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好心態勝過好成績(3 / 3)

2、有時讓孩子放棄,比去爭取更有意義。

上中學後,依依還有一次舍“官”的故事,她把這個故事寫成了一篇文章,收錄在《範薑國一的快樂初中》這部書裏,文章的名字是《我當科代表》:

新學期開學不久,同學們彼此熟悉了,老師對大家也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各科選取科代表的事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中。語文、數學、英語等主科科代表各有其人後,就隻剩下幾個副科。雖然我是班裏年齡最小的,但學習可不是最差的,況且我還有一些組織能力,所以,我很希望能夠成為某一科的科代表。盡管如此,主科的科代表還是沒有“光顧”於我。帶著失落,我期待著剩下的幾個副科科代表的競選。

有些事情確實是意想不到的,我原想能得到一個副科科代表,我就心滿意足了,可沒成想,竟有兩個“科代表”的頭銜等著我戴。第一個是政治科代表,政治老師問我們幾個政治問題,我很幹脆地回答上來了,就這麼簡單贏得了這頂“桂冠”;另一頂桂冠是“音樂科代表”,可能是大家還不是很熟的緣故,也或許有些不好意思,在音樂老師讓誰給大家唱個歌的時候,老師等了好半天也沒人站起來,最後我站起來為大家唱了一首《小小少年》。

就這樣,兩天之內我得到了兩個科代表。

我自小就像爸爸,做什麼事都很認真,一上任我就開始忙乎開了。雖說是副科,可是兩個科的事也不少:收發作業、安排活動等等。

一次,音樂老師讓我安排幾個參加文藝節演奏的同學打小鼓,還要我幫助整理好他們的資料。正在這時,政治老師來讓我把實踐本收上來批一下……

那天,我拖著疲憊而瘦小的身軀回到家,爸爸忙問怎麼了,我與爸爸實話實說後,爸爸首先肯定了我的工作幹勁,但是告訴我做什麼事要量力而行,強撐逞能往往事與願違,那樣對我的學習和成長都不利。聽著爸爸的話,我小心翼翼地跟爸爸提出要辭去科代表的想法。爸爸沒有馬上表態,問了我幾個為什麼後,說道:“根據你現在的情況,做兩個科的科代表顯然是不妥的,但是都辭去也是不恰當的,最好辭去一個保留一個。”

第二天,我委婉地找老師辭去了音樂科代表,老師肯定了我這段時間的工作後,接受了我的辭呈。那天傍晚,伴著夕陽我邁著輕盈的步履走向家門……

通過這兩件事,讓依依懂得了如何根據自身的能力進行取舍。所以,我認為,讓孩子學會放棄,有時比要她去爭取去獲得更有意義。

3、教會孩子決定取舍。

無論是放棄還是爭取,我常對依依說:執著追求值得稱頌,適時放棄也該讚美。如此教育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孩子才不會勉強自己追求不適合自己的東西,也不會甘於平淡放棄銳意進取的意誌。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境界。

告訴孩子追求完美沒錯,但是一定要知道很多事情是不完美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要在不違背大原則的情況下,決定自己的取舍。

心理學認為,人的決策水平與其所具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的相關。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其決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有膽有識,有識有膽。”

“凡事予則立,不予則廢”。告訴孩子平時經常開動腦筋,勤學多思,排除外界幹擾和暗示,穩定情緒,培養果斷的意誌。這是關鍵時刻有主見的前提和基礎。

成功的人能迅速地做出決定,並且不會經常變更;而失敗的人做決定時往往很慢,且經常變更決定的內容。取舍之間,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決斷。

寬容他人,快樂自己

我很喜歡這樣一首《育兒歌》: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疚;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

可是生活中,學會忍讓的孩子越來越少,而不寬容的家長卻越來越多。

有人不小心在一戶人家門前掉了一袋垃圾,這戶人家的男主人正領著4歲的兒子去奶奶家,看見此景直接就是一通“妙語連珠”式的轟炸,那刻在孩子的心裏有對自己父親無盡的崇拜,哪裏知道那隻不過是一堆的粗言穢語,最終“言傳”的效果特別的“好”,甚至孩子再也不懂得什麼是“寬容”。

寬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美德。寬容,即原諒他人的過錯,不耿耿於懷,不斤斤計較,和和氣氣,做個大方的人;寬容如水般的溫柔,在遇到矛盾時,往往比過激的報複更有效。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時的敵視,使人冷靜、清醒;寬容,不僅意味著不計較個人得失,還能用自己的愛與真誠來溫暖別人的心……

案例——

一天下午,剛上小學的安安放學回家,獨自一人坐在房間裏,好像受到了什麼的委屈。媽媽走過去問他:“今天是怎麼了,這麼不高興。”安安低下頭不回答。如果是平時放學,媽媽下班一回家,安安肯定會高興跑到媽媽跟前,給媽媽講在學校的見聞和各種家庭作業。媽媽追問:“什麼事情讓你這樣傷心和氣憤”。好久,安安才說:“媽媽我要去買一把刀。”媽媽問:“買它做什麼,我們不是有切菜的刀嗎,它還能用,不用買了”。安安對媽媽說:“媽媽,我要買一把很鋒利的刀,嚇唬嚇唬那些欺侮的我的同學。”

原來,安安在放學下樓梯的時候,不小心碰倒一個稍微比他大的孩子,那個孩子惡言相激,放學路上,兩人打了一架。安安對此懷恨在心。安安說:“我個子矮,那個同學便借著他的優勢,故意欺負我,我要出這口氣”。

聽了這話,媽媽告訴安安說:“你和同學現在有點小矛盾,不算什麼,一定學會寬容大度,這並不代表你軟弱。而恰恰說明你很有教養,很懂事。你明天去向那個同學道個歉,說不定你們還會成為好朋友呢。假如你要出這口氣,你拿了一把很鋒利的刀,去傷害了那個同學,而那個同學也一定懷恨在心,他對你也采取同樣的手段,那樣後果會很壞的。最後讓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受到很大的傷害,這樣就不值得了。

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才會天大地大。而要孩子寬容,首先要讓孩子有理智感。人沒有理智,就如同汽車沒有閘,遲早要肇事。因此,要培養孩子的理智感,不動輒生氣,不動輒發火,要有韌性。在處世方麵,要做到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理解人。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要孩子懂得寬容並不代表軟弱。

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個性品質。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難免會有一些衝突和誤解,如果對別人沒有包容和諒解,那麼就很難有知心的朋友。

女兒依依剛上初一的時候,老師安排她和一個男孩子同桌。那個男孩很內向,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下課了也不和依依說句話。性格開朗的依依試著主動和他交流,但是大多時候是問一句答一句。因為性格內向,同桌上課很少舉手發言。而依依正好和他相反,平時就活潑外向,上課的時候更是喜歡舉手提問或者發表自己的看法。依依總覺得同桌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好,所以就給他提建議:“上課要發言的,要和大家討論問題的。”可是,說了很多次他也沒有態度。

結果有一天,依依又鼓勵他舉手發言的時候,他不耐煩地衝依依吼了一句:“我發不發言,關你屁事!”這句話讓依依很傷心,好心沒得到好報,沒想到這個同桌還這樣沒禮貌。受“傷”的依依回家後委屈的跟我說:“爸爸,我想換同桌。”我告訴孩子,把這樣的同桌換給別的同學不也會像你一樣嗎,與其這樣不如寬容點慢慢試著交往,他肯定也有他的優點。

依依調整了狀態後,開始寬容的對待同桌,可能是感化的力量,孩子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雖然那個男孩性格無法改變,但是消除了對依依的敵意,並漸漸成了可以相互交流學習的好同學。

寬容別人並不是軟弱的一種表現,也不會失去尊嚴,它是一種處理和完善不愉快事情的能力。誰都有可能難免遇到情勢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考慮欠妥的差錯。

2、寬容可以拓寬了孩子的道路。

常常一些所謂的厄運,隻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些許的刻薄,而在自己前進的路上自設的一塊絆腳石罷了;而一時所謂的幸運,也是因為對他人的恩惠、些許的幫助,而拓寬了己的道路。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具備超人的才能、睿智的頭腦,還要從小培養孩子擁有寬容大度的為人處世態度。

“宰相肚裏能撐船”就說明了此道理。無論大事小事,如果都能如此,那此人不成大事都不行,起碼是寬容大度的典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經典的例子。

清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比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麵幹預。

沒想到,這位宰相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捎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主動把牆往後退了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寬容就是常以善意,去寬待有著各種缺點的人們,因其寬廣而容納了狹隘,因其寬廣顯得大度而感人,就像水一樣,以自己的無形卻包容了一切的有形。

3、大度寬容是高貴的人格品質。

這裏東子給您講一個外國家長教子寬容的故事:

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度假村的大廳裏,一個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正在安慰一個4歲的小孩,飽受驚嚇的小孩已經哭得筋疲力盡。

原來那天小孩特別多,這個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在兒童的網球課結束後,少算了一個孩子,將這個小孩留在了網球場。等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到網球場,將那個小孩帶回來。小孩因為一個人在偏遠的網球場呆了很久,受到驚嚇,哭得十分傷心。

不久,孩子的媽媽來了,看見了自己哭得慘兮兮的小孩。媽媽蹲下來安慰自己4歲的小孩,並且很理性地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並且十分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那個姐姐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乖巧的孩子踮起腳尖,親了親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地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看到受了傷害的孩子,家長應該立時失去理智,情緒失控,感到非常憤怒。然後,家長或疾聲厲色地痛罵相關工作人員一頓,或直接向主管領導提出抗議,甚至很生氣地將小孩帶離,再也不參加這個學校的任何“興趣班”了。

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其實反映了兩種家庭教育觀念的差異。

這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能夠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善於利用各種機會促進孩子美好人格的形成。他們明智地選擇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為了培養出寬容和體貼的孩子。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善良品質,其中也包括“寬容待人”。

給別人開啟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成功不拒絕失敗

“失敗”是我們很不喜歡的詞,但它卻離我們很近。

作為成年人,升職晉級無望感到失敗,經營虧損求職無果又觸失敗,戀愛受挫婚姻不順再臨失敗……而作為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考試成績不理想、體育不達標、得不到人的讚賞等等,都是一種失敗。

如此說來,人生道路上失敗是無法避免的,那就隻有去直麵,去感受失敗的曆練。其實,經曆失敗也是一種學習。

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生就是如此,任何通向成功的道路都布滿了荊棘,充滿了數不清的艱難、困苦、辛酸與煎熬;試看古今中外哪位成功者是一帆風順的?經受過大的挫折磨難的人才會有大的作為。

而我們的孩子,往往隻因為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或是一次考試失利,就離家出走,甚至僅僅因為沒有考上重點中學而選擇自殺。所以,現代家長一定要下大力氣培養下一代抗挫折能力。要讓他們經受磨難,讓他們承受壓力,讓他們經受失敗。

現代社會,信息廣,變化大,多元化,機遇多,節奏快。生活的海洋越廣闊,風浪就越大;成功的機遇越多,遭受失敗的次數也越多。

我們告訴孩子要把失敗當成機遇,當成什麼機遇呢?當成學習的機遇,當成磨練自己意誌的機遇,當成增長自己能力的機遇。失敗能斷送一個人,也能鍛煉一個人。

東子給家長和老師的建議——

1、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決定抗挫折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一個人的生活經曆。從小嬌生慣養,生活、學習、欲望等總是順利地得到滿足,沒有體驗過困難與失敗,他就不可能獲得失敗和挫折的經驗,稍遇一點挫折就難以承受。相反,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如能得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大小環境創造的各方麵的鍛煉機會,經曆到挫折教育,那麼將來,等他的生命之舟駛入廣闊的社會海洋,就不會懼怕洶湧的巨浪,不會被人生的逆流所顛覆。

未來社會的成功者除了有文化、有創新精神外,還要有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適應這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在的孩子是未來的建設者,他們將麵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對人的心理承受力要求會更高。

將來最吃苦頭的,自然是“千疼萬寵”嬌生慣養中長大的孩子,因為生活中畢竟不光有甜,還會同時伴有酸、鹹、苦、辣,現在光喂甜食,將來難免會反胃,隻有嚐遍了辛酸苦辣後,才能最後品嚐出生活的甘甜。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從小吃得苦中苦,長大方為人上人。”所以,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培養,需從小開始,從家庭教育開始。

我深愛著自己的女兒,把她看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精神寄托。但是,我的愛是理智的,冷靜的,我從不刻意讓女兒逃避挫折,讓她的生活與傷心隔絕。

女兒的人生雖然剛剛開始,可是,她已經經曆了幾次打擊。其中最大的一次要數2004年了。自從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開播以來,女兒就一直是它的熱心觀眾,不僅每天都觀看節目,而且還積極參與節目。

2004年5月初的一天,我們發現7歲半的依依趴在桌子上一會寫一會畫,忙得連吃飯都叫不出來。問她忙啥呢?她說在給鞠萍姐姐和“頑皮”寫信。我聽了有些好奇,給她們寫信幹什麼呀?“你們不看節目呀?鞠萍姐姐和‘頑皮’主持的節目裏,每天都要讀幸運小觀眾的信,還要展示小朋友的照片呢。我也要給他們寫信,爭取做幸運小觀眾,讓他們展示我的照片,讓全國的小朋友都認識我。”女兒說得興高采烈的,仿佛自己已經成了幸運小觀眾了。

我對她的這一想法表示讚賞,並表揚了她這種積極參與、敢想敢做的精神。但心裏我很清楚,女兒這封信十有八九會石沉大海。我是老媒體人了,深知在浩如煙海的讀者、觀眾來信中,要被抽中,不知道要有多大的運氣。她媽媽看著女兒那快樂和滿是憧憬的表情,內心有些不忍。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是不是該找個理由,讓女兒放棄這個行動?

妻子向我說了自己的想法。我沉思了一下,覺得還是放手讓女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是給孩子一個參與的機會;二是給她一個麵對挫折的機會。這對孩子不是壞事。

我們於是看著女兒忙活。她忙了很久,才寫完給鞠萍姐姐和“頑皮”的信,又畫了一副“頑皮”畫像,然後拿來讓我們看。字雖然寫得醜了一些,但語句還算通順,大大的“頑皮”畫得也不錯。我們對她又是一番肯定,她媽媽找來了信封和郵票。女兒將信和畫及自己最滿意的一張照片,裝進了信封裏,仔細地封好了,才肯吃飯。

第二天她早早就下樓了,在上學的路上,把信投進了郵筒。然後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每天她都要正襟危坐在電視機前,雷打不動地觀看鞠萍姐姐和頑皮主持的《動漫世界》節目,節目快結束的時候,她總要緊張而又嚴肅地警示我們:別出聲,好好聽,看今天是不是讀我的信!

而每當屏幕上出現的不是自己的照片時,她總是失望地說:“怎麼還沒念我的信?”然後神情就變得沒落,別的節目也沒興致看了。我心裏很難受,於是安慰她,一定要看淡這件事,全國那麼多小觀眾,給鞠萍姐姐和“頑皮”寫信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抽不到自己的是正常的。就如爸爸每天看那麼多的讀者來信,有多少讀者收不到爸爸的回信呀?女兒點點頭,可還是每天都盼著鞠萍姐姐和“頑皮”讀自己的名字。

20多天了無音信,女兒徹底失望了,當再一次聽到鞠萍姐姐和“頑皮”念別人的名字的時候,她大哭起來。我和她媽媽勸她別哭了,她傷心地說:“這是我經曆的最大的打擊了,我能不哭嗎?”說得我和她媽媽心裏也覺得酸酸的。

妻子抱著女兒,用母親的撫摸安撫著女兒,並用責怪的眼神看著我。言下之意,當初如果想辦法轉移女兒的注意力,放棄寫信,不是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傷心了嗎?我一點也不後悔當初的決定,在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女兒還不知道要遭受多少次類似的打擊呢,我們能每一次都幫助她逃避嗎?惟有勇敢麵對,才能錘煉成強者!

相信女兒流過一次又一次眼淚之後,會笑對挫折和不如意!告訴孩子,學會抗拒挫折,坦然麵對失敗,他的步履會更堅,他的人生路會更寬!

2、隻有經曆過失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孩子畢竟年齡小,能力有限,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感到沮喪時,父母要積極、熱情地去扶一把,與孩子一道解決問題,並告訴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成功的,給孩子鼓足勇氣,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地麵對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勇敢的向成功邁步。

有人問一個孩子是怎樣學會溜冰的,孩子回答道:“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這樣就學會了。”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這樣一種精神,跌倒不算失敗,世界上隻有一種失敗,那就是跌倒了不肯再爬起來,或爬起來不找跌倒的原因。

愛默生說:“隻要你還能站起來,這就是一種成功,無論你曾經失敗過多少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終歸有麵對失敗的時候。當孩子年紀還小,多數家長往往一笑置之,搶著幫孩子處理問題,或者幹脆讓孩子放棄,認為他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等再大些才能夠勝任。其實隻有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失敗是成功之母,隻有經曆過失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隻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3、要引導孩子樂觀的看待失敗。

有人給成功描畫出這樣一副理想的畫麵:在美麗的校園裏,每天都是開心的事情:學生考試成績總是優秀,小測驗總是達標,比賽總是得獎,沒有人犯錯誤,沒有人失敗……有這樣的校園嗎?沒有,至少現在沒有,能夠看到的最近幾年也不會有。隻要有考試,就會有失利;隻要有測驗,就會有錯誤;隻要有比賽,就會有失敗……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可畢竟第一名永遠隻有一個。

要引導孩子樂觀看待學習上的困難,坦然接受學習生活中的不如意。追求成功不等於沒有失敗,沒有失敗的教育是殘缺的,也是不合理的。

有一句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也就是說如意的事情不過十之一二。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中發生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事,實在是難以避免的。更不用說,在求學階段遇到點小挫折了。如果連考試失敗這樣的挫折都讓他愁眉不展,那將來踏上社會,麵對更大的災難,又將如何處置呢?

辯證地說,我倒希望孩子在學校多經受點打擊,因為痛苦是一所學校,一所助人成熟、堅強的好學校。基於這個想法,女兒跳級到了三年級後,盡管在班裏個頭最小,年齡最小,但當學校開運動會的時候,我還是積極鼓勵女兒報名參加比賽。老師很為難:範薑國一去參加比賽,不是隻等著失敗嗎?論個頭、論力氣,她都不是對手啊。我去請求老師,給依依一個品嚐失敗滋味的機會。真要感謝這位李老師,她終於不顧班級得分的利益,給了依依這個機會,為她報了立定跳遠和60米計算兩個項目。

結果自然是早就預料到的,在那些強大的競爭對手麵前,依依隻是個小豆豆。盡管在每個項目比賽中,她都用上了全部的力量,但是她還是被甩在了後麵。當運動會結束,我去學校接依依的時候,見到我,她撲到我懷裏大哭起來。

我對孩子說,不要看比賽結果。在比賽的過程中,你一直很努力,一直在堅持,這就足以讓我們為你驕傲。你的表現是最棒的!跑在前麵的人的堅持很容易,明知道跑在了後麵卻依舊堅持的人,才是最值得欽佩的。

孩子最終懂得,失敗麵前,更要堅強,更要拚搏。這在我看來,比獲得好成績還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