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求人中往往會犯這樣的毛病:認為對方是朋友、親戚或熟人,感到他們為你做事、幫忙是理所當然,不需刻意致謝的。
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禮尚往來”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準則。“投桃報李”、“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等,就體現了我們民族知恩圖報的良好品德。
您擠車上班,別人主動讓座;您上街購物錢款不足,熟人給您墊上……對這種交際中的回報,無須送禮,也無須宴請,一句感激的話語,一聲誇獎的詞句,足以表達您感激之情。但注意不要有太多的恭維,肉麻的讚美隻會令人不自在。
致謝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同時不管對方是陌生人還是親朋好友,都要有所表示,許多人忽視了這一點。事實上不論是一般關係還是親朋好友,都願意聽到感謝的話,雖然他們付出的微不足道,但受惠人一句貼切的話無疑對他們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
工人小劉遠離家人在外工作,有一次他請車間主任老張的愛人織了件毛衣,式樣新穎,手工精細,他登門直誇老張好福氣,爾後逢人便讚張夫人好手藝。小劉的語言無疑是得體的。間接誇老張好福氣,實際是說張夫人賢惠能幹,裏外幾句話說得老張兩口子心裏暖烘烘的,背地裏直說小劉懂事理。
對熱情相助的人,在物質上給以回報,也是一種不失禮節的方式。物質交際雖然不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方式,但它畢竟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我們提倡淡化物質交往,不是要取消物質交往,而是要讓這種交往多一份真情,少一份銅臭。
有時適量的物質回報是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特殊需要。比如某人曾多次無私地幫助過你,某一天當他生病住院的時候,你拎上禮物去探望,無疑對他是一種莫大的慰藉。總之,物質回報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適量地“禮尚往來”。但不要出於功利目的借回報之名行賄。
當語言不足以表達心意,物質回報又不合時宜時,行為回報不失為一種得體的回報方式。某單位幹部小王幼時父親不幸去世,是城裏的叔叔供他上高中、念大學。近來叔叔體弱多病,小王經常利用空閑時間幫叔叔幹家務,還時常利用下鄉機會尋醫找藥。做叔叔的聽在耳裏、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行為回報雖不像語言和物質回報那樣悅耳、顯眼,但它是無價的。於細微處見真情,好的行動無須用語言證明。當一個具有真才實學的青年求職時曆經挫折終被一位賢明的“老板”錄用之後,最好的報答不是好言好語,也不是厚禮,而是實幹。
一滴汗水能讓一筐好話失色,一絲奉獻能使一片真情增輝。有一位早年下放農村的幹部當年曾受到房東大娘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落實政策後這位幹部回到城裏。有一次,老大娘生病到城裏求醫,他像對待自己親生母親一樣幫忙聯係醫院,辦理住院手續,還時不時攜妻前來探望、護理,感動得老大娘老淚縱橫,直說:“好人難得,好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