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們要教育孩子追求公平競爭。
為了獲得勝利而采取不正當的手段,甚至不擇手段,隻能是兩敗俱傷,而傷得最重的將是自己。不能搞陰謀詭計,不能因競爭而產生嫉妒,要在“陽光”下公平競爭。家長和老師還要積極培養中等生增強麵對失敗、挫折的心理的承受能力,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以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態迎接每一次競爭。
充滿競爭的社會大環境,能極大地激發了青少年的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但過度的惡性競爭,容易使青少年為了取得競爭優勢而采用違背道德規範的不正當行為。因此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同時,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為隻有積極健康的競爭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孩子競爭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還需要家長和老師耐心引導,使其成為逐步符合現代社會的競爭人才。
有樂觀心態才會天天向上
沙海連天的沙漠中,兩個人在艱難的跋涉,見到剩下的半瓶水,悲觀者說,“哎,隻剩半瓶水了”;而樂觀者則說,“嗬,還有半瓶水呢!”最後,悲觀者永遠留在了沙漠,而樂觀者卻走出了沙漠。麵對同一種現象,不同的的心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悲觀者永遠隻能看到失望,而樂觀者則能看到希望。
在人生的旅途中,樂觀者永遠向前看,向前走,大步流星;而悲觀者隻能向後看,原地踏步,甚至向後退,驚慌失措。正如樂觀者麵對挫折說:“這是我的一個挑戰。”而悲觀者卻說:“我已經已無路可走了!” 這就是樂觀心態和悲觀心態的區別所在。
廣大中等生深知學習成績的優劣決定著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他們都在暗暗奮發努力,以求學習成績迎頭趕上,也來個“一鳴驚人”,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與價值,讓家長、老師、同學刮目相看。但大多數中等生又往往是事與願違,於是他們便不斷怨歎著自己的命運。他們既妒忌優秀生學習成績出類拔萃,深博老師歡心,也妒忌後進生因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常牽著老師的心。有些中等生在學習不得誌,又得不到家長和老師的理解的情況下,失望之餘便悲觀起來,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案例——
一位母親在博客中寫道:“我的孩子在小學時一直學習不錯,但是自從考入重點中學後,學習成績和心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次月考名次稍微靠後就不滿意,考試成績上不去,他也自責,由此經常唉聲歎氣、悲觀失望。他每天都被自卑情緒圍繞著,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總是急於求成,說:其中考試如果再考不好就完了,如果期末考試進不了實驗班也就沒啥意思了等等。
“我告訴他好好學習,循序漸進,總會有好的結果的。但他總是說:老師都說了,要是進不了省級示範性高中就一切都晚了。我又說,如果你想進省級示範性高中就得加倍努力,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他又覺得不可能,覺得自己沒那個實力。
“雖然我們常說,人生的道路很寬廣,但他總是鑽牛角尖,把自己的路封的越來越窄,使自己越來越悲觀,越來越失望。他一想到自己的前途,或者我們跟他交流關於他的前途時,他就變得脾氣暴躁,打自己,摔東西,不吃飯。還說:死了對不起父母,活著又對不起自己……”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樂觀的性格決定孩子的人生成敗。
樂觀是一種性格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麵,期待更有利的結果。也許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樂觀,有些孩子則相反。但研究發現,樂觀性格是可以培養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備樂觀品質,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實現。
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孩子雖然隻有十幾歲,但整天神情憂鬱,悶悶不樂,他們怕見生人,怕同陌生人說話,怕做錯事。在學校裏,熱鬧的地方找不到他的身影;在家裏,他們也很少與父母交流,喜歡孤獨地縮在自己的小房間裏;還有的孩子缺乏自信,總以為自己各方麵不夠優秀,別的孩子擁有的種種長處是不屬於他們的,以為生活中的一切快樂,都是留給那些受老師、家長喜歡的孩子來享受的。這類孩子,長大之後極有可能成為悲觀主義者,甚至引發精神疾病。相反,樂觀的孩子活潑可愛,思維活躍,他們將來容易成為事業上的成功者,幸福家庭的組織者。
其實,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這種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種很小的差異卻決定了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一個孩子能否健康、快樂,心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樂觀的性格,決定孩子的人生成敗。
2、有樂觀的家長才有天天向上的孩子。
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3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曾帶他去看醫生,直到9歲時講話還不通暢。在念小學和中學時,一直屬於“中等生”。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更是厭惡,曾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但父母卻沒有放棄他。讓這位老師沒有想到的是,在父母的鼓勵下,日後的愛因斯坦竟成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牛頓小時候智力很平常,小學校長提到班上成績不好的孩子總是少不了他;富蘭克林小時候算術總不及格;英國首相梅傑16歲就輟學了;法國總統密特朗,中學時的物理和數學成績都不好。然而這些在年少時被認為不堪造就的人,後來卻成了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名人。
試想,如果他們或是他們的父母,當初也是悲觀失望,結果會是這個樣子嗎?
人的心理具有操縱人類命運的巨大能力。如果在心裏製定一個目標,就會為實現這個目標而行動起來;如果我們在心裏下達一個指令,潛意識就會認真地去執行這個指令。所以說,一個人樂觀,就會快樂;一個人悲觀,就會不幸。
一位哲人說過,生命也許是枯燥的,但樂觀就是比血液更本質的水,是它滋潤我們的舌根和靈魂,是它澆灌著我們的生命之花。
3、適度的激勵對孩子很重要。
作為家長,我們時刻都要記住:在孩子本來就很緊張的情況下,應給孩子適當地泄放一下壓力;在孩子失去信心的時候給以適當地鼓勵;任何時候要相信孩子的能力。這才會給孩子發揮創造力,留有一個良好的充滿活力的“活動”餘地,激發和培養出孩子的創造能力。
一名小學六年級男生,凡事愛發表一番評論,評論近似於抱怨,想法趨向於悲觀。這個孩子愛問問題,但經常被家長一句“小孩懂這麼多幹什麼”給打發了。而家長上班時若遇到不順心的事,回到家後往往毫不避諱地當著孩子的麵抱怨,抱怨領導不公,抱怨人際關係不好等。孩子無法插嘴,隻有倚在門旁聽著爸媽嘮叨,甚至有時還遷怒於孩子。在這樣的家境中,孩子很難培養出樂觀的個性。
家長的個性、對問題的態度,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家庭盡管是放鬆身心的地方,但在孩子麵前,在外承擔了各種壓力的家長還是要注意調整心態,以樂觀、堅強的一麵去麵對孩子,畢竟樂觀、堅毅的孩子在將來的路上,能更為從容地麵對挫折。
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對待生活很重要,這是孩子應具備的良好品質。身為父母,應當努力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的良好品質,使其快樂健康的成長。
4、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調節,排除不良情緒。
在家庭中,爸爸媽媽隨時注意指導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礙,學會自我調節自己的情緒,使悲觀情緒、不良情感或其心理障礙及時得到化解,也就不會導致悲觀性格的形成。
比如,孩子有了苦悶,要讓他盡量訴說,發泄其情緒,不要讓他的委屈長期壓在心頭,更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地批評、斥責;還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諱的話題;或者轉移孩子的思路,減輕心理負擔,如此等等。因為爸爸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孩子樂觀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要培養孩子樂觀的品質,家長首先必須有樂觀的思維方式。
家長在處理自身問題和家庭問題時的樂觀態度,對孩子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逐漸養成樂觀品質。當孩子遇到不利事情而悲觀時,家長應帶領孩子對問題進行多方麵的思考和衡量。
父母批評孩子的方式正確與否,影響著孩子日後性格是樂觀還是悲觀。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應該恰如其分,不應把偶爾幾次錯誤誇大成永久性的過失。父母應該具體指出孩子的錯誤及犯錯誤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錯誤是可以改變的,並知道從何處著手改變。
孩子的樂觀性格首先來源於家庭和諧,來源於父母,特別是家長的樂觀自信、幽默豁達。家長不僅自身要樂觀,而且能夠切實地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並戰勝他們麵臨的困難,將自己的樂觀精神感染給孩子。這樣,即使在他們以後的生活中碰到困難挫折,他也能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具備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難並實現既定的目標。一個對自己的童年有幸福與溫馨回憶的人,胸中會永遠溢著幸福。
家長應經常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與引導,做孩子的大朋友,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與要求,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講道理,談問題。在平等交流的氣氛中,讓孩子逐漸懂得自己對家庭和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絕對不能讓孩子幼小的心靈過早地體驗到憂傷、驚恐、冷漠、愁苦等否定情緒,而應該有意識地讓他經常看到你的笑臉,這樣才有利於使孩子形成昂揚樂觀的心境。
家長要知道:孩子樂觀的心態遠比聰明漂亮更重要。有樂觀心態孩子才會日日快樂,有快樂的心境他才會天天向上。
擁有平常心是幸福之源
所謂平常心,就是平等、平和、自然、正常的心態。有了平常心就能得失取舍,順其自然,就能活得輕鬆自然。沒有平常心,整日在得失取舍上考慮,心靈不得安寧,看什麼都不順眼,就會心浮氣躁。這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
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應當具備的心理素質,也是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身處競爭日益激烈的21世紀的中小學生,特別是廣大的學業中等的中等生,承受著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麵的巨大壓力,這把他們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所以告訴他們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擁有一顆“平常心”就很重要。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應該對自己的一切要有充分的認識,而且還必須愉快地承認和接受它,隻有這樣才能以一顆平常心,正確的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然而有的中等生雖然了解自己的狀況,但卻不能接受自己,因此長期感到不安和壓抑,逐漸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性格。這對一個人健康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有平常心的人往往懂得滿足。滿足是對階段性成果的肯定,是從一個平台走向另一個更高平台的短暫休憩。滿足不是安於現狀,而是一個調節。不懂得滿足的人是不會生活的人,他將受累於生活;不懂得滿足的孩子是不會學習的孩子,他將負重於學習。學會了滿足才能對美好生活和未來產生憧憬,學會了滿足才能充分享受快樂所帶來的種種歡愉,學會了滿足就擁有了一顆“平常心”了。
案例——
聰穎漂亮又性格開朗的睿睿今年13歲,剛升入某重點初中。媽媽發現睿睿最近總是沉默寡言,於是連忙聯係了她的班主任,從老師那裏得知,在學校裏睿睿也有點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回來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就開始跟睿睿談心,讓她講講新學校的事,慢慢地讓她說出心裏的話。
原來睿睿在家接受的多為“出類拔萃”、“出人頭地”的教育,她也爭氣,往往是她走到哪裏,喝彩聲便跟到哪裏,因此她可謂是伴著一路“鮮花掌聲”從家庭邁進了學校。在小學的時候,睿睿一直是班上的優等生,成績好、人又活潑可愛,很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還當上了班長。可是到了新的班級,在各路小“精靈”們彙聚的重點學校,班上的同學都是從各個小學裏選拔出來的優等生,老師隻讓她當了個小組長。睿睿的優勢自然不如上小學時那麼耀眼,要強的睿睿覺得自己很差勁,做什麼都提不上精神,聽課也聽不進。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要孩子克服焦慮心理,培養平常心。
焦慮心理是一種以擔心、緊張,或憂慮為特點的複雜情緒狀態。當人們預期某種危險和痛苦境遇將發生時,通常都會產生焦慮反應。然而,焦慮的程度過於嚴重時,就變成了懼怕,人的主觀感覺就變得緊張不安,易產生不愉快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屢遭失敗和蒙受恥辱,又不能盡快找到自信,就會對不愉快的情景增加敏感性,從而產生焦慮異常心理。研究和實踐證明,一定程度的焦慮對學習是必要的,可以使學生處於一種比較高的覺醒和緊張狀態,提高學習的動機和效率,但過高的焦慮水平則會引起對學習的抑製。
試想,一個對學習憂心忡忡、顧慮重重的孩子,怎麼可能興致勃勃,孜孜以求地學習呢。對雖經努力學習成績仍不理想的中等生來說,過度焦慮會造成其自信心不足,自暴自棄,以至對學習失去信心。過度焦慮還會產生考試怯場,從而抑製正常水平的發揮。顯然焦慮心理對孩子的身心、學習和生活的危害不容小視。
事實說明,焦慮心理在中等生中表現得較為明顯。他們學習勤奮努力,要求自己頗為嚴格,把滿足師長的願望當成自己的學習奮鬥目標。他們在老師熱烈的升學期望和家長的“望子成龍”的陰影下學習和生活著,學習上唯恐出絲毫差錯,稍有不順,便自責不已,甚至有負罪感。他們不論學習能力強弱,都會因一時的失誤導致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從而焦慮不安。
也有一些中等生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有較重的自卑感,可總是想獲得成績好的同學的那種“風光”,“地位”,於是埋頭學習,暗地裏與人攀比,同時又十分計較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在同學中的影響。所以隻要稍稍遇到一點挫折就會緊張不安,怕這怕那,使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於學習上,形成惡性循環。
有平常心的孩子才有快樂。
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一個人不僅應該對自己的一切要有充分的認識,而且還必須愉快地承認和接受它,隻有這樣才能以一顆平常心,正確的對待身邊的人和事。讓孩子以正常的心態看待優秀的同伴。同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應為其感到高興,真誠地為其喝彩,並學習其長處以補己之短。公平競爭,總會有勝敗之分,對於勝出者,絕不該心存妒忌,將其看作敵人,深懷滅之而痛快的恨意,否則,這種扭曲的心態將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教孩子學會冷靜、平和地看待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勝不驕、敗不餒,不因一時的成績優異而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也不因偶然的失意而垂頭喪氣、萎靡不振。成績雖已取得,但要保持下去,仍需不懈地努力。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失敗了,就要尋找失敗的原因,並確定補救的方案、措施,然後再誌高氣昂地投入到新一輪的戰鬥中。
2、父母對子女教育也要有平常心。
當年,杜魯門新當選美國總統,有人向他的母親祝賀:“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回答:“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土豆。”
杜魯門的母親對待孩子的“成才觀”值得深思。如果說做總統是“人上人”,那麼挖土豆自然就是“人中人”了。前者可以理解為出類拔萃之人,後者則為平淡普通之輩。兩者雖然有才能與“檔次”上的區別,但有一點必須明確,人生來是平等的,不管是“人上人”還是“人中人”,在人格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上人”固然可敬,“人中人”也同樣值得讚賞。
一個人倘若不能成為“人上人”,也就大可不必為自己是“人中人”而自尋煩惱。因此,杜魯門的母親的教子觀,值得天下所有父母學習。
遺憾的是,時下有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成長,沒有一個正確的期望與評價。他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之心迫切,不顧子女的先天素質和能力水平,一味要求孩子考名牌、成大器、做大官,一旦未能如願以償,便極度悲觀懊惱,跌入痛苦的深淵不能自拔。更有甚者,由於施加巨大的精神壓力,把孩子逼得神經失常,摧殘了其身心健康,乃至走上自殺絕路。如此這般,最終不但沒成為“人上人”,連“人中人”也不是了,這難道不可悲嗎?
由於我平時注重對女兒依依進行這方麵的教育,所以依依總是用一顆平常心來麵對得失的。
2008年10月底,依依隨我轉學回到長春,由於此前在沈陽所學的課本與長春的課本版本不同,有些科目的內容竟然有2/3以上的差別。可剛入校的第二天就期中考試,我得知這個消息後一直靜靜的等著依依的反應,我想也許孩子會與我談,說不打算參加這次考試,因為很明顯這是一次“不平等”的考試。
可第二天依依依然滿懷信心的走進了考場,當天回來後對我說“爸爸,我考的不理想您一定不會怪我吧?”我說不僅不會怪你,還要表揚你呢,你能參加這次考試本身就是一個勝利,你的這種自信心和平常心,不僅值得很多孩子學習,也很值得我們成年人學習。過幾天考試結果出來後,依依的物理竟然考了個全班第二名,語文課本大部分都沒學也考出了好成績。兩個月後的期末考試,依依以化學全年級第一,總分第十二的優異成績完成了初三的學業。
我從來不逼迫孩子,孩子也坦然麵對,結果是孩子在快樂的成長中,收獲了優異的學習成績和良好的綜合素質。所以,有顆“平常心”很重要。
懂得爭取也要學會放棄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的這句話告所我們“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得到的不一定都是好事,而失去的不一定就是壞事。老子說的這句名言,就是要我們看待事情要全麵,既要懂得爭取,也要學會放棄。
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會不停的得到一些東西,同時也不停的失去一些東西,但在這種得與失之間,沒有根本的好壞之分,我們不停的在接受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在我們認人識物的本能上,都應以認識人或事物的根本為原則,不要被虛偽的假麵目迷失了我們的眼睛。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沒有不失之得,也沒有不得之失。
失去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得到。失去了太陽,可以欣賞到滿天的繁星;失去了綠色,得到了豐碩的金秋;失去了青春歲月,我們走進了成熟的人生……生活,需要享受收獲的喜悅,也該享受“失去”的樂趣。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注重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品質,要求孩子要勇於爭取機會,要有上進心和競爭意識。如果哪個孩子不懂得爭取不願意去爭取,我們會認為這個孩子懦弱、不思進取。尤其當孩子要放棄到手的東西,我們更會用一個“傻”字來形容孩子。
其實,我們要學著用豁達的態度麵對身邊的事物,學會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生活,既要勇於爭取,又要善於放棄。適合我們的機會、挑戰,我們要鼓勵自己去努力爭取,而不適合自己的,則要睿智地適時放棄。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心態平和才能坦然麵對得失。
女兒依依在對待當班幹部的問題上,很平和地放棄過,也很努力地爭取過,得失之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心理需要,選擇過程中既坦然又心態平和。
進入小學二年級,依依加入少先隊。很快,老師又任命她當小隊長,胳膊上戴上了“一道杠”,手下管著十幾個人。當孩子興高采烈地把這個消息告訴我,我誇獎她有出息:“我上學那會兒,可從來沒當過幹部,你真了不起!”依依聽了美滋滋的。
可是幾天過後,孩子的情緒就降了下來。那天要上學了,她磨蹭著不肯走。我問她有什麼事,她說:“我不想當小隊長了,我想辭職。”我問為什麼,依依講了幾天來自己的苦衷。自從當了小隊長,孩子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僅每天按時到校,上課認真聽講,而且還盡最大能力幫助同學,維持秩序。可是,一些調皮的同學不配合她的工作,不是說她“多管閑事”,就是叫她“小豆包”,挑釁地說:“你管得了我?!”偏偏,依依是個責任心很強的孩子,既然在這個位置上,就想盡職盡責。尤其看到有的同學犯錯誤,她更不想袖手旁觀。結果,當她批評那些犯錯誤的同學的時候,大部分人根本不聽。依依在班裏年齡最小,個頭也不高,顯然大家沒有把她這個“小豆包芝麻官”當回事。就這樣,依依有了不想幹的念頭。她猶豫了很長時間才跟我說自己的想法,她說怕爸爸媽媽對自己失望,說自己臨陣退縮,知難而退。
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和當了小隊長後的心理狀況,我很幹脆地對依依說:“不適合自己的,就要舍得放棄。既然你想好了,那就去找老師談吧!”
在我的鼓勵下,依依摘了小隊長的隊標,直接找老師辭職去了。事後,她對我說,看到別人頂替了自己,她偶爾還會有失落感。我對孩子說:“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種境界,很多人隻想著如何得到,要他放棄已經屬於自己的東西很難。而爸爸卻希望你在覺得應該放棄的時候,就明智地放棄,而不是違背自己的意誌,強求擁有什麼東西……”
這件事讓依依懂得了,如何根據自身的能力進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