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戲錢”與“錢戲”(2)(1 / 3)

(賓國)以金銀為錢,文為騎馬,幕為人麵。

顏師古注:

張晏曰:“錢文麵作騎馬形,漫麵作人麵目也。”

如淳曰:“‘幕’音漫。”

師古曰:“‘幕’即‘漫’耳,無勞借音。今呼幕皮者,亦謂其平而無文也。”

《漢書·西域傳上》還說到其他兩國以人像作錢文的情形:

(烏弋山離國)其錢獨文為人頭,幕為騎馬。

(安息國)民俗與烏弋賓同。亦以銀為錢,文獨為王麵,幕為夫人麵。王死輒更鑄錢。

總之,清代竹枝詞作者所謂“京師兒童擲錢為戲,得麵者負,得背者勝,名‘顛幕兒’”,其中“顛幕兒”的說法,竟然又是民間俗語繼承古義的一例。

民國六年《雙林鎮誌》也記述,民間“又有踢閚子、拋球諸戲”。原注:“近多在街擲錢以角勝,此賭習之傳染也。”這裏所謂“擲錢以角勝”的形式,可能也屬於“得麵者負,得背者勝”一類。

“卜錢”與“博”形式有相近之處的情形,頗可發人深思。卜問未來情狀的神秘主義預測方式,從參與者的深層意識分析,其本質與賭博存在某種共性,似乎是文化學研究和民俗史研究應當注意到的現象。

4.其他錢戲

卓錢鍋子

在一定距離之外,遠擲銅錢,令錢穿準確套於植立於地的鐵條上,這種遊戲,稱“卓錢鍋子”。

唐無名氏《仙傳拾遺》中有“韓愈外甥”條,說到這種遊藝形式:

問其所長,雲善卓錢鍋子。試令為之,植一鐵條,尺餘,百步內,卓三百六十錢,一一穿之,無差失者。

植於地上穿錢的鐵條,稱做“錢鍋子”。《錢神傳》卷三引《杜陽編》:“韓文公愈有疏從子癙,自江淮來。公問所長,雲:‘善卓錢。’試令為之,植一鐵條,尺餘,百步內,卓三百六十錢,一一穿之,無差失者。”

甲骨文的“卓”字,像以捕鳥器“畢”罩鳥之形狀,上為一簡化的鳥字,下為“畢”形。卓錢鍋子的遊戲之所以稱“卓”,或許是取“卓”字的這一古義。

打金錢

唐人司空圖《遊仙二首》其一寫道:

蛾眉新畫覺嬋娟,鬥走將花阿母邊。

仙曲教成慵不理,玉階相簇打金錢。

其中“玉階相簇打金錢”,顯然是一種遊藝形式。又如趙光遠《詠手二首》其二:

撚玉搓瓊軟複圓,綠窗誰見上琴弦。

慢籠彩筆閑書字,斜指瑤階笑打錢。

爐麵試香添麝炷,舌頭輕點貼金鈿。

象床珍簟宮棋除,拈定文楸楸角邊。

所謂“斜指瑤階笑打錢”,也說到這種遊戲。司空圖詩“玉階”,趙光遠詩“瑤階”,看來打錢的遊戲,要借助“階”的場地條件。

韋莊有《長安清明》詩,其中寫道:“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這裏所說的“上相閑分白打錢”,不知是否也與打錢遊戲有關。明代學者楊慎以為是宮中遊戲:“白打錢,戲名。王建詩:‘寒食內人嚐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韋莊詩:‘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民國《定番縣鄉土教材調查報告》在關於賭博的內容中,談到“三錢打拾叁”的遊戲,又有“用三個銅元在地下擲”的解釋。然而何以稱為“打拾叁”,卻並沒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