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往往缺少尖子生的自信和寵愛,又具有後進生所不具備的自覺,因而,中等生的學習包袱往往是沉重的,心理往往是渺茫的。在現實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家長和老師往往給予尖子生高度關注,寄希望於他們考重點,出人頭地,又對後進生緊盯不放,怕他們惹事學壞,卻忽視了中等生。因為在家長和老師眼裏,中等生既沒有太大的發展,又不能調皮搗蛋,惹出事端,因此,沒必要花時間花精力去關注這些孩子。然而,中等生同樣渴望家長和教師的重視與關愛,如果我們對這部分孩子多給予關注,中等生完全可以轉變為優等生。
案例——
一位中等生給老師的信:老師,你在班裏分了許多小組,每個小組有三個成員:分別是優秀生、中等生和差生各一人。我是七組的中等生。在這個小組裏優秀生阿文是“領頭羊”,差生阿亮是“改造對象”,但我不知道自己在這個小組裏有什麼“頭銜”,不知道能做什麼?
有一天,你讓我們小組的三位同學到辦公室幫著打掃衛生。我們來了,你分配的任務是:阿文擦玻璃,差生劉玉亮掃地,讓我負責送垃圾。老師,你還記得嗎?你先和阿文一起擦玻璃。你們一邊擦玻璃一邊談學習的事,談到高興處你就開懷大笑。你說阿文腦袋大,聰明,腦袋裏裝的知識就多,將來能成名成家,說得他美滋滋的。過了一會兒,你又幫著差生阿亮掃地,你們一邊掃地一邊談遵守紀律的問題。他拍了拍他的頭說:“你近段時間很有進步,不過,離要求還差著一截呢,以後要認真學習,好好遵守紀律。你小子將來也不簡單。”阿亮回應說:“謝謝老師鼓勵,我會努力的。”
我一直站在那裏等著送垃圾,你沒發現我嗎?老師,你與優秀生談學習,與差生談紀律,難道與我就沒話可說嗎?我是個中等生,一個中等生也希望與老師你一起聊一會兒,也盼著你給句鼓勵,或是拍拍我肩膀。但老師你真是忽視了我,甚至連我的存在也沒發現。我知道自己成績一般、紀律尚可、個性不突出,我就是這樣一個既沒給你爭過光,也沒給你惹過事的中等生。我的存在既不會讓你賞心悅目,也不會讓你憂心忡忡。如此,我就成了你不關注、不關心的中等生了。
前天,我要出校門去配眼鏡,來辦公室找你開張“出門條”。你抬頭看了看我,然後捏著筆遲遲不寫,然後再看看我,再低頭想一想。好大一會兒,我才明白過來:你一定是忘記我的名字了。於是,我輕輕地告訴你:“老師,我是七組的史峰。”你尷尬地笑了一下說:“噢,對不起,我竟然提筆忘記了。”然後你才給我寫了“出門條”。接過條子,我不但失落,更多的是傷心……
每個孩子在班級裏都是幾十分之一,但在家庭裏,卻是100%。他們代表的是一個甚至是幾個家庭的希望。所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應該是我們每一位家長和教師的責任,我們不能因自己個人利益得失,而忽視了中等生的培育,我們的家長和教師應該在關愛中等生的成長中多負一些責任。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要用一雙慧眼去欣賞中等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家長和老師一個激勵的眼神,都會給孩子極大的鼓舞,一道關愛的目光,都會給孩子莫大的安慰。眼睛,在中等生關愛上更具有獨特的功能!羅丹曾經說過:“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試想,如果我們不把分數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而是讓每個孩子都有相應的定位,都能得到悉心地培育和關愛,那麼創造的種子就能發芽開花,收獲豐碩的成果。那時,你會發現:中等生,他們也是那樣值得我們去愛。
每個中等生看似默默無聞,其實他們在學校裏,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對班級工作勤勤懇懇,很多時候,班級衛生工作、學校分擔區等等一係列工作都由他們來完成。正是這些中等生,使我們的班級多姿多彩,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在家裏,他們孝敬長輩,幫助父母做家務……
其實,隻要我們帶著一雙慧眼去欣賞他們,就會發現,那些看似普通的中等生,卻各有特色。隻要我們帶著一顆欣賞的心,就會發現,這些中等生是班級寶庫中非常重要的一份資源,是家庭歡樂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2、送一份自信給中等生,讓他們發現自我。
大文豪馬克吐溫曾大發感慨:靠一句美好讚揚我能活一個月。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質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賞識。賞識可以激發人的靈感和創造力,增強凝聚力。獲得家長和老師的肯定和讚美是孩子的心理需要,這種需要一旦滿足,便會成為積極向上的原動力,人的許多潛能和情感便會奇跡般激發出來。
中等生之所以成為中等生,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默默無聞,因而得不到家長和老師的重視與鼓勵。在一次次的不自信中,他們漸漸退縮,對任何事情都產生畏難情緒和怕挫折的心理,而最終被化歸為中等生之列。為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經常使用略帶誇張性的語言去鼓勵中等生,堅持以鼓勵為主。對於他們不確切的理解和不正確的回答,應該說:你已經動腦筋了,再想想,爸爸媽媽(或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對於他們不太成熟的看法,應該說:你已經接近正確地答案了,繼續思考,也聽聽別人的想法;而對於他們的正確回答,則應說:你的方法很實用,再想想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等等。這樣做,會使孩子最大範圍、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關愛和賞識,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漸漸的,中等生自己就能找到自我和自信。
給中等生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句真誠的表揚,一次有效的指導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能“習以為常”。事實上,隻有我們心中有中等生,我們眼中才會有中等生;隻有我們心中有中等生,我們才會關注中等生。其實,愛中等生很容易,隻要家長和老師能多一點責任心,多發現中等生的長處,時時送給他們一份自信,常常給他們一些展示的機會,中等生的隊伍將越縮越短,他們將向著優等生的方向茁壯、健康地成長。
3、不可忽視“愛”的力量。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關愛,中等生更是如此。因為他們比較聽話,守紀律,不惹事生非,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都很少給家長和老師找麻煩,所以他們平時得不到家長和老師的關注。在家裏,他們大多不打擾父母,默默學習、玩耍;在學校裏,他們課上課下與老師的接觸不多,心裏有事也不找老師。
這種情況下,家長和老師則應主動接近他們,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理解他們的苦衷,尊重他們的人格。試想,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從思想、學習、生活等諸多方麵關心他們,就會使他們感受到家長和老師真誠的關懷,他們會更感覺到幸福。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家長和老師帶有愛和信任的目光,哪怕是僅僅投向中等生的一瞥,他們心靈的深處便會感光顯影,映出美麗的圖像。
中等生就像一塊撂荒的土地,需要我們家長和老師播下希望的種子,需要用激勵的語言,讚許的目光,溫柔的動作,甜美的微笑去耕耘。我們要給這個被遺忘的角落以特別的關心,用愛來溫暖角落裏脆弱的心,把愛捧給他們。
獲得理解,中等生會更快樂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由於理解的存在,水與岸拉近了距離。”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父母與子女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都需要理解。沒有理解,人與人之間將會變得冷漠,無情,就不會擁有快樂。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這個“他人”既包括自己的同事、親戚、朋友,也包括自己的孩子(學生)。這些年從事教育研究和谘詢工作,不時的聽到家長和教師抱怨:自己為孩子(學生)付出了很多,可是孩子(學生)不理解自己。可我們的家長和教師是否想到理解是相互的,希望得到孩子(學生)的理解,可自己對他們又理解多少呢?
能理解別人的人是高尚的,被人理解的人是幸福的。而能夠得到來自家長和老師的理解,孩子會更加的快樂。
可當下我們做家長的和當老師的,卻常常習慣於用“優等”“中等”“差等”來區分學習成績,使孩子常常因為成為“中等”或“差等”而受到漠視或責怪。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總免不了被家長和老師說成是不用功或者笨,說他們將來考不上重點中學就沒有前途。
其實,家長和老師這種不科學的教育思想,不僅是不理解孩子,而且是在傷害我們的孩子。
案例——
一位中等生在他的博客中寫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我的煩惱跟很多人的一樣,都是學習上的煩惱。小學時,我學習成績比較優秀,可不知道為什麼,一升到初中,我學習成績就落下了一大截,摔了個大跟頭。我平時上課都認真的聽講,課後也認真的完成作業,可不知道為什麼,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苦惱啊!
麵對自己這樣的成績,我心裏真不是滋味。我努力探索各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可最後都沒什麼效果。有一天,我聽見爸爸媽媽在談論到我的事。爸爸說:這孩子沒什麼大出息,幹脆初中畢業就別讓他念了,繼續念也是浪費時間和錢財,讓他跟他叔叔去賣貨吧。媽媽歎了口氣說:“人家鄰居家的明明學習多好,我真羨慕每次考完試後他媽媽見到我時的表情,我兒子為什麼就不行呢?”聽了爸爸媽媽的話,我的心很沉很沉。我下定決心努力學習,不讓爸爸媽媽太失望。
期末考試,我的成績和以前沒有太大區別,依然是已漸熟悉的名次和那幾個數字組合分數。我忐忑不安的把卷子和家長會通知拿回家,心理承受著打擊和失落。我真的想考出好成績來安慰父母,讓他們看到我的優點和長處,讓他們來理解我,對我有信心,可我盡力了……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不要太看重學習成績。
“中等生”學習成績中等,很多隻是暫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沒有很好地適應學習而已。中等生孩子一般都很懂事,他們不願給家長和老師添麻煩,可他們卻非常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助。如果有可能,家長和老師應該對處於中等的孩子的學習介入的更深一些,以便能夠分析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扶孩子走一段,等他適應了再慢慢放手。
有時想想教育孩子就是參加一項馬拉鬆比賽,沒有跑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結果如何。任何成績名次都是一時的現象,孩子自己才是最有資格對自己評分的人,所以沒必要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如果能理解孩子包容孩子,不去因為迷戀那有形的成績,而去擊垮孩子無限的潛能,孩子也許會活出一個讓我們驚訝的人生。
2、要學會理解“中等生”。
我們常常渴望被人理解,喊出了“理解萬歲”的口號。“中等生”何嚐不想被父母和老師理解。但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往往隻考慮自己的想法,還振振有辭地說:“我們都是為你好啊。” 可就是這一句“為你好”,為父母和老師的一些不當做法開脫罪責,為他們之間的溝通設置了障礙。
家長、老師和孩子由於年齡、經曆以及所處的位置等因素,往往容易形成矛盾的一對。一些家長和老師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給孩子留很多作業,他們往往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不許孩子與異性處朋友,業餘時間不許出門,不許看與“性”有關的書刊,不許看電視、上網。這種教育方法的結果使孩子形成了不良心理。其實,隻要家長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人,了解他們學習上的疾苦,理解他們因生理變化帶來的心理變化,平等對待孩子,教育效果肯定會好一些。
3、溝通是理解的橋梁。
家長和老師同中等生的溝通,實際是兩個生命的交流,更是兩個時代的碰撞。應該說,碰撞所產生的內容是無限豐富的,它所達到的高度也是沒有止境的。每一位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上,不要滿足於初見成效,而應該學習教育的藝術,不斷提高溝通的層次,使親子關係達到更高的境界,使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有積極的心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麵對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
女兒依依的快樂成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們的有效溝通,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孩子遇到什麼問題了,總是要向我這個當過心理醫生的老爸傾訴一番,我自然是一番安慰和鼓勵,當然前提是在給與孩子充分理解的情況下。
依依在她的《玩過小學》裏有一篇《英語考了47》,文中寫道:
我在小學第一次跳級後不久,就迎來了期中考試。這可是我跳級後的第一次考試,是真正檢閱我跳級後真實水平的時候了,我下決心考出好成績給新班級的老師和同學看看。爸爸一再說,別把考試當回事,“你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你比他們少學一年呢,即便考最後一名,也是正常的。”但我相信不會太差。
誰知,過了兩天,卷子發下來,英語卷子上那個大大的“47”顯得異常刺眼,我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怎麼會隻有47分?!我的第一反應是老師發錯卷子了。可是細看沒錯,卷子的確是我的。這可是我學習英語以來,考得最低的分數了。
放學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回家後如何向爸爸媽媽“交代”,提心吊膽地按響了門鈴,見到開門的媽媽,我哇的一聲撲到她的懷裏大哭起來。還沒等媽媽反應過來,爸爸急忙過來問:“依依,怎麼了?告訴爸爸。”“我的英語隻考了47分……”“哦,47分已經不錯了。”沒想到爸爸很平靜地說,一點也沒有我在路上想象的失望、指責的表情。
我有些不相信地從媽媽懷裏抬起頭看著爸爸:“我隻考了47分!”我想爸爸一定聽錯了,所以又重複了一遍,把那個“47”說得很重。爸爸笑了,拉著我進了屋,邊走邊說:“你想啊,和你一樣大的孩子現在才上一年級,可你已經上了三年級,就是不跳級,你現在也比他們高一級,你多了不起呀!如果讓你原來同年級的同學,或和你一樣大的孩子來答這份卷子,他們誰也答不到47分。況且,爸爸不是已經說了嗎?你剛剛跳級,原來學得課本和現在的又不配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不要傷心,更不能失望。好好努力,過一段時間,等你適應了跳級後的學習,相信你的英語成績一定會和從前一樣棒的。”
在爸爸的勸慰鼓勵下,我終於破涕為笑了。後來,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期末考試中,我的英語卷子上終於有了可喜的變化:“97”替代了“47”。
事實證明,越是這個時候,越要理解孩子,給孩子安慰和鼓勵。看看女兒回家前的提心吊膽,就知道家長的理解和安慰,在這個時候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家長的幾句話就驅散了孩子心頭的陰雲,建立起了自信。所以,我們要經常換位思考,去理解我們的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擁有自信,更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