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轉基因生物安全(3)(3 / 3)

亞洲食品信息中心對600名亞洲消費者(包括200名普通中國市民)進行了調查。受訪者對番茄、大豆、玉米、大米和馬鈴薯5種已開發的生物技術作物普遍知曉。亞洲消費者對生物技術可能給他們的飲食帶來的好處持謹慎樂觀的態度,66%的被訪者相信在未來5年內他們會親身受益於生物技術食品,他們普遍預期會在營養價值、飲食質量、安全性提高及成本降低方麵受益。但也有一些消費者在可能對身體產生副作用或食品可能產生潛在的過敏反應等方麵心存疑慮,這些疑慮表現為期望獲得更多信息。

美國在將高含硫蛋白質基因轉入大豆時發現有過敏性反應。2004年12月,美國農業部下令焚毀奧熱拉地區的玉米,原因是人們不小心將這些普通食用大豆與用於生產抗豬腹瀉疫苗的轉基因玉米混雜。這次“豬腹瀉玉米”事件,使一些大公司避開“農場帶”,轉而到亞利桑那州、加州和華盛頓州的隔離地帶種植藥用玉米,並不斷加強對轉基因藥用作物的管理、檢查與監測,在美國的玉米主要生產區限製種植製藥作物,將轉基因藥用玉米和食用玉米之間的緩衝區擴大到1.6km。

不過,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最大擔憂還是來自對環境的影響方麵。有人認為,外源基因的導入可能會造就某種強勢生物,從而破壞原有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1995年,加拿大首次商業化種植了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轉基因油菜。但在種植後的幾年裏,其農田便出現了對多種除草劑具有耐抗性的野草化的油菜植株,即超級雜草。如今,這種雜草化油菜在加拿大的草原農田裏已非常普遍。因為一些轉基因油菜籽在收獲時掉落,留在了泥土中,來年它們又重新萌發。如果在這片田地上種下去的不是同一個物種,那麼萌發出來的油菜就變成了一種不受歡迎的野菜,而且這種能夠同時抵禦三種除草劑的野草化的油菜不但很難鏟除,而且還會通過交叉授粉等方式,汙染同類物種,使種質資源遭到破壞。

另據英國《新科學家》報道,該國曾出現植入了抗蟲基因的轉基因土豆抵禦咀嚼型害蟲卻不能抵禦吸食型昆蟲(如蚜蟲)的情形,原因是植入了某種能產生豇豆胰蛋白酶阻滯劑的基因卻可能降低了某種配糖生物堿(Glycoalkaloid)的水平,而後者的味道對於許多哺乳動物和昆蟲來說是極其難聞的。

還有一種憂慮是經濟方麵的。一些專家指出,國際上幾家大公司控製著這種技術,它們關注的是商業利益,並不是真心實意地為第三世界國家創造出增加產量的作物,有時甚至利用轉基因種子和作物的專利權把發展中國家的農民逼入困境。

本章小結

國際上對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爭論已不是純粹的科學技術問題,還包含政治、經濟、倫理等諸多方麵。基因工程實驗室安全性主要是重組DNA操作的潛在危險,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實驗室生物感染操作者所造成的實驗室性感染;二是帶有重組DNA的載體或受體的動植物、細菌及病毒逃逸出實驗室所造成的社會性汙染。

目前,在生物技術製藥中,人類已研製開發並進入臨床應用階段的生物藥品,根據其用途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即基因工程藥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診斷試劑。

基因工程產品的安全性問題主要集中在對環境安全的影響、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對生物種類的影響、對生態平衡的影響以及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

思考題1.簡述基因工程研究實驗室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2.轉基因生物安全包括哪幾方麵的內容?

(葉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