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後 記(1 / 1)

錢崇拜,是中國古來民俗特征之一。其中所反映我們民族意識的一個側麵,值得認真分析。然而也應當指出,在中國文化的曆史遺存中,在錢崇拜的另一麵,還可以看到更為重視“禮”的傳統,更為重視“德”的規範,更為重視“義”的準則,而對於錢這種物質生活的“上帝”絕不頂禮膜拜的情形。

在唐人寒山《詩三百三首》中,多可看到體現對於拜錢主義之深刻省悟的詩句。例如所謂“努膊覓錢財,切齒驅奴馬”(第九四首),“千個爭一錢,聚頭亡命叫”(第七一首),以譏諷語氣評價有關社會現象。又如“富貴疏親聚,隻為多錢米”(第一二四首),“隻為愛錢財,心中不脫灑”(第二七四首),“寄世是須臾,論錢莫啾唧”(第一四六首)等等,淺白平易的文字之中,有人生哲理的意味。陸遊《苦貧戲作》詩有“箕踞浩歌君會否,書癡終覺勝錢癡”句,則體現出在錢神麵前堅守自己的文化立足點的信心。宋元時代文人間似乎曾經流行“錢癡”的說法,以為對富貴無才學者的諷刺。沈括談到石曼卿鄰家“錢癡”(《夢溪筆談》卷九)。沈與術《次韻題沈傳曜瘦節堂》詩:“平生一字不療饑,誰雲"核能瓠肥。牙簽玉筯五鼎食,是中有趣非錢癡。萬事顛倒絕可嗤,此腹卻受將軍譏。”調侃之言,也說到錢癡。又如趙蕃《幽居即事八首》之五:“月皎白發可數,冷風病骨難支。何許林中肉醉,誰家世上錢癡。”金人王寂《題劉德文樂軒》:“朱門錢癡豪且奢,氍毹按舞催箏琶。萍騡豆粥何足道,猩唇熊掌來咄嗟。”元人袁桷《清明行》中也有這樣的詩句:“君不見,江南卿相墓,五鳳飛樓鎖煙霧。諸郎錢癡恣歌舞,不識當年出勤苦。楊花飛盡猶不來,空有啼烏滿荒樹。”對“錢癡”的鄙視,自然是以自身“冷風病骨”、“萍騡豆粥”生活為認識基點的,然而卻不可以看做狹隘的私人情緒,其中其實深含著社會的公義和文化的遠見。

在平民語言中,可以因“錢財如糞土,仁義重於山”等等感受到其誌凜如,也可以看到“錢心重,情分少”一類的社會批評,至於所謂“錢眼裏安身”,“錢眼裏坐”,“錢眼裏麵坐”,“坐錢眼中間轉”,“銅錢眼裏做工夫”等俗語,更是對貪婪物欲的辛辣諷刺。“銅臭”一語,很早以來就明確表現了對於錢的社會影響力的極端蔑視。所謂“一生銅臭者”,士人往往深心以為不齒。更有“笑殺人間銅臭”語,鄙夷的傾向更為強烈。不論這些言行是否有矯情或者偏執的成分,不論他們所據以抗擊錢神的精神信仰是否有長久的文化價值,這種社會現象我們不僅不可以忽視,而且有必要對於其文化精髓進行更認真更深入的發掘。

本書是在《錢神——錢的民俗事狀和文化象征》(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的基礎上完成的。文字部分有較多刪改,也有一定篇幅的補充,插圖大多是重新選定的。定稿得到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曾磊、韓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趙寵亮、崔建華、呂方的幫助,謹此致謝。

王子今

北京大有北裏

2011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