冷嘲熱諷,而不是幫助他們找出學習成績下降的原因,最終使孩子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起點,是前進的力量。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看到自己的長處,尤其是對於那些中等生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們相信自己:“我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辦到的事情,我也能辦到”,“別人辦不到的,我照樣能辦到。”樹立這樣信念的孩子,就會具有最大的獨立性,就一定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績。
有一個很多人熟知的小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非常調皮和淘氣,為此學校將愛迪生列為“壞孩子”,因為愛迪生的搗蛋和喜歡別出心裁,常常弄得老師哭笑不得。最終,校方通知愛迪生的媽媽將他領走,告訴愛迪生的媽媽說這個孩子不可能有出息了。小愛迪生非常害怕媽媽會責罵他,而愛迪生的媽媽並沒有責罵他,隻是說了一句:“孩子,我相信你能行!”在媽媽的鼓勵下,愛迪生最終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發明家。
雖然,我的女兒依依不比愛迪生,但是我對依依的激勵同樣使孩子愈發自信,不僅在學習上取得了好成績,而且在生活上,孩子也處處顯示“我能行”,很多同齡孩子不能做的事,她都能很好地完成。
2、多給中等生正麵的暗示。
家長和老師積極正麵的期待,會使孩子感受到被關愛和被支持,從而使孩子充滿自信,生氣蓬勃;相反,負麵消極的評價會使孩子失去信心。
當孩子成績不理想,對自己失去信心,懷疑自己能力的時候,如果父母和老師能常常給予積極的暗示,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增強,反之就會更加自卑。有的家長經常罵孩子“笨蛋”、“啥也不是”、“你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孩子會記在心裏的。以後孩子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就會想起這句話,從而懷疑自己,就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是鼓勵和表揚,即使你不在身邊,他也會想起大人的話,並以此來激勵自己,不斷地去克服困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多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無論是一句肯定的言語,還是在關鍵時刻的支持,孩子都會感受到來自心底的力量。經常這樣做,孩子會越來越出色。
法國有句諺語:自以為鼠輩的人定被他人輕視、欺侮。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心理暗示”給人帶來的影響。經常性地給孩子一些積極正麵的“心理暗示”,孩子就會更加自信,向更高的人生台階邁進。
3、要發現中等生的“亮點”。
教育就是挖掘潛能。每個人都有著顯現的或者潛在的不同於他人的優點,發現並培養這些優點,才是增強孩子自信的關鍵。教育不是把孩子都培養成像筷子一樣齊,而是把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潛能都充分激發出來,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家長要善於看到和挖掘孩子的優點,同時也能夠善待孩子的缺點。孩子的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家長和老師幫助他們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意識地發現並擴大孩子的“亮點”,淡化他的“暗點”。
家長要善於對孩子說:“你真棒”,想辦法讓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我很棒”的感覺中。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去找到孩子的一兩處“閃光”的地方,加以表揚和鼓勵。這些好的行為可能是學習上的、也可能是生活上的,即使是一瞬間發生的,我們也要發現並及時給予表揚。
4、賞識是對中等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中等生“既自尊又自卑”,即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同時也耿耿於家長和老師的批評。中等生的閃光點相對較少,即便有也常被人們忽略,或看不見,或不予理睬。因此,家長和老師要善於對他們“豎起大拇指”,因為你們的“賞識”能滿足他們自尊的需要、克服自卑心理,並成為其前進的內驅力。
中等生渴望陽光,需要關注。如果我們多為他們“豎起大拇指”,肯給他們一點陽光,他們一定會光鮮燦爛;如果我們能給他們提供一個舞台,他們同樣能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如果你能給他們一支筆,相信他們同樣能夠譜寫出動人的旋律和優美的樂章。
感受溫暖,中等生會更幸福
眾所周知,在家裏,優等生可以讓父母寄托無限希望,可以讓父母在同事和親友麵前爭足麵子;在學校裏,優等生可以提高各個學科優秀率,在升學考試中能夠多為老師掙幾個重點校的名額,也是教師教學實績考核的“活廣告”。後進生的進步,則可以使父母化失望為希望,成為老師“轉化後進生”工作的師德材料。而中等生呢?他們在家長和老師麵前“前不見得高分,後不見進步”,他們不能像優等生一樣光環閃爍,也不會滑入後進生的行列,所以總是默默無聞,處於被家長和老師忽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