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中等生如何找到學習的門道(2 / 3)

記得一位當中學教師的朋友曾經對我說,他剛畢業那年,感觸最深的就是,隻要他一講點考試範圍以外的知識,有的老教師就會說:“這又不考,你講它幹什麼?”當他看到班級中有很多成績中等的孩子作文寫不好,提出讓他們多閱讀一些課外書的時候,其他老師一致認為他傻:“練習寫作是個長期的功夫,有那時間,讓他們多背點單詞,多做幾道題,考試時班級的平均分還能提高點……”。

很多孩子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被灌輸一種思想:考高分才是學習好的表現;必須按標準答案答題;知識麵廣不廣沒關係,不影響將來考大學就行。所以,孩子們披星戴月,廢寢忘食的做題、補課,可除了死記硬背的一些概念定理、單詞句型外,真正的知識沒有掌握多少,特別是一些中等生,努力來努力去成績還是原地踏步。

其實,學習絕不可“盲學”,一定要講究一些方法,就如同功夫在詩外,除了要學好課本知識外,更要多接觸生活,了解課外知識,課內、外結合,才能取得好成績。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多讀課外書擴大知識麵。

如今,不少中小學生家長由於觀念陳舊,隻限製孩子讀與課本有關的書籍,而對課外書則一律禁止,這勢必影響孩子的視野,使得孩子的知識麵狹窄,分析問題能力欠缺,寫作素材匱乏。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孩子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課本知識,孩子如果隻是掌握課本上那點知識,那麼知識結構難免單一。閱讀有益的課外書有助於開拓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增長見識,擴大知識麵等,而且對於中等生來說,讀課外書還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因為,博覽群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天長日久,自然會產生寫的欲望。而且因為讀的書多,寫起來也會有“信手拈來”的感覺。你如果多讀幾個孩子的作文,就會發現,那些勤讀書的孩子,寫出來的作文大多引經據典,內容充實,而且思想有深度。杜甫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課外書還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中等生的學習方法單一,在學校他們主要依賴老師、教材和課堂,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多看喜歡看的課外讀物,則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認知、主動吸收知識和掌握知識,並積極運用這些知識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和確立主體學習意識,使他們從依賴型的學習向主體型的學習轉變。

2、多給孩子提供在實踐中學習的機會。

有人想成為演講家,於是乎買來一摞子一摞子的理論書籍,潛心研究如何演講,結果理論知識、“要領”、“須知”掌握了一大堆,可是從未張嘴演講過,所以他永遠也成不了演講家。

學習亦然。因為在實踐中摸索獲得的經驗和技能,才會真正成為孩子們自己的經驗和技能,才會真正運用於學習中。要讓孩子們懂得,知識不僅僅是“知道”和“牢記”,更重要的是要運用。

正如女兒依依在《範薑國一的快樂初中》裏寫道的那樣:

一天晚飯後,我自告奮勇地去刷碗,我將碗放到鍋裏後,打開水龍頭,水嘩嘩地流著,我一隻隻碗細心地刷著。鍋裏的水淌滿後,水向池子裏溢出,由於鍋壓著了排水口,等我碗刷完了,池子裏的水也快滿了。這時我想將鍋拿起來刷刷,可是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把鍋抬起,我以為是鍋裏的水太多太沉的緣故才抬不起來,我就用水舀子全部舀了出來,可鍋還是紋絲不動,我有些不解了:為什麼鍋都空了,怎麼還拿不起來呢?

猛然間,突然想到剛學的物理,對,是水壓在作怪。老師曾說過,水壓是個大力士,它甚至可以將一塊由一米厚的鐵做成的盒子壓癟!看來我可惹不起。於是,我改變了策略,不是蠻勁,而是智取——不硬抬,慢慢挪,水壓如同失去能量般,一點點沒了力氣,我輕而易舉地將水放走,將鍋“拯救”了出來……

由此可以看出,知識不是公式、定理和書本現成的答案,而是我們如何運用它的能力。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到實踐中學習,嚐試著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問題,並在實踐中收獲更多的知識。

3、大自然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

人類從誕生以來,就不斷地從大自然中學到許多的本領,所以,人們常常會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大自然每天都是新的。春天,有和煦的春風、吐綠的楊柳、蘇醒的小草、飛來的燕子、出洞的螞蟻;夏天,有碧綠的湖水、盛開的鮮花、啾啾的鳥鳴、歡唱的青蛙、紛飛的蝴蝶;秋天,秋高氣爽、陰雨綿綿,有瓜果飄香的果園、金色的田野、豐收的莊稼,辛苦勞作的農民;冬天,寒風凜冽、植物枯黃、皚皚的白雪、美麗的冰雕、漂亮的霧凇。每個季節不同的自然景色,不同的動植物生長,不同的人物活動,家長和老師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貼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把孩子們關在屋子裏寫春天,無法寫出春天的生機盎然;坐在教室裏寫秋天,無法體會秋天的豐收之喜。不走出教室,不走進大自然,他們無法感受生活,筆尖下流淌的語言很難看出飛揚的童心。我們要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們體驗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之中。春天來了,我們可以帶孩子們去尋找春天的足跡,讓他們知道,小草泛綠是春天,百花盛開是春天,農民伯伯忙著播種也是春天。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孩子們筆下的春天便有了生命,有了活力,也有了可貴的童真。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它的內容比我們的書本教材要豐富得多,生動得多。

大自然的天然養分,既可以直接增長孩子的知識,還可以間接促進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把學習變成快樂的事情

在一次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會上,南京市夫子廟小學學生代表現場向大家公布了一組調查數據,該校對120名小學生進行了調查:“學習快樂嗎?”有73%的同學回答是不快樂;“你怎樣安排自己的雙休日時間?”有64%的同學回答是“上培訓班、補習班”,有32%的同學回答是“做作業”,表示能自由支配自己時間的學生隻有4%。參加調查的學生普遍表示麵對家長和學校感到有壓力。

是我們的育人者,給孩子們綁上了“學習”這副沉重的十字架,隻知道逼孩子累孩子苦學死學,卻無視孩子對快樂的渴求,漠視孩子向往快樂的天性。這種剝奪孩子快樂權利的做法,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好的學習狀態,從而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可是,忽略孩子們的快樂情緒,對學習乃至對人生,隻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機械的、毫無快樂的體驗學習,學習效率不會高。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我們開心,那麼做什麼事情,都覺得輕鬆;相反,則效率低下,感受也是痛苦的。學習更是很容易受到情緒影響的一件事。處於愉悅的情緒狀態時,孩子學習起來注意力會更集中,思維會變得敏捷、清晰,記憶力也會增強,敢於提問,勤於思索,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而且,良好的學習情緒還有助於孩子適應學習環境,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以促進他的學習。可是,如果情緒壓抑,自然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也會明顯衰退,從而影響整體的學習效果。長期如此,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當孩子把學習和痛苦的體驗聯係到一起,不僅不能看到孩子獲得好的學習成績,而且也不能看到孩子有一個好的發展前途。

所以,學習需要有快樂的感覺。

孩子幼兒成長階段主要任務是玩,開心地玩、盡情地玩,以此啟迪孩子的心智。上學後就要玩中學、學中玩。我所說的“玩中學”不是一邊玩一邊學,而是玩的時候不要想學習的事情,要玩得盡興,而學的時候也不要再想著玩,要學得用心;“學中玩”是指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把學習當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我的女兒依依就這樣“玩過小學、樂過中學”的,正是在這快樂的學習與玩耍中孩子從中等生到優等生,從高分數再到高能力、高品行。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要孩子快樂的“玩過小學”。

為什麼小學階段要強調一個“玩”字呢?

第一,玩是小學階段孩子的天性和權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渴望玩,渴望從玩中得到快樂。吃飯穿衣是他們的需求,玩同樣也是他們的需求。所以,我們不該剝奪孩子玩的權利,要讓他們有玩的時間和空間。如果為了考試成績,一味逼迫孩子學習,而讓孩子遠離玩耍,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而且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心境。沒有快樂而言,孩子怎會有學習的興趣?又怎會有生活的樂趣?

從依依懂得玩那一天起,我就把玩耍作為孩子每天必做的“功課”。隻要孩子開心,我在這一方麵一點也不吝嗇時間。孩子上學後,我依舊想辦法保證孩子玩耍的時間多,甚至為了保證孩子玩的時間不受侵犯,我去找老師和學校談判,要求孩子作業“縮水”,以節省出時間來玩耍,總之我始終在堅持讓孩子“玩過小學”。

第二,玩是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方式。玩不但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學習的一部分。我認為,玩中學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不要認為孩子上學了,就該與“玩耍”絕緣了,就該整日埋頭書本中。依依整個小學階段,大部分時間是邊玩邊學,或者以玩的方式學習,事實證明,孩子的學習沒有耽誤,反而快樂、輕鬆地度過了小學階段。

小學階段強調一個“玩”字,並不是對孩子無原則地放任,任憑孩子像脫韁的野馬一般,而是要把握一個“度”。更要注意因勢利導,使孩子在開心之餘更獲得知識和能力。

2、要孩子愉悅的“樂過中學”。

剛說過了“玩過小學”,現在又講“樂過中學”,可能有的家長要問:“玩”和“樂”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有,就字麵意而言,“玩”多指玩耍,“樂”一般理解為快樂。孩子通過玩耍可以得到快樂滿足,但是快樂並不隻是通過玩耍獲得,通過勞動或是學習都可以收獲快樂。所以,我這裏所說的“樂”自然是快樂的“樂”,而這個快樂不是單一從玩耍而得,更多的是因學習而來,也就是學習之樂。

我們都知道通過玩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學習給人帶來的快樂,此“樂”應是更高一級的“樂”。通俗的解釋就是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從而收獲成功之樂。

多年來,我一直在痛斥“苦學”,倡導我的“快樂教育”理念。我在這裏提出“樂過中學”,就是要我的女兒有別於那些接受常規應試教育“鍛造”的孩子,不是每天陷在題海中苦學、死學,而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學會靈活學習,快樂學習,從而輕鬆獲得一個人成長、發展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文化知識。

為什麼將中學階段定位為一個“樂”字呢?這還是跟據孩子的成長,以及中學讀書階段的學習特點做出的規劃。

中學的學科比小學增多了很多,知識量大,覆蓋麵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難度,對能力的考核也比小學明顯得多。這就要求孩子要拿出比小學時多一些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學習,以切實掌握中學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而且孩子成長至10歲後,“玩”已經不足以吸引他們全部的興趣,他們的注意力從玩耍逐漸轉移到更廣闊的領域,包括從書本中探究世界,從學習中獲得知識等學習的快樂,求知的快樂。

針對這兩方麵的特點,我為依依確定了“樂過中學”的成長規劃。當然,要孩子以學習為樂的“樂過中學”,並不等於不給孩子玩耍的時間。我對依依說,即便上了中學,雖然和小學比玩耍的時間少了,但你依然是中國中學生玩耍時間最長的一個。對此我有實足的把握,因為依依已經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並且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都很強,所以在中學學習任務驟然加重的情況下,孩子的學習壓力也不會太大。快樂學習不僅給孩子帶來了好心境,還為孩子取得了好成績。

3、教孩子把學習當成快樂的事情。

要想中等生把學習變成快樂的事情,就必須讓他們明確學習的意義。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有了知識,將來才能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我們應該使孩子懂得,他們有義務和責任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同時,要把當前的學習與未來理想及實際應用聯係起來,以激發自己的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孩子在重複而單調的學習,往往很容易就陷入倦怠狀態。另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難免使他們灰心喪氣,頭昏腦漲,學習效率降低。所以,家長和老師要關注孩子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保持孩子的學習興趣。

有興趣才有快樂,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興趣猶如一株植物,在適合它的環境中發育成長。在堅持不懈的學習後,學習的結果所帶給他們成就感的,會讓他們的興趣更加茁壯。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孩子們都會有發自內心的高興。成就所帶來的愉悅感是一種強大的動力,這種動力帶給孩子“我能行”的積極的心理暗示,自我肯定意識也會愈來愈強,興趣自然也會愈來愈濃。

培養孩子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就要讓孩子保持快樂的心態。快樂的學習才會更加有效,讓孩子以快樂的心情加入學習的全過程,讓快樂陪伴孩子跨過困難的一個又一個門檻。找到這樣一個心靈的落腳點,學習就會讓孩子們神采飛揚起來。

預習裏的大奧秘

孩子的學習要提倡走在老師的前麵,掌握學習的主動性,不要僅僅以完成作業為任務和目的,這樣才會學得活,學得有成效。所以說,預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一大法寶。況且,社會發展要求教育越來越側重培養青少年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教育目標通過預習都可以實現。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和其它所有有計劃的活動一樣,如果能事先有所預習,那就會提高它的效率和成功幾率。而我們很多的中等生沒有預習的習慣,有的即使有預習習慣,但是由於不懂得要領,成效也不是很大。預習不是單一獨立的,而是與聽講與複習一脈相承的,課前細心預習、課間專心聽講、課後認真複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三個重要環節,這個三環節缺一不可。

人的大腦對新知識的接受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新事物的認識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完善和提高,新知識隻有歸到原有知識的體係中,對原有的體係加以更新才會牢固。在學習前如果進行了預習,則正式學習中就比其他的同學先一步找到知識歸類體係,在心理上準備也早一步到位。所以很明顯,預習過的孩子在上課之初,比一般的孩子顯得更有信心,接受新知識的反應也顯得更快。

實際上一個小學生對一樣事物的注意力持續時間隻有40分鍾左右,又因為其他課程和事情的影響,大部分同學在課堂上會或多或少地出現“走神”的現象,如果在“走神”的一刹間,老師剛好講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那這些同學就吃大虧了。但如果孩子預習過了就不容易出現這種事情。因為,在預習中孩子就會預知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哪裏,上課時遇到這些環節就會倍加關注,不會錯過關鍵時機。

預習把學習推到了一個全新的求知領域,孩子通過預習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課時他們便會拿自己的理解與教師的“講”相印證,這便會使孩子經曆一連串的心理感受。當他們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並且預習的時候決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動預習的興趣,增進預習的效果。

所以說,預習有效地啟動了孩子進一步求知的內因,從而使孩子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學得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效,真正發揮了孩子的主體作用,這對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無疑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那麼,怎樣進行有效的預習呢?

東子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1、要孩子明確預習的目的。

在預習的目的上,很多中等生及其家長認為,預習就是要提前學會。但是,因為預習階段都是學習新知識,所以,有很多地方會讓孩子們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於是,他們往往費了很大的力氣要學會讀懂,結果預習的工作變得很辛苦,而且對自己的能力提升幫助不大。

其實,這種做法是有一些偏差的,我們應該明確預習的目的,是提前對於要學習的課程有一個初步認識,而不是提前全部學會,那樣的話,在課堂上的時間就變得效率不高了,而且也很不利於孩子們在課堂學習時的興趣度培養。真正的預習目的,是要找出知識困惑,以便將來課堂學習時有的放矢。因此,也就無需徹底搞懂,更重要的是要把問題找出來,寫在筆記本或者書上,等到上課時,與老師所講內容進行對照,從而提高印象水平和學習效率。

當然,除此之外,關於預習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預習的時間不要過長。最好將一節課內容的預習時間限製在10分鍾之內,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們的閱讀和學習速度,而且對於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鍛煉意義。

2、要激發孩子的預習興趣。

預習可以降低新授知識的難度,孩子在預習後就能在課堂上,有目的的聽在預習中,所不能理解的地方。了解了重點、難點,就可以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有重點的聽老師講課,有更多的空間來攻克自己不懂、不會的問題,從而有效降低學習的難度。預習可以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中小學生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因此在新授課中,老師若問一些與預習有關的問題,學生是很樂意回答的。讓孩子在課堂中充分表現自己,淺嚐預習成功的喜悅。這樣也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女兒依依在這方麵的體驗很深。這些年,孩子養成了每天晚上覺前,對第二天所學課程的預習習慣。當第二天老師課堂提問時,她就能準確的回答自己知道的部分,而不明白的部分恰好會得到老師的講解,這樣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比一般的孩子高,成績也越來越好。

3、要掌握合適的預習方法。

在預習的方法上,很多孩子采取了死讀和苦讀的方法。其實,這些做法都是對於預習的方法缺乏正確的認識。簡單地說,在預習過程中,有兩個關鍵技術要教給孩子們,一個是知識回顧,一個是假設聯想。我們都知道“溫故而知新”,說得就是這個道理。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很強,往往以前學習的知識就是新知識的基礎,所以,在預習的時候,不要一下子就開始看新知識的具體內容,而要先看看新內容的題目,然後,就自己所能去回顧一下以前的相關知識。

預習的方法是以閱讀為主。要先將新課內容中速閱讀一遍,然後回過去將一些重要的公式、定律、概念、語句、結論等做上記號或圈劃出來,對看了不太懂的地方可用鉛筆打上一個問號,這些就是下一節課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最後,最好看一些基礎性的練習題,檢驗一下有何效果。一般情況每課預習10分鍾就差不多了,內容較難、較多、較新的可適當延長。

4、預習活動一般是以自學的方式進行的。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家長和老師隻是引路人,孩子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孩子自己去解決。而預習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學能力,而且習慣課前預習的孩子,總能在學習中處於主動地位,從而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作為中小學生來講,隻要對文字的理解沒問題,大部分的內容是能夠看明白的。預習的目的並非一定要將第二天的教學內容全部掌握,而是要:①知道下一課的內容是什麼方麵的,尤其是要注意是上一課的延伸還是新的內容,它與以前的哪些知識有關係;②新課中重要的公式、定律、概念是什麼,並盡可能地理解它們的含義,語文要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情節是什麼;③感知這一課哪些內容是重要的、哪些內容是不易懂的。

人生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自學會伴我們終生,而預習恰好能培養我們的自學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由此說來讓孩子學會預習不僅是要取得好成績,從中等生向優等生邁進,更重要的是將來能拓展孩子的生存空間。

聽課的正確方法

常言道“學習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習是一種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漸進式的認知過程,知識之間環環相扣,具有緊密的內在聯係。所以,孩子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能隻看書、寫作業、記憶知識點,要一步一步深入的學習,由預習到聽課,由理解到複習,每一個環節都要到位,才能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要孩子對課堂聽課給予高度重視,做到有備而戰,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在學校裏,孩子們每天都要上課,聽老師講許多新知識。同是一位老師講課,為什麼有的同學課堂學習效果好,成績位於優等,而有的同學課堂學習效果就不理想,成績位於中等甚至是更差?這當中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有的孩子會聽課,有的不會聽課。

不能成為優等生的原因很多,上課不能專心聽講、不專注於學習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根據我多年來對中等生的調查、了解和接觸,我認為造成他們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身心狀況原因。比如有些孩子晚上貪玩(看電視,上網玩遊戲等)、“貪學”,深夜不休,以致睡眠不足,到第二天上課時,哪能精力充沛、專心致誌地聽講呢?有的孩子雜念太多,心理不能平靜下來,這當然就更容易“分心”了。因此,要孩子們按時作息,才能保證有足夠的精力聽好課;告訴他們消除雜念,使自己“心靜如水”,才能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

其次是學習興趣因素。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指人們認識事物和探求知識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直接影響著孩子接受知識的主動性、自覺性,使其對某種事物給予格外注意,並具有向往的意向。因此,興趣對學習的專心有著重要作用,有了它,孩子就會積極思考,全身心地投入於學習活動之中。有的孩子上課總是不能專心,正是對該科缺乏興趣的表現。

再次是學習基礎因素。學習基礎不好的同學,往往在上課時跟不上課堂進程。老師講了一個新的問題,可他前一個問題還沒有理解透徹;同學們已經做完了三道題,可他一道還沒做完;搞一個小製作同學們都做成了,可他怎麼也做不成;背誦一首詩,別人早已倒背如流,可他就是背不下來……久而久之,問題越積越多,也就跟不上課堂進度了。跟不上課堂進程,有的同學在聽課學習中便不知不覺將注意分散到其他事情上了。

課堂教學是兒童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要渠道。學會聽課也是中等生們在學習中少走彎路,提高成績的重要保證。那麼,如何讓中等生學會聽課,不斷提高聽課的質量和效率呢?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告訴孩子,“認真”是聽課的第一步。

上課認真聽講,是掌握知識的重要環節。任何智商正常的孩子,隻要每一次上課都認真聽講,成績都不會差。成績位於中等的孩子,肯定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或者主觀上想認真,但聽課狀態不好,結果效果也不好。如果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認真聽課的好習慣,孩子將會受益無窮。

孩子愛玩是天性,能在45分鍾內不動,聽懂老師講授知識,確實很難也很累,那麼我們做家長和老師的一定要理解孩子。家長每天在孩子放學後,要抽時間問一問,在課堂有沒有聽不懂的地方,對孩子的良好表現要及時給以鼓勵,讓孩子感到學習是快樂的,認真聽課會得到表揚,這對鞏固中等生的上進心,使他們保持良好的聽課狀態非常有益。

3、“思考和理解”是聽懂的關鍵。

告訴孩子,在聽課時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理解上,而不是在單純的記憶上,要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因為沒有經過孩子們認真思考和分析的問題,馬上由教師來解決,會弱化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會養成有問題找老師的條件反射,到考試時一遇到疑難問題首先就缺乏了自信心。

告訴孩子,聽課的過程中除了跟住老師的思路外,對於同學提出的疑問,也要積極的思考,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困惑,或者能否回答這個問題,有機會也可以主動給同學解答問題。同樣,在其他同學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自己要集中精力分析和判斷,看看同學的回答哪些是最到位最精彩的,哪些是敘述的不夠科學不夠嚴謹的,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總之,不要讓孩子錯過任何一次動腦的機會,使他們的課堂聽課效益最大化。

3、做筆記要分清主次。

許多學習中等的孩子抱怨,在平時上課時,筆記記了不少,成績卻不理想。其實,這種現象在中等生中比較普遍。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孩子們沒有真正處理好聽課與記筆記的關係。做課堂筆記固然重要,但首先要處理好記筆記與聽課的關係,總的原則是以聽為主,有選擇性的進行記錄。如果記筆記就是把老師的板書都原封不動的照搬照抄下來,這樣記筆記意義不大,又會把自己搞的很忙亂,最根本的是沒有係統的聽課,所以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實在是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