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蚨
青蚨,本來是傳說中的一種蟲,後來成為“錢”的代稱。
以青蚨指代錢,是因為可能從漢代起就開始流傳的“青蚨還錢”的神秘故事。
《太平禦覽》卷九五引《淮南萬畢術》:
青蚨還錢:青蚨,一名“魚”,或“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後開之,即相從。以母血塗八十一錢,亦以子血塗八十一錢,以其錢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
又引《搜神記》說,“南方有蟲”,“形同蟬大,味辛美,可食。其子著草葉,如蠶種。得其子則母飛來。雖潛取,必知處。殺其母,塗錢,子塗貫,用錢去貨,旋則自還。”《初學記》卷二七作:“南方有蟲,其形似蟬而大。其子著草葉如蠶種,得子以歸,則母飛來就之。殺其母,以血塗其子,以其子塗母。用錢貨市,旋則自還。名曰‘青蚨’。”今本《搜神記》卷一三“青蚨”條則記載:“南方有蟲,……又名青蚨。形似蟬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複飛歸,輪轉無已。故《淮南子術》以之還錢,名曰‘青蚨’。”
《酉陽雜俎》續集卷八《支動》:“青蚨似蟬而狀稍大,其味辛,可食。每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人將子歸,其母亦飛來。不以近遠,其母必知處。然後各致小錢於巾,埋東行陰牆下。三日開之,即以母血塗之如前。每市物,先用子,即子歸母;用母者,即母歸子。如此輪還,不知休息。若買金銀珍寶,即錢不還。青蚨,一名‘魚伯’。”其中“若買金銀珍寶,即錢不還”,是一種特別的說法。
《通誌》卷七六《昆蟲草木略二》稱引《淮南子萬畢》,又說:“或雲自是雄雌不相舍爾。”《月令輯要》卷四:“《增岣嶁神書》:‘青蚨,青色,有光,生於池澤。多集蒲葉上。春生子於蒲上,八八為行,或九九為行,如大蠶子而圓。取其母血及火炙子血塗錢,市物仍自還歸。’”同書卷二二:“《增海藥本草》:‘按:《異物誌》言:骯骲生南海諸山,雄雌常處不相舍。青金色,人采得,以法末之,用塗錢,以貨易於人,晝用夜歸。《淮南萬畢術》雲:青蚨還錢。’”
無論是“用錢貨市”還是“以貨易於人”,期望“錢皆自還”,當然是一種妄想。而“以母血塗八十一錢,亦以子血塗八十一錢”的做法,有濃重的巫術色彩。所謂“以法末之,用塗錢”,這所謂“法”,就是巫術。
《香乘》卷三“焚龍腦歸錢”條寫道:“‘青蚨’一名‘錢精’。取母殺血,塗錢繩,入龍腦香少許,置櫃中,焚一爐禱之,其錢並歸於繩上。”這裏塗錢繩的說法,和《太平禦覽》卷九五引《搜神記》塗貫的說法相近。
青蚨,又寫做青鳧。《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五《賓州·土產》:“骯骲蟲,《郡國誌》雲:形如蟬,新美可食。如蠶種,著草葉中,得其子則母飛來就。謂之‘青鳧’。束晳雲:青鳧可以還錢。或雲‘青蚨’。”
這種賦予錢以生命,賦予錢以靈性的想象,很能夠體現世俗人群對於財富的崇拜和迷戀。
唐人寒山詩:“囊裏無青蚨,篋中有黃絹”,已經用青蚨指代錢了。梅堯臣《宣州雜詩二十首之九》:“古有琴高者,騎魚上碧天。小鱗隨水至,三月滿江邊。少婦自撈詁,遠人無棄捐。憑書不道薄,賣取青蚨錢。”李正民《寄和叔》詩又寫道:“授業馬融褰絳帳,懷歸王粲倚危欄。且憑黃耳傳消息,未辦青蚨濟急難。”又如鄭剛中《米盡》詩:“米賤今年不論錢,雀鼠饜飫人留殘。青蚨不過百枚去,可得明珠一鬥還。其如客寄已淹久,羞澀囊中無可看。”看來宋人已經經常稱錢為青蚨了。明代這種習慣更為普及,《徐霞客遊記》屢屢以青蚨稱錢。《本草綱目》中銅錢入藥,也多稱做青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