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英國大學生們一般花多少時間在課內學習上?
答:非常少,在初、高中階段課內學習的時間多一些,但是到了大學階段,學生們都更喜歡自主學習,他們組織各種研討會,參與各種項目,導師會指派給每個人任務,規定完成期限。但是這些工作也都需要團隊合作。你需要定期到導師那裏彙報工作進展,告訴導師你打算怎麼做這個項目,通過哪些步驟完成,導師們會跟你一起商討並給你反饋意見,給你指導。但是基本上你需要獨立完成你自己的一塊任務,需要有自主性。
問:您知道,在中國,我們是全民學英語。您能不能從自己作為英語教師對我們的英語學習做一個評價?
答:首先,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外國人都對一個問題很不解,那就是,中國是否真的需要讓這麼多人學習英語嗎?比方說,我很喜歡用英語寫作,但是我的一個研究生對我說,他可沒有辦法做到用中文寫作,因為他說他們從小到大接受的關於中文方麵的教育很有限。我覺得這很悲哀。我很喜愛中國的書法,我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文字,而很多中國學生卻沒有學習過這美妙的語言,他們中的大部分都花費了大量精力在英語學習上,但結果往往是無法達到一個較高的水準,我覺得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問:您覺得我們的大學生英語學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答:太多中式英語,沒有語境。我也在學習中文,我的中文還不夠好。我覺得語言是很難掌握的。我在學中文的時候使用過這些卡片(上麵印有中英文對照的日常用語),我知道我應該更多地關注上麵的中文,但是當我看到中文下麵的英文時,我發現竟然都是中式英語。說實在的,在我來華從教的6年中,我覺得中國的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有很多中式英語的成分。另外,你們的學生是在受漢語包圍的語境中學英語的,缺乏使用環境。比如,學生們在使用英語的時候,時態方麵的錯誤特別多,這可能與漢語中沒有時態之分有一定的關係吧。另外一個錯誤是“他(he)”和“她(she)”的混淆,我和學生們說,如果他們到了英國,一定能很快糾正過來,因為當他們犯這個錯誤的時候人們會很疑惑。
問:我很同意您的觀點,就算我們這些英語老師也是讀著中國人編寫的英語教材成長的。
答:我很理解這個狀況。我教過兩門應試的課程,使用的教材中中式英語比比皆是。我認為文化差異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經常聽到人們說英語是一個工具,我個人作為一個英語老師,覺得這種認識很可悲。因為語言包含了太多的內容,它包含著不同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遠比“工具”涵蓋得多得多。如果你隻把語言當作一種工具,那我想你學到的會很有限。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當你的英語學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必須學習其中的文化,如果不學,你永遠不可能到達最高水平。另外一點就是,我的一些中國同事常常拿著英文教材來問我問題,我發現那些教材上的內容都是幾百年之前的英語。要知道,幾百年之前的文化已經與今日的文化大相徑庭,而且那些英語不是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我想一個語言老師應當站在一個今日通用語言的基礎之上,再添加一些經典。如果你在英國學英語,你會學經典著作,但是也會學習當代的語言。我可以說,90%的英國人讀不懂莎士比亞,所以我覺得教學時應該先教基礎的常用的語言,當學生們有了良好的基礎後,再學更難的、更經典的。如果連基礎都沒有打好,學生們怎麼能理解那些連英國人都理解不了的文學作品!
問:那您覺得我們還有沒有辦法來提高英語學習效果?
答:有,那就是多使用。人的大腦很奇怪,你經常使用的東西就容易被記住,而不常使用的東西就會被遺忘,因此學語言一定要多使用。我覺得學習語言的最佳方式是融入那個語言環境中。我知道這很不容易,但是即便是在網絡上與外國朋友交流也很有幫助,因為學生們的中式英語會在這些交流中得到淡化,他們會了解到什麼才是真正地道的英語。另外,盡量看原版的英文。
問:您教寫作和口語課程,您覺得我們的學生表現怎麼樣?
答:寫作課程不太好上,很多外教都不太願意上這門課程。因為我們發現學生的習作中總是有記憶和背誦的痕跡,這可能與中國多年來的教育傳統有一定關係。我覺得語言的功能在於溝通,它應該是靈活的、自由的,但是學生們的語言卻總是比較呆板凝固。如果你讓學生寫作,他們會很不習慣,因為他們習慣了按照書本上的模式寫作。他們時常拿出電子詞典查一些他們不知道的詞彙,但是這些詞彙有時候連我也不知道。中國的學生比較喜歡做聽寫,我讀他們寫,但是聽寫是比較被動的檢查。而英國學校更注重你是否能通過寫作表述自己的思想,這也是和中國教育的差異之一。
問:我也有這樣的感受。我批改學生的習作時,發現他們的習作總是很空洞,沒什麼內容。這些學生都是研究生,中文寫作的功底應該都不錯,但是一到用英文寫作,就很不理想。
答:英國文化對不同意見的容忍程度很高,人們很習慣表達自己的意見,直率地說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某樣事物,因此更懂得自我表述。而中國的文化不太一樣。
問: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無論你怎麼鼓勵,有的學生就是不開口?
答:是的,我覺得這與課堂氛圍和活力有關。我在上課的時候會遇到有的學生嘲笑另外的學生,這個時候我會教育他們,讓他們想一想當你在嘲笑別人的時候,那個被嘲笑的人會有什麼感受。我覺得教師應該努力構建一個舒心的課堂氛圍,讓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思想,不用擔心會被人嘲笑。你可以和別人一起笑,但不是嘲笑。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學效果會很有限。我在湖北教書的時候,一個班我會教兩年半,這個時間足夠師生之間培養良好的感情,並互相適應。但是如果每個班隻教一個學期的話,時間太短,互相理解的程度會不太夠。
我覺得最好的課程應該是使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到他們所感興趣的話題中來,忘記他們是在學語言。中國的文化更傾向於評價個人的行為,你能做這個,你不能做那個。上個學期期末考試的時候,我讓學生們結對子參加考試,因為下個學期的口語考試中用的就是這種形式。但是學生們很不滿意,因為他們很不願意自己的表現被別人看到,他們很在乎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另外,中國老師必須要履行作為道德模範的義務,因此不像我們外教那樣自由。比方說,中國的老師不會在課堂上與學生們探討婚前性行為這樣的話題,但是我曾經在課堂上讓學生們就這個話題進行過辯論,學生們非常感興趣,非常投入,那次的辯論課非常成功。我在課堂上並沒有做過多的評論,我隻是拋出話題,看他們討論,他們非常認真,因為這個話題是他們所關心的。
教學中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人已經有和英語專業學生一樣的水平,有的人的程度卻很低,所以在課堂上老師不得不去適應各個程度的學生。我覺得如果學校能把學生按照英語等級分成不同的班級,會更利於教學。等級較低班級中的學生人數應該少一些,保證老師能給每個學生充分的關注,而且這些學生如果跟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學生在一起,他們的自信心就能得到保護,而且可以有更多實踐機會。而在等級較高的班級中,學生人數可以多一些,因為這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被分到低等級班級的學生可能會感覺到有些沒麵子,但是這是事實。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你無法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程度,明白自己哪方麵需要努力,你就很難進步。
問:那麼你們一般是如何評估一個學生的英語水準的呢?
答:一個方麵是語音,我認為中國學生的語音是不錯的,經常有學生跑來和我說自己的語音有問題,他們說其他老師說他們的語音有嚴重問題。但是我會告訴他們我是英國人,我聽得懂你的話,因此你的語音是可以的。我覺得學生不應該過度重視語音,倒是流利性和語法很重要。中國人英語中的主要問題是中式英語、時態錯誤、冠詞錯誤和單複數錯誤。
我在考核學生的時候傾向於讓他們做一些有實用價值的事情,比如說,去年我讓學生們用英語做簡曆,我覺得這樣既考核了他們的英語,又對他們將來的求職有幫助。我從來不出多項選擇題,因為他們可以猜,你無法通過多項選擇了解他們到底掌握沒掌握。同時,我認為課程論文更能真實反映學生的水平。在英國,學生們會拿著論文的寫作大綱去導師那裏,導師會為你指明方向,告訴你有哪些資料可以參考,但是導師從來不會規定你該怎麼做。老師們會讓我們寫關於一本書的分析文章,而不是堆砌信息。我們還要參與項目,項目結束後我們要寫項目報告,基本上是每個學期一到兩個項目。比方說,我在讀設計專業的時候,我們專業的學生會組織模特表演,我們自己找模特,自己設計服裝,自己布置舞台,最後所有的環節都要被打分。如果是要準備一個舞台劇,那事情就更多了,你首先要分析劇本,把劇本分割為更小的部分,一一突破,然後按照每個人物的特性,結合曆史背景設計出服裝造型。通過這些活動,我們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積累了實踐經驗。
問:如今的大學非常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學以致用,並從實踐中激發創造力和潛能。您覺得我們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怎麼樣?
答:我常聽學生們說他們對未來有一種恐懼感,很害怕工作,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試著工作過。在英國英語中,我們管社會實踐叫工作經驗,工作經驗能給予你自信。如果你能在簡曆中寫上曾經在這兒或那兒工作過,會對你的求職非常有幫助。有的時候,即便是很瑣碎、很細小的工作,都會比沒有任何工作經驗要好得多。至少,你的工作經驗可以讓雇主知道你曾經和那麼多不同的人打過交道,有與人溝通的能力。
問:那麼西方的雇主在招聘員工時,對學位有沒有很高的要求呢?
答:他們更重視工作經驗和生活經驗。我覺得對學生們來說,增加他們的社會經驗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很擔心,父母也給他們很多壓力。如果學校能給他們得到工作經驗的機會,那會很有幫助。
問:工作經驗是否應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
答:當然最好是能有一定的相關性,不過有工作經驗肯定比沒有任何工作經驗要好一些。在英國,學生基本上都有工作經驗。我的侄女在一所護士學校讀書,是一所中級學校,但是14歲的她已經開始在敬老院實習了。護士工作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沒有工作經驗肯定不行。我自己在讀大學的時候在設計公司工作過,我暑假在那裏實習,畢業後就留在了那裏,因為雙方都覺得彼此合適。但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是,學生人數那麼多,學校如何才能為每個學生都找到實習的地方呢?
在英國,所有大學的圖書館裏都有一個專門幫助學生求職的機構,學生們可以定期去那裏看看招貼出來的招聘信息。如果那裏暫時沒有你要的信息,工作人員會幫助你查找,他們還會幫助你製作簡曆。我覺得學校還可以請那些已經畢業工作的校友們回來為學生們講講如何找工作以及就業現狀。我覺得我的學生們人生態度有些消極,就像是半杯水放在他們麵前,我會說這杯子是半滿的,但他們會說它是半空的。我鼓勵他們說社會上總有這麼多工作需要人們去做呀,你們可以得到工作。但是他們缺乏自信,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得到那些工作,這樣會影響他們找工作。如果他們有工作經驗支撐,他們會更自信一些。
問:您對浙江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怎麼看?
答:很有中國文化的特色。父母很照顧孩子,孩子願意孝順父母,彼此之間的那種關懷很特別,很溫馨。大學生彼此之間關係也不錯,基本上能夠互相幫助。
采訪手記
艾伯特女士對中國改革開放後發展的速度印象極深,她認為中國的高科技已遠遠超過英國。她對浙江省政府和普通大眾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很高評價,對中國學生的吃苦精神和人文素養表示肯定。
她對比了中英教育理念的差別,認為英國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中國教育更重記憶、背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英國學生重實踐能力,而中國學生實踐機會比較少,因此影響了學生的自信,增加了他們對就業的焦慮感。
艾伯特女士談得較多的是英語教學問題。首先她覺得我們十分重視英語教學,反而忽視了對自己母語的學習,忽視了對自己文化的研究,如中國書法和其他民間藝術。其次,她覺得無論是我們的教師還是學生,還是我們國內的英語資料,都存在嚴重的中式英語,這製約著我們英語學習的質量。她針對我們學生不願開口的特點提出要營造舒心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克服害怕被嘲笑的心理,多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思想等方法來改善英語學習效果。她認為多使用是提高英語水平的關鍵。在網上與外國朋友用英語交流,多看原版資料不失為淡化中式英語的好方法。她認為我們英語學習不要教太難的東西,要先培養學生的語言基本功,然後再去讀莎士比亞等經典,因為這些東西就連很多英國人自己也讀不懂。
她還提到中國教師和英國教師角色的不同。在英國,教師隻起幫助學生學習的作用,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說“不知道”很正常,隻給學生提供建議和指導,從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在中國,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是學生的道德典範。
“浙江文化很有特色”
——浙江工商大學外籍教師柯蒂斯·埃文斯先生訪談錄
柯蒂斯·埃文斯簡介
柯蒂斯·埃文斯(CurtisEvans),美國人,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曆史學學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他不僅擁有在兩所世界頂尖名校求學的經曆,還擁有多年從教經驗——持有劍橋大學英語教學資格證書,曾在美國、韓國等國任教,不過任教時間最長的還要算是在中國,已在中國上海、杭州等地任教長達7年。在任教於浙江工商大學之前,埃文斯先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擔任英語外教工作。來華之前,他曾在美國經營過一家教育機構,為孩子們提供野營等戶外教學服務。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一直以來做的都是教育方麵的工作。除了教育,埃文斯先生還對騎自行車情有獨鍾。他有專門的長途山地車和平時使用的折疊自行車,目前已經騎著自行車遊覽了中國的很多地方,其中包括孔孟之鄉。他對江浙文化深有體味。
訪談內容
問: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請問,您如何評價中國的改革開放?
答: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工業現代化的程度大大提升,商業越來越活躍,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私家車越來越多),教育也有明顯改善,高等教育逐漸普及,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對外交往越來越頻繁,人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越來越願意接受國際上先進的東西。總之,隨處可見改革開放的成果。當然,問題還是存在的。但這是發展的必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開始就是完美的,需要一個逐漸摸索、完善的過程。
問:您為什麼選擇從上海到杭州來工作?
答:我喜歡杭州,喜歡浙江,喜歡她的曆史、文化、自然景觀和她的人。杭州的生活更休閑,更人性化。
問:您怎樣評價杭州?
答:杭州是中國最富裕、最美麗、最富文化氣息的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後更是大踏步地發展。杭州也是世界上最富發展實力、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這裏,他們的到來改變了這兒的文化。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免會損失一些傳統的東西,但是杭州還是很重視保留傳統文化的,例如杭州在一條街上造起了一堵人工古牆,來紀念過去的建築,雖然是人工的,但是仍然能起到警示和紀念的作用。
問:您覺得浙江的地方文化特色鮮明嗎?
答:我認為非常鮮明。我可以非常容易地感受到浙江文化與東北文化的差異,浙江屬於江南,屬於吳越文化,有很多有特色的文化。但是可能對其他人來說,這些特色不是很鮮明。我可以給你們舉個例子,紹興和杭州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教育,有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出自這些地方,這就是一種文化特色。此外,浙江有很多水鄉古鎮,比方說有烏鎮——茅盾的故鄉,你們還有嘉善的西塘,在西麵你們有莫幹山,還有千島湖,還有景寧佘族自治區,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你們還有普陀山。總之浙江擁有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特色,與其他地方很不相同。
問:作為一名外國朋友,您在這兒是否受歡迎,生活是否舒適?
答:是的。浙江向外國朋友頒發“西湖友誼獎”,說明對外國朋友的歡迎和重視。我跟其他朋友聊過,似乎其他地方都沒有類似的獎項。而且,在浙江生活很是方便。
問:您認為浙江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如何?
答:總起來說是中等程度。我經常騎自行車在浙江省的各個城市轉悠,和很多當地人聊過天,我認為在杭州,人們對教育的關注程度很高。但是就整個省份來說,還是有很多人不是太重視教育。
問:您覺得浙江高等教育方麵有哪些變化?
答:我認為學生們的水平在不斷提升。教師們的素質越來越高,他們很負責任,很敬業。在高校建設方麵,校園越來越美麗。教師的工作是很神聖的,我們幫助學生們提高和成長。我本可以在美國公司中工作,報酬要高得多,但是我喜歡做老師的感覺。
問:您認為浙江高等教育的發展能夠滿足浙江省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嗎?
答:浙江省在經貿和高教方麵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浙江擁有寧波這個大港口,離上海很近,有很發達的航空、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你們有各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想學習商貿的人、想學習電子技術的人、想學習傳媒或者藝術的人,都可以找到有相應專業特色的高校就讀。這些特色專業都有助於推動浙江經濟的發展。浙江政府對外籍人才和外來投資的開放程度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前不久我被邀請參加杭州市組織的“西湖友誼獎”,很顯然,杭州的政府非常重視這塊工作,政府能夠很好地歡迎和包容來自外界的新思想,並利用各種渠道吸收這些思想。正是這種海納百川的開放思想,才能引領杭州蓬勃發展。浙江高校畢業的各類優秀人才也是浙江發展的中堅力量。
我認為中國有很好的選拔人才的係統,從隋唐時期的科舉製度開始就一直如此。有一個20/80規則很有意思,比方說,你課上80%的問題來自於20%的學生,80%的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差不多,但是20%的人會有學習障礙。中國人很好地參考了這個規則,並不是培養所有人,而是集中選拔培養其中具備基礎學習能力的80%的人,這樣會更有針對性和效率。不過值得小心的是,那20%的人中也有很聰明的人,他們隻是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或者學習方法不同罷了。
問:您覺得浙江高校的專業化程度怎麼樣?
答:我覺得很高,你可以在這裏看到各種類型的學校。我們有工商、警官、計量、師範等各方麵的院校,看學校名稱就知道很專業。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學也都意識到綜合性的重要性,因此紛紛開拓新的綜合性專業,這一點很好。因為大學應該教授範圍更廣的知識,而不應該局限於某個方麵。美國曾經也有許多專業性很強的兩年製、三年製或四年製學院(college),後都逐漸合並到大學(university)中去。比方說美國的許多師範大學都演變成大學中的教育學院。專業性和綜合性有其自身的優缺點,學生不可能什麼領域都學,必須要有一些焦點,學校的發展也是如此。不過還是要小心過度專業化有可能帶來的危險。
問: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很多高校為了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紛紛開設新的專業,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美國高校是如何開設新專業的呢?
答:我認為大學的確應該去適應市場需求,市場是大學發展的推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就像一個大工廠,隻有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才能生存下去。因此,適應市場趨勢是一種很自然的趨勢,在美國也是這樣。30年前美國經曆了一次MBA專業熱潮,很多學校都開設了這個專業。但是美國大學在開設新專業的時候有一個製度很好,那就是嚴格的審核製度:必須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開設新專業,招聘新教師。這些標準是由大學聯合會確定的,這一組織有點像政府機構,但並不屬於政府機構。該機構由各個大學構成,各大學自我治理,他們有專門的評價機構,設立各種評價體係和標準。政府不對大學設立評價指標,雖然每年政府都給學校許多資助,但是評價工作還是由這個大學聯合會負責的。
問:市場是大學發展的助推力,但是這樣會否引發一些問題呢?
答:是的,如果一所大學一味地迎合市場,那麼就沒有人去研究曆史、研究地理、研究植物了。一所好的大學應該對所有領域都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而不是隻關注那些賺錢的專業。市場是重要的,但是市場不應該是唯一的驅動力。
問:您覺得浙江省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怎麼樣?與發達國家相比呢?
答:我覺得這要看情況而定,有的發達國家的教育基礎設施也不怎麼樣。比方說意大利的高校中很多教學樓都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學生的居住條件也不是很理想。但是如果你到美國或者英國去,就會發現基礎設施要好得多。所以就算是所謂的發達國家,每個國家對大學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重視程度也有所不同。浙江高校近年來非常重視更新教學硬件設施,修繕或新建了許多教學樓、更新完善了不少教學設施。但是這裏的圖書館開放時間相對較短,裏麵可供學生休閑的地方也不夠多。此外,一些教室裏沒有空調,沒有良好的隔音天花板和牆板,因此教室容易受到外麵動靜的影響,對於語言教學來說不太有利。如果能在這些方麵稍稍改進就錦上添花了。
問:您覺得中國的高校與國際名校的短期合作項目會對高等教育有幫助嗎?
答: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高校與國外高校之間的聯係日益密切。我認為不管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的交流項目,都會很有效。如果老師們去過美國,學生們就會覺得他們的老師很了不起,知道很多。2007年夏天,華東師範大學選派了35名老師去紐約州立大學,他們在那裏學習三周,再用一周遊覽華盛頓和紐約。去的老師們對教學質量有些抱怨,不過我想這可以在以後慢慢改進。關鍵的是,華東師範大學每年都會選派三十多名老師去國外進修,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會非常有幫助,因為那會打開你的眼界。我是一個非常重視和喜愛國際交流的人,這很重要。當然,如果你隻去兩天,那的確不會有什麼大幫助,不過隻要是待到一周以上的,我想都會有用。
問:那您認為浙江的高等教育是否能夠為學生們打下紮實的基礎呢?
答:我認為浙江的高校能為學生們打下很好的基礎,浙江高校培養的人才是符合市場需求的。浙江高校有一點做得很好,那就是使學生們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因此中國學生很用功,很少有嗜酒或使用毒品等不良行為,這些行為在美國要多一些。但高競爭也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還有一點是,中國的學生普遍不是很活躍,不過這絕對不是因為他們蠢笨,他們都非常聰明能幹,不活躍可能與中國的傳統中謙虛內斂的文化有關。不過過度活躍和極端的創新力也會帶來很多問題。
問:您認為浙江省高校在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方麵做得怎麼樣?
答:我和我的學生們正在協助浙江省誌願者協會翻譯協會章程等內容,這個協會是一個覆蓋全省的誌願者組織,旨在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各種誌願者服務。我想這個例子就可以體現浙江省高校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麵所做出的努力,我對此印象深刻,很不錯。還有個例子就是學生們很積極地參加了殘疾人奧運會的誌願者服務。我知道上海的很多高校也有類似浙江省的這種組織。在美國情況有些不同。美國的高校不會花很多精力在這方麵,但是學生們會自發地做這些工作,例如他們會去教堂或者其他組織服務。但是在浙江,是學校牽頭和推動學生們去參加這些社會活動的。
問:您認為浙江省高校學生的道德和人文素養怎麼樣?
答:我覺得比較高,我很少碰到遊手好閑的學生,或者是喝酒成性,甚至是吸毒的學生,但是在美國學校有部分學生會有這些不良習慣。不過如果他們不改正,他們可能就畢不了業,在美國,40%的學生無法畢業。但是在中國,畢業率很高,基本上人人都能畢業。
問:這麼低的畢業率是否和美國對學生的評價體係有一定的關係?
答:我想除了評價體係之外,另一點區別是美國的高校采用的是寬進嚴出的辦法。他們幾乎錄取任何人,給他們機會,但是如果他們表現不好,那就畢不了業。美國的高校在招生時也對學生進行考核,但是考核的力度不像中國這麼大。中國學生必須經曆高考,而在美國,雖然也有全國性考試,但除了名牌學校外,普通學校的考核製度不很嚴格。
問:您認為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如何評價和判斷一個人的創新力的呢?
答:很多人都在說中國學生缺乏創新力,其實我不這麼看。評判學生的創新力有很多途徑:首先是通過和他們談話,其次是通過看他們完成作業的情況,再次是通過看他們的寫作,還有就是看他們如何和別人互動交流,看他們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交流。我認為創新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也有弊端。中國是一個非常有集體主義精神的國家,而美國更獨立,或者說更個人化。如果一個社會太過個人化,這個社會就會過於自私,同樣,如果一個社會太過集體化,這個社會就會變得僵化,人們的自由就會受到限製。中國社會並不是完全的集體化,美國社會也並非完全個人主義化,最好的辦法是兩種社會都能在集體和個人之間取得平衡。例如,有時候,美國人會將個人主義發揮得太過極端。你知道,當社會能創造出好點子的時候,這個社會同時也有可能創造出壞的甚至是邪惡的點子。因此,取得平衡很重要。
問:那麼學校、家長和社會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答:在中國,孩子們都受到家長的百般寵愛和照顧,因為他們是“寶寶”。在美國,雖然孩子們愛自己的父母,父母也深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們往往是“孝而不順”,他們愛父母,但並非言出必從。美國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時,首先是允許孩子們犯錯,其次,父母給孩子很多自主獨立行事的空間,給他們機會犯錯。的確,有時候孩子們在自己做決策的時候會出錯,但是,如果孩子的決策總是由別人做出的,他們就沒有機會學會獨立思考了。
問:剛剛您提到美國的孩子們是“孝而不順”,但是我們經常從媒體上看到,美國年輕人在成年或者結婚後就獨立居住,而且由於工作的緣故,未必住在父母周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怎麼照顧父母,實現“孝”呢?
答:有時候他們的確無法貼身照顧父母,不過他們和中國人一樣會盡力這樣去做。有很多中國人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他們願意或者希望這樣,而是因為他們一下子買不起房子而不得不這樣。我們是應該盡孝道,但是在美國,最理想的模式是父母和孩子比鄰而居,這樣既能方便互相照顧,又能避免互相打擾和不必要的矛盾。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和特性。此外,你不能完全依賴媒體來了解美國,就像你也不能通過看中國電影來判斷中國社會一樣。中國功夫片中幾乎所有人都會功夫,但事實遠非如此。
問:在很多發達國家,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有著緊密聯係,您如何評價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又是如何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的呢?
答:我很難判斷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因為有的時候他們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可能想得很深入很有見地,但是如果你不說,那就很難判斷了。中國學生非常聰明,我常常使用蘇格拉底的提問法,通過不斷提問,激發學生思考。蘇格拉底總是向他的學生提出許多問題,但他並不告訴學生們這些問題的答案,他總是讓學生們自己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不過就算是在美國,也沒有教授完全依賴於這個方法,他們除了提問之外,也有講授和解釋,而且任何方法都未必百分百奏效。不過由於這種方法對中國學生來說很新穎,我認為會比在美國更有效果。另外,我認為教授語言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多開口,而不是一直由我在說。
問:您剛剛提到政府會向大學提供大量資金支持,但是政府怎麼知道這些資金有沒有被大學合理利用呢?美國大學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哪些渠道?
答:大學在向政府申請資助時必須上交詳細的申請表格,其中必須寫明資金用途。除了政府,還有很多私人機構也能向大學提供資金幫助,比方說,如果你想研究SARS,那麼就可以向比爾·蓋茨慈善基金會申請資助,當然你也可以向政府申請資助。關鍵在於你在申請材料中必須寫明你需要什麼,你將如何使用得到的資助,你如何實施自我評估,以顯示你的可靠性,否則對於政府和私人捐助機構來說就會是浪費金錢了。
很多美國大學都能從聯邦政府那裏取得資助,州立大學從其州政府那裏獲得大量資金支持。得到國家政府資金支持的很多科研領域都與國防安全方麵有關。此外,許多其他主要科研領域,政府的讚助也是大頭。所以,總體上來說,政府是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大學的自主籌款、學生的學費也是學校的資金來源。
問:您對浙江高校的收費情況有何評價?美國大學的學費情況又是如何呢?
答:我覺得政府應當承擔部分學費。有的學校一年的學費竟然高達一兩萬(個別專業),這些錢對學校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個人來說,的確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助學貸款是一個很好的政策,去西部支教然後回來享受資助的做法也很有效。此外,聯合培養也是一種減負方式,比方說,如果你接受了軍隊的讚助,那麼就必須簽約為軍隊提供服務,或者畢業後去部隊工作。美國高校也日益重視學生學費負擔減免的工作,美國常春藤學校中的私立大學布朗大學最近發布了一項新政策,免去所有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費。
問:浙江高校近年來一直大力提倡和推行自主學習,您對此有何看法?
答:我很讚同這種做法,得到導師的幫助是很重要的,但是最終學習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我想學習,我可以自己學,而不一定需要找老師。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的麻省理工大學把他們所有的課程都放到網站上了,我已經開始使用這些材料了。總之,我認為學習最主要是靠自己。
問:您認為與美國相比,浙江省的教學管理水平如何?
答:我認為杭州的高校體製要比上海的好,有的方麵與美國做得差不多,甚至更好。發達國家的高校水平良莠不齊,比方說歐洲的很多高校都麵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而目前美國的高校卻資金充足,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比較。
問:您覺得浙江省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與美國的教師相比怎麼樣?
答:我覺得差不多,有的時候美國的老師要好一些,而有的時候這裏的老師要更出色一點。我經常聽這裏有的學校評價說,老師們不夠勤奮努力,但是我覺得這並不一定是老師的責任,而與製度有關。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我曾經在上海的一所大學工作過,學校裏的中國教師和外籍教師相處得非常融洽,我們一起教授學生們英語。但是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卻總是嫌老師們太懶,對工作不夠投入,但是問題在於,老師們如果承擔了基本工作量之外的工作任務,也不能得到額外的報酬,他們總是被領導使喚來使喚去,讓他們做這個做那個,而從來得不到應得的額外報酬,因此,他們就會慢慢地失去做那些事情的熱情和興趣。但是國外的高校都會按照工作多少而調整報酬,多勞者自然多得,他們就更有多勞動的興趣和熱情。總而言之,我覺得並非中國的老師們不夠努力、偷懶,而是製度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特別是激勵機製。
問:在美國,一般大學老師的年收入大約是多少?
答:如果他們是全職教授,那麼年收入在9萬到15萬美元之間,也有的隻能拿到5萬到6萬美元。有的學科的教授,比方說藥學教授、法學教授,他們的報酬通常能夠達到12萬到15萬美元左右,甚至更高。而地理學或者文科的教授基本上是6萬美元左右的年薪。但是現在很多美國高校為了節約開支,都使用一些不具備教師資格的研究生或者一些經驗不足的老師授課,學校給這些老師的報酬很低,可能一年才15萬到2萬,這個收入在美國算是非常低的了,根本無法負擔一些基本的娛樂休閑開支。這些老師都是在某個學校工作幾年後,就跳槽到別的學校去。美國的高校就是由這些收入非常高的教授和收入非常低的老師支撐起來的,這對於那些報酬低的老師來說並不公平,但這就是美國學校節省開支的措施,顯然,這種體製不太合理。
問:您認為浙江高校在管理外籍教師方麵做得好嗎?
答:我覺得挺好。我們在學校和兩個部門有關,一個是英語學院,一個是外辦。每天我們都可以與中國老師交流。不過對新來中國的老師來說,可能還是會有障礙,但是這並非由於缺乏溝通,而是因為新到一地的文化衝擊和不適應。不過我們學校並不太組織中外教師之間的交流會、研討會之類的活動,上個學期學校曾經組織過喝茶的活動,學校也花了很多錢在這上麵,但是由於通知太晚,很多外教都沒能來參加。還有一個值得改進的方麵是,學校應該提前告訴我們基本信息,例如新學期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考試如何進行、誰負責考試、如何評價學生。可能中國老師認為我們一定知道這些,但事實是很多外籍教師對此一無所知。學校應該有個聯絡員幫助一些新來的外籍教師,這就好比你如果剛到美國的話,也需要當地人幫助一樣。
問:您對浙江高校的教師評價體係有何看法?美國的大學是如何評價老師的?
答:中國高校的評價指標與美國使用的差不多,基本上是通過同事互評發表的文章或出版的書籍的數量和質量、學生反饋、投訴等。美國有一說法叫“不出版就完蛋”。可是要知道,你不可能每個學期都能出高質量的論文,這需要時間。如果你寫得太快,那很有可能寫出來的是垃圾。
問:您覺得中國的大學生用功嗎?
答:中國學生在高中時期很用功,但是到了大學容易一下子放鬆下來,反倒不如以前用功了。我在上海教書的時候,曾經和一些在公司裏做人力資源工作的人聊過,我問他們招到的英語最好的學生是從哪些學校畢業的。我猜想他們會回答說是從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或者同濟大學。但是他們的回答是,英語最好的學生來自於上海外國語大學,這有道理,因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專長於這方麵。但是他們還說,有很多英語好的學生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在中國高校排名中大概排在第27或者30名,不太高,而前麵的這些大學的排名則要遠遠領先,但是從那裏畢業的學生的英語反而比排名靠後的大學好。這些人力資源經理還告訴我,英語最差的學生常常畢業於複旦大學,因為這些學生會認為他們已經進了中國最好的大學,所以不用再努力了,而進入不怎麼知名的學校的學生則很有危機意識,會更努力。我覺得這有些道理,名牌大學的學生指望著他們學校的牌子為他們賺錢。但是,在美國不一樣,你畢業於哈佛大學還是別的普通學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能力,而且努力、肯幹。我覺得中國學生過於依賴學校的名氣了,他們一旦進了名校就覺得踏實了,有點被寵壞了的感覺。美國大學生中很多都打工,比方說在麥當勞、肯德基或者商店、建築工地等地方工作。如果你打工的話,難免會影響學習,但是你也可以變得更成熟,因為你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反之,總是待在學校裏會使學生像嬰兒一樣,不成熟,學生們要直到他們進入殘酷的現實中,才會通過不斷掙紮而慢慢地成熟起來。這一點對於美國和中國,包括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大學來說都是適用的。
問:中國的大學生都要學習英語,很多外籍教師對此不太理解,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答:我很能理解。如果他們不理解的話,那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理解國際市場。無論在哪個國家,如果你不懂英語,那會是很大的障礙。國際上有這麼多英語的科研論文,有那麼多國際會議,有那麼多需要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社交場合,如果你隻懂中文,世界就會變得很小。還有一個問題是,有很多語言都麵臨消亡,因此學英語還是比較明智的。日本人和韓國人也在學英語。英語屬於印度-歐洲大陸語係,跟漢語不屬同一語係,你們隻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訓練,不是學不好,而是學起來會比較費勁。
另外,我覺得中國學生不是人人都需要精通英語。很多人隻需要基本掌握英語,能讀懂相關領域的英文文獻,能在因特網搜索閱讀相關領域中的最新進展和新聞就可以了。一個生物學的學生不需要能讀懂英文曆史資料,隻要能讀生物學方麵的論文就行。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許多學校都用英語教授專業課程,你們可以向他們取取經。
問:浙江高校每周給學生們6個課時的英語課程,您覺得課程量會不會過多?
答:英語課程量不多,但是學生的總體課程量太大。在美國,大學生的周課時量是15~17,但是我的很多學生說他們有30~32個課時。如果有這麼多課程要上,學生們怎麼有時間預習和複習,老師都不太能布置作業。
問:您會通過電影幫助學生們學習英語嗎?
答:我曾經在選修課上放過電影,但是沒多少學生來看。我在課堂上不太使用電影教學,就算用,一般也隻節選5分鍾,然後讓學生們討論。電影中的對白通常不多,沒有對白的大場景卻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我更喜歡讓學生們通過聽磁帶和MP3提高英語,這更有效。
問:您在課堂上教授語法嗎?
答:教一點,不過不太多。比方說,有很多學生認為,如果我要表達將來發生的事,我就必須使用將來時,但是美國人、英國人或者澳大利亞人經常用現在進行時來表示。學生們知道語法,但是有時不怎麼了解該如何使用一些語法知識。
問:有些高校都要求英語專業的學生修第三外語,你覺得這一點有必要嗎?
答:這要看個人的興趣和專業。我自己學的外語不止三門,因為我喜歡學,而且對於曆史專業來說,多學點外語總有幫助。不過如果你的專業是計算機,你未必需要學這麼多門外語,英語就夠了,所以這要看專業。我自己是覺得有用的,比方說我還在學蒙古語,但是這並不適用於每個人。
問:我曾經看到過關於瑞士大學培養口譯人員的報道,在瑞士的大學中,要想從口譯專業畢業非常困難,學生們通常要接受來自歐洲、聯合國的專家長達一整天的考核,這些專家對學生實行全方位考核。而中國學校在考查學生時,往往就是通過一份考試卷。
答:是的,我自己在考核學生時也是通過考卷。在歐洲大陸,他們通常給全方位考核,而且很多課程不是單獨考試,而是綜合在一起進行,這是一個不同的係統。美國大學的做法和中國的差不多。我想這種全方位考核的方法可能是挺有效的,不過學生需要承受的壓力也會比較大。我的個人看法是,最好的考核學生的辦法並不是通過學校,而是通過用工單位,比方說,如果你要去中國電信,那麼最好的考核是中國電信給出的,如果你要去鐵路局工作,那麼最好的考核是鐵路局提供的。
另外,死記硬背地參加考試是沒有用的。學校應當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獨立進行研究的能力,是教他們獲得知識的方法,而不是知識本身。中國的老師常常直接告訴學生們問題的答案,但是兩三個月後,學生們就會忘掉。
在美國上學的時候,一些基礎課程的教授方法也和中國差不多,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長,班級規模逐漸減少到四五個學生,老師會給學生們布置研究課題,然後大家分頭研究,回來做陳述,這種課程被叫做研討會式的課程。每個學生得到的課題都不一樣,他們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老師會提醒學生哪些資料是相關的,是應該去參考的。學生陳述後要回答班上其他同學的提問。這種課程很有效,也很有意思。而關於理論方麵的知識,都是老師在較短的時間內給出的。老師在講完基本理論後,就會給出五六個相關課題供學生研究。
問:您覺得高校是否應該致力於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麵,使他們獲得更廣泛的知識?
答:當然,我非常同意這一點。浙江高校一般都允許學生轉專業,但是必須在成績達到全班前幾名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在美國,轉專業很普遍也很方便,一個曆史係的學生完全可以去讀藥學或者生物學的專業,也可以讀法律;如果你讀的是生物,那麼去修新聞專業也是完全可能的。轉專業在美國就像是換鞋子,人們隻有試了才知道鞋子合不合腳,直到找到一雙合適的。我曾經有個男學生在課上哭了起來,我問他原因,他說是因為他討厭現在的專業。他所學的專業是學前教育,他能看到的未來就是自己要一輩子在幼兒園和小孩子打交道,他覺得這是女孩子的工作,而且他無法換專業,所以很沮喪。我認為中國高校應該在轉換專業的條件上更放寬一下,幫助學生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問:您對多媒體教學以及網絡教學的看法如何?
答:我覺得這些都有用,但是我不怎麼使用它們。我覺得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就好比是飯菜中的調味品,你不可能光吃調味品,你還需要主食。而且在使用多媒體的時候有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很多老師在用PPT時,課件上顯示的內容與他們嘴巴上講的完全一致,這樣學生們就很容易不聽你所講的,而自管自看課件了。如果老師們隻是照讀課件上的內容,那會非常無聊。而且所有的內容都隻是一閃而過,並不會在學生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語言學習來說,我認為聽是最重要的。
問:雙語教學目前很受重視,您覺得在浙江高校推行雙語教學的條件成熟嗎?
答:我覺得雙語教學會有幫助,但是推行起來會比較困難。有的科目,比方說國際貿易或者國際法適用於雙語教學。不過不一定所有的老師都能承擔雙語教學,還有很多學生也還沒有做好接受雙語教學的準備。
問:在美國,大學生是否能得到較好的職業訓練?
答:這要看個人了。美國的很多社區大學會提供職業訓練,兩年製或者三年製的大學也會提供。一般這些大學由國家和社區資助,但是個人仍然需要支付學費。如果你想學開卡車或者攝影,那麼你不需要上大學,隻需要去這些學院。
問:您認為類似哈佛大學等美國名校的優勢在什麼方麵?
答:非常棒的24小時圖書館,小規模課程,很好的資金支持,你不用擔心學費,還有,大多數的老師都很棒。24小時圖書館中有開架書庫,你可以進去找,這比在電腦上查詢或者在索引盒中查找要方便多了。晚上學生不太多,但是仍然有學生在那裏學習。雖然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不是全天候的,但是也開放很長的時間,可能有18個小時。而在這裏,圖書館的一個問題是開放時間太短,而且圖書管理員的態度總是“走開!走開!這是我們的寶貝書籍,別弄壞了他們”,而在美國,圖書管理員的態度是“來吧來吧,書是我們的朋友”。
問:您覺得浙江省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得怎麼樣?
答:我覺得這方麵做得不夠。整個下沙高教園區沒有博物館、圖書館,沒有音樂會,沒有漂亮的公園,沒有雕塑,學校的圖書館也不怎麼樣。整個下沙的文化氛圍非常不夠,高校隻是搬遷到了那個區域,但是那裏的文化還沒營造出來。不過可能10年後或者15年之後,情況會有轉變。
問:您覺得浙江高校是否有鮮明濃厚的學校精神?
答:如果你指的是像拉拉隊那樣的,那好像沒有。但是浙江總體來說有著很濃厚的教育氛圍,紹興和杭州都有很多教育大家,這裏有很好的教學傳統。不過,如果要說學校精神,我覺得大多數學校還太年輕,可以有自己的文化氛圍,但是還不足以形成自己的精神。
采訪手記
柯蒂斯·埃文斯先生說得一口流利而地道的漢語,精通中國文化,對吳越文化侃侃而談,對他認為頗具“江南特色”的江浙古鎮、名勝、名人,甚至不怎麼出名的地方如數家珍。他酷愛騎著單車遊曆,已去過浙江的大部分地區,就連接受我們的采訪,也是騎著自己的紅色折疊自行車過來的。
這個“單車遊俠”在中國遊曆了四五年之後,最終選擇為杭州停留片刻。他仍然選擇了教育作為自己的行業,而且絲毫沒有轉行的念頭。他對浙江高等教育的發展給予了極為積極的評價,認為浙江高校製度在某些方麵比上海的都要好。他認為浙江的開放和包容是浙江高等教育,乃至浙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對於中國的高考製度,他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會有所指責或保留,相反,他認為這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選拔方法,他甚至從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中找到了考試製度的合理性。不過,教育體製也應當對那些有學習障礙的人士給予一定關懷。